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历史-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近期,美国学者发布了《捕捉苹果全球供应网络利润》的报告,显示苹果公司每卖出一台iPhone,就独占其中58.5%的利润,非中国劳工占去3.5%,苹果公司以外的美国从业者获得2.4%,中国大陆劳工获得1.8%,欧洲获得1.8%,日本和中国台湾各获得0.5%。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跨国公司掌握产品创意和核心设计B.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地位不利C.发达国家是国际分工的最大受益者D.经济全球化中的利润分配极不平衡2.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文中说:“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是人们无法否认和拒绝的现实,总的来说它有利于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仅仅依靠市场无法解决国家间消费和福利不平等加剧的问题。

在一国范围内,是靠民主政治和福利国家来平衡和制约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现在还没有—个类似的机制。

”这段材料表达的主要观点是()A.全球经济一体化已客观存在B.全球经济一体化利与弊并存C.强调全球政治合作的必要性D.加快推进政治一体化的进程3.据入世(WTO)谈判代表龙永图回忆,一般国家入世需要1—3年时间,而我们用了16年。

最初6年就在讨论一个问题:“中国到底是不是市场经济?”。

当时我们反复讲,我们是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相结合的。

最后人家说你不要讲了,你就回答我一个问题,你们搞不搞市场经济?当时谁敢讲这个话呀!这说明当时()A.西方国家借经济问题压制中国B.中国需要进一步改革经济体制C.世贸组织规则对中国发展不利D.中国入世需要权利与义务统一4.欧洲国家汽车数量不断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1957年和1965年汽车消费增长数据国别1957年1965年法国34760007842000联邦德国24562888103600意大利10510045469981瑞典7960001793000A.成立欧洲共同体B.推行社会福利政策C.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D.快速的技术变革5.2015年10月,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终于取得实质性突破,美国、日本和其他10个泛太平洋国家就TPP达成一致。

TPP谈判内容:一是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等12个谈判参与国一起决定的领域;二是如某类商品进口关税减免等双边磋商领域。

TPP与下列哪一国际经济组织目标追求相似?()A.亚太经济合作组织B.世界银行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世界贸易组织6.截止2015年4月15日,申请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多达57个,申请国遍布全球五大洲,包含了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

中国在亚投行的份额将占30%-40%,成为亚投行最大股东。

这表明()A.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的终结B.多极化的世界进一步发展C.布雷顿森林体系受到冲击D.国际经济新格局已经形成7.下图是世界银行1981—2009年总贷款分布情况,从图中可以得出()A.中、印、墨三国的投资来自世界银行B.世界银行的资金主要投向发展中国家C.世界银行宗旨是推动发达国家的发展D.落后国家经济发展主要仰仗世界银行8.世界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在未来的5年,世界经济将出现8—6—4—2的发展格局,即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将年均增长8%,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将年均增长6%,世界经济将年均增长4%,发达国家将年均增长2%,亚洲的新兴经济体有望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

由此得出结论()A.世界经济重心已转向发展中国家B.多边贸易体制框架已经构建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D.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加强9.“可以将上海合作组织看作是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仍可以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一切好处上合组织现有的和将来的成员都是这样来理解该组织的原则的。

”帕维尔·布尔米斯特罗夫这段话中所说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主要指()A.反恐的国际军事同盟B.互利合作的区域经济集团C.地区性的关税贸易协定D.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10.钱乘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一文中称:“西方现代化经几百年的发展,其优与弊都已经十分清楚。

二战后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

”下列选项符合此处修补、修正的分别是()A.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世界银行B.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建立联合国C.建立社会福利制度、成立欧洲共同体D.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成立北约11.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称,全球可能需要回归至最初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需要“重返纪律近来市场的动荡不安,部分原因正是布雷顿森林协定中止后,市场上出现的失序”。

特里谢在此主要强调()A.金融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金融市场没有纪律B.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C.加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管理D.美国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核心地位12.1960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特里芬在《美元与黄金危机》一书中提出:任何一个国家的货币如果充当国际货币,则必然在货币的币制稳定方面处于两难境地。

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持有的国际货币增加,这就要求该国通过国际收支逆差来实现,如此则必然会带来该货币的贬值;另一方面,作为国际货币又必须要求货币币制比较稳定,而不能持续逆差。

这就使充当国际货币的国家处于左右为难的困境,这就是特里芬难题。

以下对材料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为了汇率保持稳定,要求国际货币国对外贸易保持顺差B.世界贸易需要更多国际货币,所以国际货币国要保持贸易逆差C.贸易逆差,是导致国际货币贬值的根本原因D.特里芬难题道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弊端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45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头戏并不发生在西方(欧美),而是发生在东亚(这个国家)至少曾保持部分的政治独立,同时使西方的技术适应其完全不同的社会传统和天赋资源,而不是简单地模仿西方。

即使我们根据人均指标作判断,也明显赶上了最富有的西方国家(这一国家)尽管以人均GDP衡量仍然贫穷,但现在看起来也属于在世界上占第二位的成功区域,因为它走出一条适合于本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

这一东亚发展的大爆炸看来是本土技术和经验与北大西洋技术和经验融合的结果,而不是源于简单的抵制。

——(美)彭幕兰著《大分流——欧洲、日本、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评论材料中关于二战后全球经济发展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沦: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4.护照是现代公民出入国境时的一份普通身份证明证件。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在古代就出现了护照的雏形,当时出国只限于贵族、皇家使节等少数人,他们持有君主开具的身份证明或信物,如汉朝使节所持的“符节”、罗马使节的金戒指等,以表示其地位和权利,以便出使的国家给予特别的优待。

到了17世纪,英国开始给所有的英国商船船长颁发护照。

此时,大英帝国的海上霸权,已经呼之欲出了。

1791年法国宪法中,护照被认为是公民的权利之一,1792年的法令规定,每个迁移的法国国民必须有一本护照。

20世纪初,现代护照制度被大部分国家普遍采用,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入境者必须出示本国护照。

1914年英国首次实行本式护照,并规定所有公民出国必须申领护照,这种护照的形式也被他国采用。

材料二长期以来,中国并没有西方护照之概念,护照一词虽然最早在《尼布楚条约》(1689年)中出现,也只是政府为商人开具的一种集体信函。

而且从保存的资料看,主要是为俄国商人入境所用,很少看到中国商人出境。

到了近代,国门大开,外国人不用检查直入中国口岸。

1858年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内地护照,《天津条约》规定外国人赴内地“执照由领事馆发给,由地方官盖印。

经过地方,如饬交出执照,应可随时呈验,无讹放行如其无照,其中或有讹误,以及有不法情事,就近送交领事官惩办,沿途只可拘禁不可凌虐”。

材料三:新中国实行的各版护照简介1949年单页版、50年版、53年版、58年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防伪手段几乎为零71年版、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80版将75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81版改变了53版以来6位数的护照累计号码,升至7位数号码97版采用数码技术、激光打印等防伪手段。

到2005年达到年均签发400万本,80%是因私护照请回答:(1)请依据材料一归纳从古至今护照的变化,分析20世纪初现代护照制度被普遍采用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二,分析《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中国商人很少出境的原因。

结合历史背景,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内地护照”的。

(3)依据材料三,请结合历史背景,解读新中国护照的发展历程。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答案1~5.ACBDD6~10.BBDDC11~12.CC13.观点:“二战后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头戏在东亚也在西方(日本、中国),材料观点明显忽视了二战后西方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地位。

”(观点要紧扣材料观点,符合短文内容,即可得2分)概括指出材料中的观点(1分),判断观点(1分),评述和阐述观点:一等,涉及材料两个观点以上,史实运用充分且具有典型性,逻辑严密。

可得6~8分;二等,只涉及材料一个观点,史实较充分且具有典型性,逻辑较严密,可得3~5分;三等,论证观点不明确,存在较多史实错误,逻辑不严密,可得1~2分。

总结观点:观点总结归纳、上升到理论及认识问题角度层次,且具有概括性。

得2分。

14.(1)从贵族、使节等少数人享用,变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护照的形式由多样到统一。

(4分)历史背景:逐渐形成的世界市场推动了各国人员的交流,因此需要相应的制度来管理人员的流动。

随着民主政治的实现,冲破了只有少数人享受护照特权的局面,公民都需要政府保护其合法权利。

英法推行的护照新举措,伴随着其大同影响力,被世界普遍接受。

(6分)(2)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

(2分)认识:这是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武力逼迫下的产物,便利了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对来华外国人的管理,也反映了清政府不得不按照近代国际通行法则办事,有助于外交的近代化。

(4分)(3)示例:从护照上的义字看,50年代由于外交上采取一边倒政策,主要是同社会主义国家有外交关系,护照采取了中俄文对照;70年代前期护照改为中法英文对照,也体现了中苏关系的恶化以及与两方国家的建交热潮;80年代护照上不再注明使用的限定范围,反映了中国已走上对外开放的道路。

从护照的签发数量来看,80年代之前,由于计划经济和当时的政治氛围,加之长期处于同世界隔绝的状态,签发护照数量很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加入世贸组织,对外联系增多,特别是在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观念改变的民众中,涌现了出国热潮,使护照签发数量剧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