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文化的继承说课稿[精心整理]

传统文化的继承说课稿[精心整理]

传统文化的继承说课稿[精心整理] 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下面我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依据、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环节来进行我的说课。

说教材
说教材包括三个部分,即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说教学目标。

说教学重难点。

第一是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框题所处的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按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从地域角度介绍文化的横向传播,即世界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与传播;另一条线索则是从时间顺序介绍传统文化纵向继承和发展;最后对两条线索进行整合介绍文化创新。

本框题主要是介绍第二条线索的内容,重点学习传统文化的含义、作用和继承。

它向前承接了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中,如何尊重和培育自己的传统文化,向后又为今天如何发展创新传统文化做了铺垫,是承前启后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将对学生提高辨析先进与落后传统文化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起到重要作用。

第二是教学目标,本堂课力图达到新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

首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教师情感的引导,让学生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树立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的感情;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目标方面,掌握传统文化的概念;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掌握辩证分析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第三是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题教学主要应集中精力解决“现实作用”和“对待态度”两个问题。

为此,对教学的重难点是这样设想的:
重点: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传统文化是个抽象的概念,且传统文化的继承具体形式丰富繁杂,掌握这一知识点有助于学生将生活中的感性认识上升为对知识的理性认识,为本节课的难点突破与其他知识的讲解奠定知识基础。

难点: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传统文化在今天有这巨大的影响和作用,但并不都是积极意义,这一知识点内容具有辩证的特色,由于学生没有学习过必修四的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难以辩证的看待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且对这一知识点的把握是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观念的重要前提,只有突破这一难点知识,才能更好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培养未来的生力军。

说学情
从知识能力上看,关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和作用,学生在第一课中已经学过,具有一定的认知、思辨和实践能力,为理解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作用奠定一定的基础。

从学习心理上看,作为高二学生,他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敢于提出问题,对事物具有新鲜感,
从思维方面,他们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他们又具有这一年龄段学生的普遍不足,由于缺乏社会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看问题容易产生片面性,被现象所迷惑,认为传统就是过时,就是落伍,就要被淘汰。

说教法学法与依据
-----美国马斯洛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潜能等内心世界的研究,主张以学生为中心,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 “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

”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
传承文化的意识,整堂课贯穿一个教学思想即艺术欣赏----深入探究----精讲点拨,力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主动发现,主动发展。

说教学手段----电脑多媒体及课堂教学的整合。

说教法:整体思路是艺术欣赏----深入探究----精讲点拨 -----利用合作探究法,针对相关内容提出问题,围绕问题引导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自主发现并自觉发展。

------利用讲授法,在配合创设情境法和合作探究的前提下,利用讲授法对知识进行精讲点拨,利于学生形成科学全面的知识体系。

-------创设情境法:将视频、图片、音像、时事等资料有机整合,将学生带入到浓厚的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围绕着传统文化让学生去体会、去感受、去讨论、去运用,使教学中的内容、学生、教师较好地融为一体,师生共同在教学中获得新知。

说学法
------合作探究法,和矛盾分析法,两者的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分析事物的能力,并能进一步提升学生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四个部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结合材料,新知探究;课堂巩固,小结整理;课后拓展,及时检测。

激趣导入 -- 新知探究 -- 小结整理 -- 升华导行
激趣导入部分
设计依据:学生通过前面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已经对文化有所了解,形成了文化的眼光。

通过自制剪纸艺术视频展示,可以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有更直观的感受。

新知探究部分
传统习俗:由于中国古代交通并不想如今这么发达,地区之间的交流沟通相对匮乏,传统习俗丰富多样,即使是相隔很近的两个地方甚至两个村的习俗都是不一
样的,所以我会请同学说说她们家乡是以什么形式来庆祝中国的三大节日的。

设计依据:分享家乡节日庆祝方式有利于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在同学的的分享当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分享过后在课件中我将展示一段视频资料和部分图片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

传统建筑:教学目标,通过展示三种不同风格类型的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情,使学生在欣赏古代建筑时体味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认识到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

传统文艺:我在学习这一知识点学习之前展示中国的书法和各种字体,并介绍说展示字体的名称等简要信息,讲述过后我会继续播放一段京剧名段音频给学生欣赏,使听觉和视觉同
时感触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目标:通过经典京剧片段音频的播放,使学生以直接的听觉感官接触传统文艺,感受灿烂的民族文化——精神的火炬传统思想:连连看,教学依据:通过简洁的连连看方式使学生自主对应人物及观点,在整理文学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总结归纳:在初步讲完四大形式之后,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四大传统文化继承的形式的对比,更加清晰明了的使学生掌握知识。

教学目标:通过表格的方式直观的了解四种传统文化的形式的含义和地位,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主要表现形式的理解和掌握。

学习完本课的重点知识之后就继续学习第二部分,即传统文化在今天,这一部分的知识主要包括2部分,传统文化的特征和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其中后者是本课的难点知识,设为难点的依据在前面已经提到过,在此就不重复了。

传统文化的特征
我将使用图片陈列世博会的中国馆的整体造型和含有篆书的部分照片,并请同学主动找出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设计依据是通过对中国馆的观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掘蕴含在中国馆的传统文化的特色,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继承的认
识,并通过学生回答引导得出传统文化继承的特征这一知识点。

同学发言之后我会进行精讲点拨,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学生观察得出的结论的总结和补充,更详细的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仍保留中国历史的特色,即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接下来是本课的难点知识讲解-----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利用教材上的两种关于传统文化的作用的观点,对学生进行角色分组,让学生为某一种观点寻找依据和理由。

本环节的设计依据是通过学生分组这两种观点进行讨论,使学生自主探究传统文化对于今天的社会有着什么作用,在彼此观点交流和碰撞中得出更为全面科学的结论。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缓解课堂时至中途学生的疲倦感。

讨论之后结合学生讨论所得出的结论进行总结,再与我可课件上展示的内容进行补充,预期达到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学生讨论得出的结论的总结和补充,使学生形成对于传统文化作用全面的科学的观念,提高学生的思维辩证能力。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把握传统文化具有双重作用这一知识之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利用埋二奉母的经典案例与如今有很多不守孝道的现象,二者鲜明对比之下提出问题-----如何对正确待传统文
化中的“孝”文化,设计依据是由于学生刚学习了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在关于“孝”文化的案例中有着明显的体现,有助于学生深化对本节课难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学生的自主发现认识到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有扬有弃。

探究之后通过精讲点拨来引导学生辩证的看待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态度,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小结整理
至此本课的新知探究部分已经结束,进入到小结整理部分,我会通过对本堂课学习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选择对重要知识进行复述,加强学生印象,使学生所
学知识进一步系统明了化,整堂课的学习过程设计力图达到新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

升华导行
学习本课知识之后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同时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融入生活指导实践,我会请同学们一起朗读PPT上所展示的文字,“作为中华子孙有义务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一个追求进步的现代人也必须借助先进传统文化的力量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发展。

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

所以,继承发展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设计依据是通过学生全体朗读调动学生的参与课堂,并且在朗读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树立正确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意识。

在课堂学习的最后,提出该如何更好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一问题,用所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加以阐述。

为下一框《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做好铺垫。

说板书设计
由于相关知识的具体内容会在PPT课件中展示,所以板书部分我选择比较精简明了的框架进行,如PPT所示。

说教学反思
优势:通过多样丰富的音频和视频文件,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劣势:学生自主性探究相对较少,课堂进行可能会出现更多的突发状况和不足之处;
提升空间:增加自主探究活动,使得学生更主动的去探究学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