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等基础知识。
理清文章结构。
(2)找出文中作者直接抒情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分析文中精炼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比喻的表达效果。
学习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等基础知识。
理清文章结构。
(2)找出文中作者直接抒情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基础知识部分
1、作者介绍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
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
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四个闪光点:
(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
(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
(3)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
2、背景简介
本文写于1927年7月。
当年4月12日,南方发生“四一二”政变。
面对“南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
他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
”(《那里去》)“这几天心里似乎有些异常……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一封信》)
简而言之,此时的朱自清正处在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虑。
陷入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
(二)读课文,圈点勾画
⑴重点字音(可自我补充)
蓊蓊()踱步()袅娜()霎时()弥望()倩影()琐屑()脉脉( ) 独处( ) 参差( ) 煤屑( ) 敛裾( ) ⑵释义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袅娜:柔美的样子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也写作“风姿”。
⑶划重点句子(在课本中划出)
本文文眼写作者行踪的句子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
含有修辞的句子语言优美的句子
【合作探究】
1、说说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理清文章结构。
明线: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赏四周、回家门
2、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谓的语句,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此句称“文眼”,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3、从哪些语句中,还可出了解到萦绕于作者内心的思绪?。
在这些句子中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朱自清?
直接表现感情的句子:
1)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2)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3)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4)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明确:联系背景、文眼、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理解。
1)句感慨自己平日身不由己,现在暂得宽余,流露出对黑暗环境的不满但又感到孤独、寂寞的心情。
“且”字表明虽只是暂得解脱可又不能不立即逃离现实的心态,透一丝喜悦。
2)句“但”字笔锋陡转,蝉蛙如此“热闹”也不能感染作者,依然难以摆脱绵绵的愁绪,照应了文眼“颇不宁静”。
3)句“可惜”又从热闹的采莲盛说中返回了灰色现实,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4)句江南是作者的故乡,作者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和赞美江南灵山秀水的文章,到清华后,常表达出思乡之情,“今晚”,寻求佳境,意在摆脱“不宁静”的心情,难以摆脱,身处忧烦,忆往怀旧,想借此超然于现实的重压之外,但这同样是不可能的。
(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4、试概述作者情感变化的轨迹
不静-----求静--------得静--------出静------不静(不宁静——找宁静——暂得宁静——失宁静——回到现实的不宁静中来)
【当堂达标】
1、加点字正确的一组是()。
A.脉脉(mò) 颤(zhàn)动乘(chéng)凉独处(chǔ)的妙处
B.酣(hān)睡参差(cēncī) 袅娜(nà) 蓊蓊郁(yù)郁
C.点缀(zhuì) 倩(qiàn)影皱缬(xié) 斑驳(bó)
D.煤屑(xiāo)羞涩(sè) 踱(duó)步幽僻(yōupì)
2.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霎时倩影稀疏没精打彩(采)笼着轻纱
B.(渺)缈茫虚无缥缈隐隐约约嬉游无度
C.和谐(濯濯)櫂櫂童山纤腰束素迁延顾步
D.风致丰姿绰约不绝如缕叶嫩花初
3、点明本文“文眼”的一项是()。
A.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B.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C.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D.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分析4、5、6段精炼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比喻的表达效果。
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
[自主学习]
1、收集有关荷与月的诗句或优美文段
2、文中集中写景的段落是那几段?分别拟一个标题。
分别都写了哪些景物?
第4段写的是月色下的荷塘图
第5段写的是荷塘上的月色图
第6段写的是荷塘四面的景物图
[合作探究]
1、品读4、5、6段,你认为那些地方写的美,为什么?你从中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荷塘?
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如此优美的荷塘月色,作者运用了那些写作技巧?试在文中找出例句并稍作分析。
正面描写:①修辞----比喻、通感。
②叠字有表现力的动词
侧面烘托以动衬静等
[当堂达标]
1、对《荷塘月色》的评价最高的一项是()
A.林黛玉在《詠海棠》中有句好诗:“借得梅花一缕魂”,可见花魂是在一缕香,而《荷塘月色》中正有一句“送来缕缕清香”,可谓难得之妙句!
B.天上、地上,远处、近处,高处、低处,明处、暗处,树上、水中,构成了一幅静谥、淡雅、朦胧、柔和、美丽的水墨画。
C.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月光洁白而无暇,取荷花,又取月光,选材实在精当。
D.写难状之景,如在眼前;写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2、指出下面修辞手法有所不同的一句:()
A、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B、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C、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娥玲上奏着的名曲。
3、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括号里的词作比较,说明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A.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B.薄薄的青雾浮(升)起在荷塘里。
C.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出现)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已经盛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含苞欲放)的。
D.这令我到底惦着(想起)(回忆起)(思念着)江南了。
答案:A.“泻”表现出月光似流水自上而下的动态,“照”仅写出光线的照射。
B.“浮”表现出雾气朦胧,“升”则失去朦胧之态。
C.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袅娜”常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羞涩”意思是难为情,是专写人的情态之词,这两个词用来形容荷花妍媚多姿,把花写活了。
如改成“出现”、“已经盛开”“含苞欲放”就不那么形象动人。
D.“惦着”不仅是单纯的回忆往事,而是更有关切的深情。
【表达交流】
为下面的对联拟写下联
1、月色映荷塘诗情一片,()。
2、清清幽幽,荷塘边上斯人独处,()。
上联:月光映荷塘诗情一片,
下联:微云遮明月思绪万千。
上联:清清幽幽,荷塘边上斯人独处,
下联:凄凄婉婉,月光之下对影孤愁。
上联:月色映荷塘,诗情一片;
下联:蓝天衬白云,画意无穷。
上联:清清幽幽,荷塘边上斯人独处;
下联:隐隐约约,密林深处月色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