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01.(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27)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02.(2016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
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家族和睦B.等级秩序C.贵族世袭D.宗法观念。
03.(2016年海南卷单科历史3)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
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04.(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4)公元前1046年,武王率兵在牧野打败商军,建立周朝。
这一年处在()A.公元前10世纪上半叶B.公元前10世纪下半叶C.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D.公元前l1世纪下半叶05.(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5)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
根据提示,右表中应填入()①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②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③农民起义频繁④各国竞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A.①②B.②③C.③④ D.①④06、(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07、(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08.(2015·江苏高考)《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09.(2014·广东文综·12)“宗”是一个会意字。
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A.祖先牌位B.皇帝宝座C.青铜兵器D.铁制农具10.(2017•豫晋冀三省调研)《史记•殷本纪》中引孔安国云:“至人以人事观殷,大龟以神灵考之,皆无知吉者。
”《尚书•盘庚》云:肆予冲人,非废厥某,吊由灵各,非敢违卜,用宏“兹贲。
”这反映出商朝()A.专制王权的高度集中B.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C.商业贸易的相对发达D.自然崇拜有广泛影响11.(2016•河南信阳调研)《礼记》云:“婚姻者,合二姓之好。
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
”可见,古时婚姻()A.强调夫妻同心的物质追求B.带有浓厚的宗法色彩C.强调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D.明确男女的家庭分工12.(2017•四川成都诊断)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各诸侯国于葵丘会盟。
盟约提出:不准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
该盟约反映了各诸侯国()A.积极拥戴周天子B.维护宗法统治秩序C.互相协作促进统一D.走上了和平共处之路13.(2017•重庆巴蜀中学诊断)《史记•齐太公世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讲述了姜齐以及田齐的兴衰史。
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
这反映了()A.贵族政治逐渐瓦解B.周朝统治基础有所扩大C.分封制度逐渐恢复D.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14.(2017•湖北黄冈质检)春秋时期,诸侯王曾多次接受并重用大夫荐举的官员,将相往往由国君从平民中提拔任命,中下级官吏则通过“养士”和“军功”培养。
这表明()A.世官政治受到了冲击B.君主的选官权旁落C.察举制开始形成D.官员举荐人才成为时代共识15.(2017•湖南长郡中学调研)王家范先生认为,西周是中国真正进入“文明时代”的关键,后世的中国文明,其深基正是从这里扎下了根。
西周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A.等级分明的礼乐制度B.“封建”式的地方管理方式C.世代公卿的选官制度D.“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二、非选择题16.(2016•海口一模•26)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家政统于家长”的中国封建宗法制度下,不忠不孝是十恶之首。
家长对子女不仅有主婚权,而且《大清律例》有关惩治“子孙违反教令”罪的条例中,已把处死权赋予封建家长了。
直到解放前,还有家族对“不贞”女子执行死刑的情况。
家庭又把向国家交纳田税赋税以及服差役当作重要的责任,宗法制家庭成为维护封建国家的有力因素。
随着一体化结构的强化,封建统治者也有意识地加强宗法制度。
宋明以后,宗法制度的家族组织同构作用强化到这种地步,以至于在结构形态上也和国家社会组织一样由三个子系统组成。
——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材料二直到晚清时期,传统的中国家庭同一个微型王国一样,家长拥有君主之权威,他有权实施家法并操纵家庭成员的生死大权。
政府承认家庭的这种全能作用,而且不干涉家庭内部的父子、夫妻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
但是,随着外国学说和政治哲学的传入,许多研究西学的学者开始推行这样一些基本观念:家长的权利逻辑上隶属于国家,个人拥有不可剥夺的、不受家长控制的权利;男女作为国家的基本分子,是平等的。
这些观点,动摇着家庭关系的根基,在年轻人中间广为流行。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家族制呈现出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家庭中家长地位受到冲击的原因。
(((答案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叙述的就是在清代定居在台湾的福建籍宗族回乡请祖先牌位的历史事实。
其实,这反映出的就是中国人浓郁的宗法情结,宗法情结是中国人们思想中的重要一部分,只有稳定的时候台湾人才会回大陆来请祖先牌位,说明它们在台湾已经定居下来。
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本末倒置,族谱的修订没有移民也会进行;C选项说法过于绝对,不能从材料中看出内地宗族全都整体开始迁移台湾;D选项说法与材料表达含义相反,既然能回乡请祖先牌位,说明交流没有受阻。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睛】本题聚焦的就是海峡两岸之间的现实关系,透过历史的视角以文化的角度来明确两岸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用宗法情结来架设两岸之间关系的桥梁。
针对福建和台湾的地理关系,利用中国人的宗法情结,表现出历史上两岸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对现实产生积极地影响。
题目的难度不大,考点也是比较明显,不是理论性的知识考察。
2.【答案】D【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宗法制的特点和影响。
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有这几个方面:1)宗法制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列祖列宗的崇拜。
(2)后世的百家姓系列丛书、家族家谱的修订、各地宗祠家庙的建立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宗法制的历史遗存。
3)当今,其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等思想,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4)但它过分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
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3.【答案】B【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的影响【名师点睛】本题以对官员的称谓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宗法制影响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宗法制的影响有: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证王权的稳定,保证贵族的特权;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建立封建等级政治结构;家国同构的国家结构;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等。
宗法制属于主干知识,是海南历史高考的高频考点,这启示我们复习备考一定要把握教材主干知识,吃透高考高频考点。
4.【答案】D“ (“” “ “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商周时期的牧野之战的具体时间。
牧野之战材料给出的时间是公元前 1046 年,按照公元纪年法来看,1046 年比 1000 要大,还是公元前的计算方式,所以它发生 在公元十一世纪;46 年比 50 小,但因为是公元前,所以是下半叶,因此本题选择 D 选项。
【考点定位】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西周的建立【名师点睛】公元纪年法是按照基督教中耶稣的诞生之日作为公元元年,发生在这一年之后 的时间称为公元后,一般省略为公元,发生在这之前的称之为公园前。
公元前的时间按照顺 序来排,数字就比元数少了 1,也就是说 1000 年是公元 11 世纪。
上下半叶按照和五十的大 小去比较,比五十小就是下半叶,反之就是下半叶。
公元前在元数上与公元后没区别,但是 上下半叶正好相反。
5. 【答案】D【考点定位】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社会大变革【名师点睛】台湾的历史学者往往把中国历史分为三个大变革时期,第一个就是春秋战国时 期;第二个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三个就是中国近代。
这三个变革时期最重要的特点就 是从经济政治文化到社会全方位的变化,这种变化都是一种历史的发展和进步,生产力水平 的不断提高的表现。
我们要将这三个时期对比分析,总结规律,对未来有指导作用。
6. [思路点拨]①审题干,找题眼: 周礼” 雅言”,即在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都要用周礼,说周话“雅言”)。
②审设问,找关联:设问是“起源于 ,即与之相关联的是哪个地方或哪类地区。
周礼” 雅言”均是西周的文化名片,代表西周的文化特色和水平,故“周礼”“雅言”应起源于周的王畿,即周王直接统治的地区。
③审选项,找答案:周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在今陕西一带,而河南、河北、山东是当时所分封的主要诸侯国所在地,故 A 、B 、D 三项不可能为正确答案。
答案 C[解题感悟]解答此题可灵活迁移运用生活中的一些知识打开思路。
我国现在推广的普通话是以北京音为 标准音的,“雅言”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由此判断“雅言”最早起源于什么地方,答案信 手拈来7. 答案 C解析 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仍然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而秦国仅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 墓葬,这充分表明战国时期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集权统治,故选C 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