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文化的继承说课稿

传统文化的继承说课稿

前言:转变观念,端正态度,思想是行动的指针,态度的端正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

由于学校、考试等因素的差异,在很多学校尤其是初中,政治学科是不被重视的,有些地方在中考中政治学科还实行开卷考试,于是在很多同学的眼中,政治是一门副科,可学可不学。

3但是进入高中以后,政治成了一门必修课,而且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学完相应内容,否则势必影响毕业和升学,因此,进入高中以后,同学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及时转变思想观念、端正学习态度,对政治学科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因为只有思想观念转变了、学习态度端正了,才有学好政治的可能,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制定计划,明确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人区别于物的特点就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活动总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能制定一个合理有效的学习计划是学好思想政治的基本保证。

5如对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的什么时间看政治、看几遍、要掌握哪些内容、要解决什么问题等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目中有书,千万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尤其是要转变那种认为“政治学科只要考试之前突击看一看背一背就行了”的错误观念。

6养成习惯,掌握方法“细节决定成败”,良好的习惯往往会让人终身受益,能够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学习更是如此。

7定期总结,查漏补缺,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

”这句话告诉我们,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没有总结就没有提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的内容也就越来越多,而且有很多内容会容易产生混淆。

这时及时进行总结反思、查漏补缺就显得非常必要。

因此作者整理了政治学习的课件提供大家使用学习。

传统文化的继承一、教材分析(一)本框题的地位和作用本框题所处的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按三条线索展开,一条是从地域角度介绍文化的横向传播,及世界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与传播;另一条线索则是从时间顺序介绍传统文化的纵向继承和发展;最后对两条线索进行整合介绍文化创新。

本框题主要介绍第二条线索的内容,重点是学习传统文化的表现、作用和继承,难点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它向前承接了世界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向后开启了文化创新,是承前启后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将对学生提高辨析先进与落后传统文化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起到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对于本框题,《课程标准》规定目标是“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教材对本框题教学内容的体现主要有三目:第一目传统文化面面观介绍传统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第二目传统文化在今天介绍传统文化的特点;第三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介绍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要求,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懂得什么是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明确传统文化的作用。

2、能力目标让学生能够联系实际解析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分析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师情感的引导,是学生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树立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3)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题教学的重点是传统文化的表现和作用,难点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一)教学手段为了更好地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适时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知识、能力、情感的统一和全面发展,我采用多媒体教学。

(二)教学方法1、学情分析从知识能力上看,关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和作用,学生在第一课已经学过,所以具有一定的认知、思辨和实践能力,为理解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作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作为高二的学生,而且是体育特长生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敢于提出问题、对事物具有新鲜感,同时,他们也存在这一年龄段学生的普遍不足,由于缺乏社会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看问题容易产生片面性,被现象所迷惑,认为传统就是过时、落伍,就要被淘汰。

2、教学方法(1)教法基于这样的学情,本课准备采用如下教学方法:第一是情景教学法,将图片、音乐、传统文化的相关文字材料有机结合,将学生带到浓厚的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围绕着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体会,使教学中的内容、学生、教师更好地融为一体,在教学中共同获得新知;第二是启发引导结和讲授法,对于传统文化的含义,通过学生对传统文化现象的了解以及对传统文化特点的局部认识,教师进行引导,最后总结出传统文化的含义,同时对于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进行一个短暂的小组辩论,教师总结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2)学法合作探究法:课前的资料收集,培养学生共同协作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的能力。

课堂上合作探究,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思考分析,进而提高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节课,主要是搜集关于传统文化对于我们是财富还是包袱的资料进行辩论赛,最终使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于第四课在第二单元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基于此,本节课采用复习导入法。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的重点,文化传播最基本、最主要的三种途径是什么?现如今,什么成为了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为什么?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文化传承与创新,传承是什么意思?即传播与继承,第三课我们已经讲完了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所以接下来我们将要讲到的是第四课关于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

(二)新课讲授本节课主要围绕教材讲三个大的问题,第一传统文化面面观,第二传统文化在今天,第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传统文化面面观这一目中讲两个问题,一个是传统文化的含义,一个是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传统文化的含义是通过学生看课本39页的课堂探究,众说纷纭谈传统文化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传统文化的含义;通过各种图片的展示分别总结传统文化继承性的四个表现即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建筑的继承、传统文艺的继承、传统思想的继承。

在讲传统习俗的继承时主要通过传统节日来引出,传统建筑的继承通过图片展示引出,而后设计一个问题:有人说,传统民居占用了太多的土地资源,在人口日益增多的今天,我们应该将其彻底抛弃。

你赞成这种观点吗?传统文艺的继承通过播放歌曲《one night in Beijing》引出,传统思想的继承通过“大同思想”、“儒家文化”引出,最后从含义、影响、地位、举例四个方面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总结,学生结合优化设计相应提前预习部分进行知识整合,从而对知识脉络更加清晰。

在传统化文在今天这一目中主要讲两个问题,一个是传统文化的特点,一个是传统文化的作用。

其中传统文化的特点在讲传统文化的含义时学生已经有所了解,所以在这里通过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的展示以及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进行再复习,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特点的一个提炼和总结,以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在讲传统文化的作用这个问题时,设置一个小组讨论活动,活动的内容为你认为传统文化应该与时俱进还是一成不变?之后由教师总结传统文化的内容应该与时俱进,若传统文化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若传统文化一成不变则会阻碍社会的进步、妨害人的发展。

第三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本节课的难点。

讲两个问题,一个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一个是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为了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也为了突破难点,举行一次小型辩论,正方观点为传统文化是财富,反方观点为传统文化是包袱。

之后由教师总结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

对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反之则应该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之后引出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即有利于国家、民族兴旺发达,有利于个人全面发展。

(三)课堂小结传统文化面面观(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传统文化在今天(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的作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四)课堂练习1.被称为民族精神火炬的是(C)A.传统习俗B.建筑C.文学艺术D.传统思想2.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同时赋予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A)A.相对稳定性 B.鲜明民族性C.较强融合性 D.明显渗透性3.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正确的态度是( D )①取其精华②去其糟粕③批判继承④古为今用A.① B. 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4. “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这句话主要是强调了文化的( A )A.继承性 B.积累性 C.稳定性 D.民族性5.2009年1月15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如何评价儒学的价值是当前国学研究中的焦点。

只有对儒家的价值作出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才可能避免陷入文化虚无主义或文化复古主义的误区,合理地、充分地开发利用儒学乃至整个国学的资源为现代社会服务,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服务。

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对待儒学我们应该持有的态度。

答案:(1)儒学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它的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因此,我们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面对儒学,我们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对于其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使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对于其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和剔除。

(五)作业布置传统文化的作用是什么?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四、活动设计及其目的(一)活动设计1、小组探究(1)有人说,传统民居占用了太多的土地资源,在人口日益增多的今天,我们应该将其彻底抛弃。

你赞成这种观点吗?(2)你认为传统文化应该与时俱进还是一成不变?试举例说明。

2、小组辩论正方观点为传统文化是财富,反方观点为传统文化是包袱。

(三)活动目的小组探究的问题一是为了让学生对传统建筑有正确的态度,问题二是为了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作用,落实本节课重点;小组辩论的问题是为了培养学生全面看问题乃至辩证看问题的能力,突破本节课难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