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分析]运用贝克认知疗法进行治疗的案例分析49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大家分享了多篇关于“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分析”资料,内容精辟独到,非常感谢网友的分享,希望从中能找到对您有所帮助的内容。
相关资料一 : 运用贝克认知疗法进行治疗的案例分析49运用贝克认知疗法治疗的案例分析本文通过对一例有交往障碍的女大学生求助者的咨询案例研究,结合咨询过程,运用贝克认知疗法对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与发展过程进行了解释和分析,节选部分咨询过程说明了贝克认知疗法相关技术的使用和咨询效果评估的有关问题,最后结合该案例总结了作者对贝克认知疗法的应用体会。
一、案例事件1、个人资料1杜某,女,20岁,大学二年级学生,独生子。
身高大约1.70左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
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母亲曾是小学老师,后父母一起经商,家庭和睦,无老人同住。
2、症状详情存在交往障碍,不敢与他人交谈,害怕集体活动,更愿意独处,对此感到十分苦恼、且情绪低落。
自己在努力解除,但由于一直无法摆脱胆怯希望借助帮助尽快解脱;学习和日常生活照常,但有些妨碍。
未查出幻觉、妄想及其他思维障碍。
情感时而高涨时而低落。
自知力完整,求治欲望强烈。
精神活动协调一致,个性比较内向。
3、个人自述入学后曾与本宿舍一名同学(称为C)关系不错,这位同学家庭条件优异,各方面比较能干,性格活泼开朗人缘很好。
后来由于两人观点分歧,产生争执,不欢而散,自己感到受到了伤害,慢慢不敢与其交往。
大概是从进入大学军训过后开始,求助者称自己开始感到严重的不合群。
宿舍的人都爱讨论买护肤品保养品,还时常约定好出去聚餐,自己家庭条件差又不好意思说出来,然后就受到了孤立。
C家庭条件好且性格外向爱交朋友,并没有嫌弃求助者而是和她玩到了一起,但求助者很快就感觉到C有时候的言行是在刻意嘲讽她,让自己感到十分气愤。
慢慢地,2求助者觉得与周围的人都格格不入,没有共同话题,甚至害怕和他人交谈,养成了独来独往的习惯。
4、咨询过程(1) 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在第一次咨询时,主要运用人本主义的咨询原则,让求助者体验到被理解、被关怀、被温暖,建立信任关系。
(2) 收集临床资料、评估问题之后,在第一次会谈结束时我向她简单介绍了贝克认知疗法的基本理论模型。
并且帮助患者明了自己的情绪及行为障碍,简要概括出目前的问题,并且设立咨询的具体目标。
核心理念:我无能(消极)中间信念:我必须要很有能力,大家才会尊重我自动思维:消极看待自己,我不擅长交往,大家都看不起我。
行为目标:1.学会找出自己的优点,并列明出来。
2.学会以温和的方式对待同学,而不是敌对的、情绪化的方式。
认知目标:1.纠正“我不适合交往”“大家都看不起我”“我必须有很大的成就大家才愿意尊重我”等不合理信念。
(3) 她一直背负父母很强的期望,从小对自己要求很高,3并且认为自己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她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她的能力高低,这种认知假设使她产生了许多积极行为,努力学习,但也使她一旦受到挫折便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她到大学出现不合群现象、与朋友发生口角,让她产生“我一定是能力不够大家才不愿意和我交往,他们都看不起我”这种想法,一连串的负性自动想法频繁出现。
第二次咨询我们开始了这个具体工作,以下是第二次咨询中的对话节选: 咨(咨询师):进入大学后你的主要感受是什么杜(求助者):我本以为大家都会很喜欢和我玩,至少也能寝室关系和睦吧,没想到会这样,真是太失败了~咨:我能理解你的心情,那么你在初中或者高中有玩得比较好得朋友吗,杜:别提了,当然有啦,以前我人缘可好了,但是到了大学大家也都生疏了,很少联系,这样下去我一直这个孤独,我不就完了吗, 咨:照你这么说,那内向的人就一辈子不敢去交朋友了,就4活不下去了,杜:那倒不是,他们也许习惯了自己一个人咨:他们也都像你一样不开心吗,杜:好像不都是咨:这样看来,别人可以有失败的记录,是不是你就不能有, 杜:因为我以前从没失败过,人缘一直很好,这次是出生以来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我感觉很懊恼。
咨:你是说你从没失败过,但能代表以后总是事事成功吗,能保证以后每做一件事都如你所愿吗,杜:那倒不能……咨:不如你所愿就会很沮丧吗,杜:可能是这样的吧咨:那比如说你想要天上的星星却摘不到,你也会觉得是你能力很差,也会很沮丧吗,杜:那当然不会咨:这也就是说,生活中不能如你所愿的事情会有很多,交朋友也是如此,现在虽然不能如你所愿,但不等于你就失败了。
杜:可是我尝试去和她们说话,她们对我的反应企却不强5烈,好像不太愿意理我。
咨:如果大家都很听话是最好的了,遗憾的是,我们没有办法控制别人,但如果你通过改变自己对别人的态度,第一,可以使自己的感受好一些,第二,同学们有可能接受你而喜欢和你聊天。
让我们做一个小练习,这个练习叫“合理情绪想象”,请闭上眼睛想象你在尝试和同学聊天、彼此争吵的情景。
但,只让自己感到受挫,而没有生气、愤怒。
杜:人们不是凡事都会让着我,为我着想,再说我态度好像也有问题,我现在好像认识到了。
(4) 在多次咨询会谈后,让患者进行总结反思,并且布臵行为目标、认知目标、情绪目标的作业:1. 发挥口齿伶俐、知识渊博的特长,在课堂上多反赌和发言,帮助她重新树立自信2. 分配她担任班级知识答疑者,让她在帮助同学的过程中学会与同学沟通3. 当受到同学冷落时,努力表现的仔细一些,而不是抑郁和愤怒64. 每天想自己的三个优点。
(5) 逐步纠正患者的不合理理念,首先一一克服负面自动思维,找出负面核心理念,并由患者自行反思该信念的不合理之处,引导患者建立新的积极的合理的核心信念,并要求她每天花时间强化这些合理信念,加以巩固:1. 即使我有一些缺点,犯一些错误,并不能说明我不好。
2. 即使我现在没有朋友,但这不等于我将来交不到朋友。
3. 一次交往失败并不能说明什么。
二、案例分析在良好的信任关系中了解当事人存在的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运用贝克认知疗法进行治疗的案例分析49_认知疗法发现很多情绪的困扰都来自于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的非理性认知。
于是决定采用了贝克认知疗法对杜某实施治疗。
在咨询中,对于她的每个问题,首先要致力于减轻其面对具体情境产生的过度情绪反应(如愤怒、抑郁、自我贬低、焦虑等),然后再与她一起分析讨论引起问题背后负面信念的核心是什么,以扩大咨询的影响,使之能从更高更抽象的层面上理解情绪反应的来由,有更多机会确立建设性的新观念。
为实现基本目标,咨询师首先把来访者的信念当做某种假7设来进行探索,然后与来访者一起对假设进行逻辑性的考察并通过事实进行检验,用引导发现的方法帮助来访者了解他的情绪行为障碍,并转化为她的具体目标。
相关资料二 : 关于间接故意不作为杀人行为的认定和案例分析关于间接故意不作为杀人行为的认定和案例分析(波衣,2013-6-26)一、间接故意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
特征:认识因素为明知结果可能发生;意志因素为放任结果发生。
放任是指放纵不管,也就是说行为人既不是积极地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又不采取有效措施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而是报着听之任之、放纵不管、无所谓的态度。
间接故意的不同表现形式:行为人追求1个非犯罪的结果,而放任另1个危害结果发生;行为人追求1个危害结果发生,而放任另1个危害结果发生;在突发性的危害中也存在间接故意,对于行为人临时起意、8动辄行凶、不计后果的行为,可以根据行为人造成的危害结果来确定(造成他人伤害的,就定故意伤害罪;造成他人死亡的,就定故意杀人罪)。
二、不作为不作为是指行为人的消极行为,犯罪构成的不作为是指行为人消极地不实施法律要求实施的行为。
简言之,当做而不做,就是不作为。
特征:行为人负有作为的义务,即当为;行为人能够实施该项行为,即能为;行为人未实施该项行为并造成了严重后果,即未为。
义务的种类:法律规定的义务;职务和业务的要求;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先行危险行为引起特定义务。
三、故意杀人故意杀人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1(主体。
一般主体,即已满14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2(主观方面。
本罪在主观上须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他人死9亡的危害后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故意杀人的动机是多种多样和错综复杂的。
常见的如报复、图财、奸情、拒捕、义愤、气愤、失恋、流氓动机等。
动机可以反映杀人者主观恶性的不同程度,对正确量刑有重要意义。
3(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1)行为方式---作为或者不作为。
(2)行为的对象-----人的身体。
(3)行为的手段----多种多样。
(4)行为的情节和后果的认定,不属于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情形。
4(本罪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
法律上的生命是指能够独立呼吸并能进行新陈代谢的活的有机体,是人赖以存在的前提。
四、间接故意的不作为方式杀人案例分析案例一:浙江男子目睹两名儿童溺亡未相救涉嫌故意杀人被刑拘《钱江晚报》2013年06月26日03:15,通讯员刘晶晶记者陈栋)原标题:怕出手救人会被家属讹钱他眼睁睁看着俩孩子溺亡23岁的张某是个没长大的孩子,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十10多个孩子面前当了一回“孩子王”。
可是,当意外来袭,他这个“老大”却没有做出正确的选择——面对1个浅水塘,面对两名落水的儿童,会游泳的张某选择袖手旁观。
他说,之所以不出手相救,是因为怕被家属赖上讹钱。
近日,张某已被玉环公安部门以“故意杀人”刑拘。
带俩孩子上山摘杨梅不料孩子半路遇险了1990年出生的张某,骨子里还是贪玩的劲儿。
他今年年初到台州玉环打工,做的都是些零工,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换了好几份工作。
5月18日,他又炒了老板鱿鱼,拿着结算来的工钱,打算好好潇洒几天。
当天中午,张某在坎门街道双龙村的一口水塘里钓鱼。
没多久,身后就聚了十几个孩子。
“哥哥在干嘛呢,”“哥哥你一会要去哪里玩,我们能跟你一起吗,”张某回头看到这么多可爱的孩子,顿时有了做老大的感觉。
他决定,带着孩子们上山摘点杨梅吃。
到了山脚下,张某傻了眼。
这杨梅山可比想象中难爬多了,山路又小又崎岖,加上那几天都在下雨,泥地非常滑。
“这里路不好走,我一次带2个小朋友上去,其他人听话在下面等着,知道了吗,”孩子们点点头。
第一组跟张某上山的,是10岁女孩小丽和12岁男孩小江。
张某在前面探路,2个孩子跟在后面。
可没爬多远,张某就听到身后传来了呼叫声。
“有人掉下去了~”看着2个孩子落水他绕小路跑了11张某转身一看,是女孩从旁边的斜坡滑了下去,掉进了下面的一口蓄水坑里。
据目测,这个水坑长约5米,宽约2米,水底很浅,估摸着也不会超过1米5。
双龙村的山脚下有1个双庙水库,沿着山上来有七8个这样的蓄水坑,水库里的水就是这些山水汇集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