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国际税收税务管理实务本章考情分析本章知识庞杂,内容较多,考试中题型可以涉及单选题、多选题、计算题,尤其要关注和企业所得税有交叉的知识点。
本章和所得税有交叉的知识点:非居民企业的税收管理;境外所得已纳税额的抵免;特别纳税调整。
2016年考查了一道计算题。
2017年分值在3.5分。
2018年分值在10分。
2019年预计分值在5-8分。
本章基本结构框架第一节国际税收协定第二节非居民企业税收管理(掌握)第三节境外所得税收管理(掌握)第四节国际反避税(掌握)第五节转让定价税务管理(掌握)第六节国际税收征管合作2019年教材的主要变化1.修改了需要享受税收协定待遇的缔约对方居民“受益所有人”身份时,应考虑的因素。
2.明确境外投资者以分得的利润用于补缴其在境内居民企业已经认缴的注册资本,增加实收资本或资本公积的,属于符合“新增或转增中国境内居民企业实收资本或者资本公积”的情形。
3.明确境外投资者按照金融主管部门的规定,通过人民币再投资专用存款账户划转再投资资金的划转时间的具体规定。
4.增加“税务机关对暂不征税的境内再投资后续管理”的规定。
5.增加“准备主体文档的企业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节国际税收协定一、国际税收协定及其范本在国际上影响最大的范本是《经合组织范本》(OECD范本)和《联合国范本》(UN范本)。
《联合国范本》较为注重扩大收入来源国的税收管辖权;而《经合组织范本》虽然在某些特殊方面承认收入来源国的优先征税权,但其主导思想所强调的是居民税收管辖权。
二、我国缔结税收协定(安排)的情况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对外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的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
截至2018年12月,我国已对外正式签署110个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其中103个协定已经生效,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签署了税收安排,与台湾地区签署了税收协议。
三、国际税收协定典型条款介绍(了解)(一)税收居民我国个人居民判定标准:住所、居住时间。
我国居民企业判定标准:注册地、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地。
【解释】双重居民身份下最终居民身份判定(注意顺序):(1)个人居民身份认定标准依次是:永久性住所;重要利益中心;习惯性居处;国籍。
(2)公司和其他团体:同时为缔约国双方居民的人,应认定其是“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国的居民。
【例题·单选题】下列关于双重居民身份下最终居民身份判定标准的顺序中,正确的是()。
(2017)A.永久性住所、重要利益中心、习惯性居处、国籍B.国籍、永久性住所、重要利益中心、习惯性居处C.重要利益中心、习惯性居处、永久性住所D.习惯性居处、国籍、永久性住所、重要利益中心【答案】A【解析】先后顺序为:永久性住所、重要利益中心、习惯性居处、国籍。
(二)劳务所得1.独立个人劳务缔约国一方居民个人由于专业性劳务或其他独立性活动取得的所得,应仅在该缔约国征税,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来源国有征税权:(1)该居民个人在缔约国另一方为从事上述活动的目的设有经常使用的固定基地;(2)该居民个人在任何12个月中在缔约国另一方停留连续或累计达到或超过183天。
2.非独立个人劳务(1)除适用董事费、退休金以及政府服务条款的规定以外,缔约国一方居民因受雇取得的薪金、工资和其他类似报酬,除在缔约国另一方从事受雇的活动以外,应仅在该缔约国一方征税。
一般情况下,应该在居民国征税。
(2)缔约国一方居民因在缔约国另一方从事受雇的活动取得的报酬,同时具有以下三个条件的,应仅在该缔约国一方征税:①收款人在任何12个月中在该缔约国另一方停留连续或累计不超过183天;②该项报酬由并非该缔约国另一方居民的雇主支付或代表该雇主支付;③该项报酬不是由雇主设在该缔约国另一方的常设机构或固定基地所负担。
(3)在缔约国一方企业经营国际运输的船舶或飞机上从事受雇活动取得的报酬,应仅在该缔约国征税。
四、国际税收协定管理(一)受益所有人1.受益所有人:对所得或所得据以产生的权利或财产具有所有权和支配权的人。
2.在判定“受益所有人”身份时,应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结合具体案例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判定。
3.申请人从中国取得的所得为股息时,申请人虽不符合“受益所有人”条件,但直接或间接持有申请人100%股份的人符合“受益所有人”条件,并且属于以下两种情形之一的,应认为申请人具有“受益所有人”身份:(1)上述符合“受益所有人”条件的人为申请人所属居民国(地区)居民;(2)上述符合“受益所有人”条件的人虽不为申请人所属居民国(地区)居民,但该人和间接持有股份情形下的中间层均为符合条件的人。
4.下列申请人从中国取得的所得为股息时,可不根据规定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直接判定申请人具有“受益所有人”身份:(1)缔约对方政府;(2)缔约对方居民且在缔约对方上市的公司;(3)缔约对方居民个人;(4)申请人被第(1)至(3)项中的一人或多人直接或间接持有100%股份,且间接持有股份情形下的中间层为中国居民或缔约对方居民。
【注意】上述第3、4点要求的持股比例应当在取得股息前连续12个月以内任何时候均达到规定比例。
5.代理人或指定收款人等(以下统称代理人)不属于“受益所有人”。
申请人通过代理人代为收取所得的,无论代理人是否属于缔约对方居民,都不应据此影响对申请人“受益所有人”身份的判定。
股东基于持有股份取得股息,债权人基于持有债权取得利息,特许权授予人基于授予特许权取得特许权使用费,不属于本条所称的“代为收取所得”。
6.根据上述第2点规定的各项因素判定“受益所有人”身份时,可区分不同所得类型通过公司章程、公司财务报表、资金流向记录、董事会会议记录、董事会决议、人力和物力配备情况、相关费用支出、职能和风险承担情况、贷款合同、特许权使用合同或转让合同、专利注册证书、版权所属证明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是否为上述第6条规定的“代理人代为收取所得”情形时,应根据代理合同或指定收款合同等资料进行分析。
7.申请人虽具有“受益所有人”身份,但主管税务机关发现需要适用税收协定主要目的测试条款或国内税收法律规定的一般反避税规则的,适用一般反避税相关规定。
(二)合伙企业适用税收协定问题(新增)有关合伙企业及其他类似实体(以下简称合伙企业)适用税收协定的问题,应按以下原则执行:1.依照中国法律在中国境内成立的合伙企业,其合伙人为税收协定缔约对方居民的,该合伙人在中国负有纳税义务的所得被缔约对方视为其居民的所得的部分,可以在中国享受协定待遇。
2.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的合伙企业,其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是中国企业所得税的非居民企业纳税人。
除税收协定另有规定的以外,只有当该合伙企业是缔约对方居民的情况下,其在中国负有纳税义务的所得才能享受协定待遇。
该合伙企业根据《非居民纳税人享受税收协定待遇管理办法》报送的由缔约对方税务主管当局开具的税收居民身份证明,应能证明其根据缔约对方国内法,因住所、居所、成立地、管理机构所在地或其他类似标准,在缔约对方负有纳税义务。
(三)居民享受税收协定待遇的税务管理1.企业或个人(以下统称申请人)向主管其所得税的县级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开具《税收居民证明》;2.申请人可以就其构成中国税收居民的任一公历年度申请开具《税收居民证明》;3.主管税务机关在受理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由负责人签发《税收居民证明》并加盖公章或者将不予开具的理由书面告知申请人。
主管税务机关无法准确判断居民身份的,应当及时报告上级税务机关。
需要报告上级税务机关的,主管税务机关应当在受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办结。
第二节非居民企业税收管理一、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是指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或经有关部门批准,设立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企业(包括港澳台企业)及其他组织的常驻代表机构(以下简称代表机构)。
代表机构应在季度终了之日起15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据实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
对账簿不健全,不能准确核算收入或成本费用,以及无法按照规定据实申报的代表机构,税务机关有权采取以下两种方式核定其应纳税所得额:1.按经费支出换算收入:适用于能够准确反映经费支出但不能准确反映收入或成本费用的代表机构。
计算公式:收入额=本期经费支出额/(1-核定利润率);应纳企业所得税额=收入额×核定利润率×企业所得税税率。
经费支出额包括:在中国境内、外支付给工作人员的工资薪金、奖金、津贴、福利费、物品采购费(包括汽车、办公设备等固定资产)、通讯费、差旅费、房租、设备租赁费、交通费、交际费、其他费用等。
(1)购置固定资产所发生的支出,以及代表机构设立时或者搬迁等原因所发生的装修费支出,应在发生时一次性作为经费支出额换算收入计税。
(2)利息收入不得冲抵经费支出额;发生的交际应酬费,以实际发生数额计入经费支出额。
(3)以货币形式用于我国境内的公益、救济性质的捐赠、滞纳金、罚款,以及为其总机构垫付的不属于其自身业务活动所发生的费用,不应作为代表机构的经费支出额。
(4)其他费用包括:为总机构从中国境内购买样品所支付的样品费和运输费用;国外样品运往中国发生的中国境内的仓储费用、报关费用;总机构人员来华访问聘用翻译的费用;总机构为中国某个项目投标由代表机构支付的购买标书的费用等。
2.按收入总额核定应纳税所得额:适用于可以准确反映收入但不能准确反映成本费用的代表机构。
计算公式:应纳企业所得税额=收入总额×核定利润率×企业所得税税率。
3.代表机构的核定利润率不应低于15%。
采取核定征收方式的代表机构,如能建立健全会计账簿,准确计算其应税收入和应纳税所得额,报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可调整为据实申报方式。
二、承包工程作业和提供劳务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承包工程作业或提供劳务的,应当自项目合同或协议(以下简称合同)签订之日起30日内,向项目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手续。
(1)增值税:包括境外投资者以分得利润进行的增资、新建、股权收购等权益性投资行为,但不包括新增、转增、收购上市公司股份(符合条件的战略投资除外)。
具体包括:①新增或转增中国境内居民企业实收资本或者资本公积;②在中国境内投资新建居民企业;③从非关联方收购中国境内居民企业股权;④财政部、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方式。
2.境外投资者按照规定可以享受暂不征收预提所得税政策但未实际享受的,可在实际缴纳相关税款之日起三年内申请追补享受该政策,退还已缴纳的税款。
3.境外投资者通过股权转让、回购、清算等方式实际收回享受暂不征收预提所得税政策待遇的直接投资,在实际收取相应款项后7日内,按规定程序向税务部门申报补缴递延的税款。
4.境外投资者享受规定的暂不征收预提所得税政策待遇后,被投资企业发生重组符合特殊性重组条件,并实际按照特殊性重组进行税务处理的,可继续享受暂不征收预提所得税政策待遇,不补缴递延的税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