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第一节种子萌发形成幼苗-说课稿

第六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第一节种子萌发形成幼苗-说课稿

第六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
第一节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第一课时。

本节课我打算从四个方面说起:一、理解教材二、教法与学法三、教学过程四、教学反思
一、理解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在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属于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六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第一节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第一课时的内容。

学习了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以后,再来学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并准确理解绿色开花植物的生命活动规律。

“种子萌发形成幼苗”是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的第一个阶段,也是认识绿色开花植物生活史的起点和基础。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指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主要区别。

(2)描述种子萌发时的变化过程,并指出各部分结构的发育趋势。

2、能力目标:
(1)会用适当的方法解剖、观察和记录种子的形态结构特征。

(2)通过绘制种子结构模式图,掌握生物绘图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情感目标:
(1)通过观察种子的结构,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学习种子萌发的过程,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节约粮食的习惯。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1)认识种子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2)了解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2、难点是:(1)玉米种子的结构
(2)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四)、分析学生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一定的关于种子萌发的感性认识,但对种子的内部结构没有科学的认识。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自我表现欲旺盛,这为我们开展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情感基础。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二、教法与学法
(一)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比较法
(二)学习方法指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三、教学过程:(包括五个环节)
(一)观察思考、疑问导入
教师出示几种常见的形态各异的植物种子并提出问题:
1、种子的形态各异,他们的内部结构是否也有很大区别呢?
2、一粒小小的种子为什么可以发育为一棵幼苗?种子的内部结构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由此导入本节课的课题。

(二)自主学习、初步认知
在这个环节,我精心选择了五个小题,学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从教材上找出问题的答案,而这五个小题分别涉及到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形成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学生通过自学,初步认识到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方向,同时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并提炼重点的能力。

当学生明确五个小题的答案时,教师作出引导: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各个结构的形态及位置关系如何呢?我们来进一步探究。

由此引出第三个环节:(三)实验观察、合作探究1、解剖并观察菜豆种子。

在这里我采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来完成实验过程。

实验过程中我依次做出三步指导:
(1)实验前:根据教材,完成实验报告单中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两块内容。

检查试验台上的材料用具是否齐全。

(2)实验过程中:依据教材分组实验,按从外向内的顺序依次观察。

边观察边填写实验报告单。

(3)实验结束:观察完毕,绘制大豆种子结构模式图,完成实验报告单。

整理实验材料和用具。

当学生探究实验完毕,我随机选出几个学生把实验报告单上的题目和绘图进行展示,教师作出点评。

为再一次强调并及时巩固重点知识,我在屏幕上出示大豆种子结构示意图,让学生回答出各个结构的名称,并强调大豆种子有两片肥厚的子叶,营养物质贮存在子叶里,像这样的植物我们称之为双子叶植物。

这个实验要想得到满意的结果,教师的三步指导最为重要,只有指导到位,学生才能有条不紊的完成整个实验,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验动手能力。

我们认识了大豆种子的结构,那其他种子的结构是否也和大豆一样呢?由此引出第二个实验:
2、解剖并观察玉米种子。

认识玉米种子的结构是本节课的难点。

我是这样突破该难点的:第一步,播放录像资料,让学生初步认识玉米种子的结构。

第二步,指导学生分组观察,边观察边填写实验报告单,观察完毕绘制玉米种子结构示意图。

第三步,屏幕上出示玉米种子结构示意图,让学生练习填写。

第四步,提出问题:玉米种子只有一片瘦弱的子叶,营养物质贮存在哪里呢?经过分析使学生理解单子叶植物的含义。

我们观察了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大家来比较一下,这两种植物的种子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出示表格)通过学生填表的过程,学生进一步明确菜豆和玉米种子的结构,并理解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含义。

至此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描述了种子通过生长、发育、繁殖结出更多的种子,从而完成了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

那么种子萌发长出幼苗的过程中,种子的各个结构都发生了什么变化呢?由此引出本环节的第三个实验:
3、种子萌发时的形态结构变化。

这个问题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提出问题:种子萌发的过程中,胚根、胚芽、胚轴分别发育成幼苗的什么部分?子叶和胚乳又会发生什么变化?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一段视频资料,从视频资料中来观察种子的动态变化过程,判断种子各个结构的变化方向。

看完录像,我用一张幻灯片将种子和幼苗的各个结构进行比照,让学生填出种子发育为幼苗时各个结构的变化方向。

通过看视频和填图这两个步骤,学生就可以牢固掌握种子萌发时的形态结构变化,由此突破本节课的另一个难点。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种子为了破土萌发而竭尽全力,禾苗生长过程同样蕴含了农民辛苦的汗水,粮食来之不易,我们都应该节约每一粒粮食。

课程进行到此,我们已经完成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四)小结知识、完成目标
在各个环节,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然后出示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五)练习巩固、拓展延伸:通过练习,达到及时巩固知识,综合运用知识的目的,使学生把当堂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反思:
1、本着新课程倡导“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我打造开放的课堂模式,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2、我创设了多种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动手观察、思考问题、填写实验报告单等方式,来体会、感知和理解知识,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将多媒体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课堂知识容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