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
列宁说的好:“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
”可见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美术教学是在情感参与下的体验活动,这一活动的开展,必定伴随着某种情感的产生,必然反映出学生在学习美术过程中的精神世界和特征,也反映教师在教学时情感投入的程度,若是师生情感达到了心理学上所说的“共鸣”,则会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定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建构更高层次的认知结构,以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在《美术课程标准》也重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就是想要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加强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利用情感的动机功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对美术学产生深厚的兴趣。
一、以美育心,赏析入情
学习美术,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美术的感受,要懂得欣赏美术、理解美术,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要充分利用教学中的欣赏环节,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丰富自身情感,将学生自己的全部感受全身心地融于美术作品之中。
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去观察环境、事物和美术作品的形式,注意从形状、色彩、质地、构成关系以及细微的差异与变化,理解和体会诸如多样与统一、对比与协调、节奏与韵律、对称与平衡等形式法则,感受其线条、力度、韵律和情感的美,使学生的审美情感
得以强化和提升。
培养他们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受和认以能力,在赏析中开阔眼界、陶冶情操。
二、确立合适的情感目标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教师不仅要知道他自己的科学,而且还要精通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细节。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爱好和才能、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再根据这些情况制定相应的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时接受情感教育。
例如在学习《我们的奥运》这一课时,我根据教学内容,结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设置了这样的情感目标:为什么我们的奥运会标要用中国印?当你看到它时,有什么感受?学生在讨论时纷纷表达了自己奥运情、中国心,这样就达到了情感教育目的。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创设情境就是根据美术作品的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
通过故事、音像、表演等多种手段创设情景,把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充分调动起来,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教的地步,使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获得心理的满足、情感的共鸣,使情操得到陶冶,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理解美术作品的深刻意蕴。
例如,在上《色彩的感受》时,我结合多媒体放映图片,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在一次浪漫的烛光晚宴上,主人先是把柔柔的桔色灯光照在色香味俱全的食物上,让参加宴会的人垂涎三尺,食欲大增。
当主人变换了蓝色的灯光时,食物看上去成了仿佛腐烂了一样,人
们食欲顿消,甚至想呕吐。
结合图片故事,大家如身临其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领悟色彩对人的心理影响和感受,引起学生想继
续了解色彩奥秘的浓厚兴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
四、积极参与,激发学生情感
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爱参与的特点,美术教学要尽可能地改变那种教师机械地讲,学生机械地听的传统接受模式,而应采取一些综
合性、多样性的美术实践活动,引导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美术活动的积极参与中体会成功、享受愉悦,激发起对美术的兴趣和情感。
如在《探索焦点透视》一课中,我把课堂移到室外,让每一个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让他们拿着透明的玻璃
或透明塑料片,自己亲自观察所看到得情境,在视点不变的情况下
体会路和楼房线的变化,和同学合作总结探索焦点透视规律。
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感觉更加放松兴奋,积极地参与为他们主动获取知识提供了机会,同学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美术活动,互相对论、互相学习,合理接受各种信息,个个兴致盎然,既增强了学习兴趣,又形
成并保持了愉快的情绪体验,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创造作品抒发情感
创造是指在学生巩固、应用认知成果的同时,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使学生在应用、拓宽和延伸过程中品尝学习活动的乐趣和情感的满足。
如指导学生进行《畅想未来》命题创作时,我启发学生不要只局限于现实生活中人人都能想到的题材,而应运用发散思维打开思路,调动所有的知识储备,搜寻各种形象、场面和故事情节,并展开
想象,由由发挥,合理组合,表达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结果,大部分学生创作出了一幅幅令人耳目一新的《畅想未来》:有神奇的童话王国、浩渺的宇宙空间、有趣的动物乐园、神秘的海底世界……新颖神奇,别开生面,充满了童稚的情趣,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更为可贵的是,同学们在创作中融入了自己丰富的情感,表达了对自然、对生活、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总之,情感教育不是理性的灌输,而是靠心灵的感受,我们在进
行美术教学时,可以利用情感的感染功能、调节功能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这样才便于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同绘美好图画,共奏和谐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