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的射频治疗-解剖三叉神经trigeminal nerve:含有躯体感觉纤维和躯体运动纤维,由较粗大的感觉根和细小的运动组成。
感觉根上的感觉神经节位于颞骨岩部尖端前面的三叉神经压迹处,叫做三叉神经半月节。
自节发出三大支,即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
运动根紧贴三叉神经半月节的深面,进入下颌神经。
故眼神经和上颌神经属感觉性,而下颌神经则为混合性。
三支神经的感觉纤维分布于面部皮肤,运动纤维则主要支配咀嚼肌。
1.眼神经:ophthalmic nerve自半月节发出后经眶上裂入眶,分为额神经、泪腺神经及鼻睫状神经等三支。
(一)额神经frontal nerve最粗,在上睑提肌的上方向前行,在眶中部分为二支,较大的外侧支为眶上神经;较小的内侧支为滑车上神经。
滑车上神经经眶上孔内侧的额切迹,眶上神经经眶上孔(切迹)出眶,布于额部的皮肤。
(二)泪腺神经Lacrimal nerve较细小,沿外直肌的上缘向前至泪腺(三)鼻睫状神经nasociliary nerve在上直肌的下面斜越视神经上方至眶内侧,分出睫状节长根和2-3支睫状长神经等。
分布于眼球、眼睑、泪囊、鼻腔前部的粘膜和鼻下部的皮肤。
2.上颌神经:maxillary nerve经园孔出颅至翼腭窝,再经眶下裂入眶区,经眶下沟、管,出眶下孔称眶下神经。
上颌神经分布于眼裂和口裂之间的皮肤、上颌牙齿以及鼻腔和口腔的粘膜。
上颌神经主要分支有:(一)上牙槽神经superior alveolar nerve该神经分为前、中、后三支。
上牙槽后支在翼腭窝内自上颌神经主干发出,在上颌骨体后方入骨质;上牙槽中支和前支分别在眶下沟和眶下管内由眶下神经发出。
上述神经分布于上颌牙齿及牙龈。
(二)蝶腭神经为两根短小的神经,在翼腭窝内分出,向下连于翼腭神经节,由节发出的分支布于鼻腔和腭部粘膜。
(三)眶下神经infraorbital nerve为上颌神经本干的延续,眶下裂入眶,行经眶下沟、眶下管,再经眶下孔出眶,分布于眼睑鼻外侧部,上唇和颊部皮肤,在沿途发出上牙槽中支和前支。
(四)颧神经较细小,在翼腭窝发出,经眶下裂入眶,在眶内分为两小支,分布于颧颞部皮肤,颧神经发出小支加入泪腺神经,主管泪腺的感觉和分泌(泪腺分泌为岩大神经在翼腭神经节换神经元后,其节后纤维随颧神经分布至泪腺)。
3.下颌神经mandibular nerve是混合性神经,经卵圆孔出颅在颞下窝内即分出许多分支。
感觉纤维分布于下颌牙齿及牙龈、口腔底、颊部的粘膜、舌的粘膜及口裂以下的面部皮肤。
运动纤维主要分布于咀嚼肌。
下颌神经的主要分支有:(一)耳颞神经auriculo-temporal nerve以两个根起始,挟持着硬脑膜中动脉,然后合成一干,在下颌关节后方转向上行,自腮腺上缘穿出,与颞浅动、静脉伴行,分布于颞部皮肤、下颌关节、外耳道的皮肤、鼓膜及耳前面的皮肤。
在腮腺内发出一小支分布于腮腺,此支含有副交感纤维,来自舌咽神经的岩小神经,经耳神经节换神经元后发出的节后纤维。
(二)颊神经buccal自翼外肌两头间穿出,沿颊肌外面前行贯穿此肌,分布于颊部的皮肤和颊粘膜。
(三)下牙槽神经inferior alveolar (dental) nerve为混合性神经,在舌神经的后方,沿翼内肌外侧面下行,经下颌孔进入下颌管,在管内分成许多小支,分布于下颌牙齿、牙龈、终支从颏孔穿出称颏神经,布于颏部及唇的皮肤和粘膜。
在未进入下颌孔以前,下牙槽神经发出一小支走向前下方支配下颌舌骨肌和二腹肌前腹。
(四)舌神经lingual nerve在下牙槽神经的前方,行向前下方,在舌骨舌肌外侧越过下颌下腺上方至舌尖。
支配口腔底和舌前2/3粘膜的躯体感觉。
舌神经在行程中有来自面神经的鼓索加入,故鼓索内的味觉纤维随着舌神经分布到舌前2/3司味觉,故鼓索内的副交感纤维随舌神经到下颌下神经节,换神经元后发出的节后纤维分布于下颌下腺及舌下腺,支想腺体的分泌。
(五)咀嚼肌支为数支,支配咀嚼肌。
一侧三叉神经完全性损伤后,损伤侧的面部皮肤、角膜、结合膜、鼻腔、口腔粘膜和舌前2/3一般感觉均消失,由于角膜感受消失故角膜反射不能引出。
损伤侧咬合无力,张口时下颌歪向患侧。
(六)附于三叉神经的副交感神经节:颅部经动眼、面和舌咽神经走行的副交感节前纤维,到达周围4对副交感节换神经元,再发出节后纤维抵达效应器官,这4对副交感节均位于三叉神经干或其分支附近。
它们是:(1)睫状神经节ciliary ganglion(2)翼腭神经节pterygopalatine ganglion(3)耳神经节otic ganglion(4)下颌下神经节submandibular ganglion。
插图:适应症:-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定位准确,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继续行药物治疗的患者。
-非典型面痛伴三叉神经支配区疼痛-晚期癌痛涉及到三叉神经-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或复发的三叉神经痛。
禁忌症:-出血倾向或患有出血性疾患。
-严重的高血压控制不佳。
-严重的心、脑血管疾患。
-局部感染或深部感染。
一、眶上神经射频物品及器械准备射频仪,5cm长、裸端2mm的直型射频针,局部麻醉药,注射器。
体位、定位:患者取仰卧位,球管投射与眶上切迹垂直,显示眶上切迹,并用手指在眶上移动,摸清眶上切迹。
穿刺:用5cm直型射频针在定位点直接穿刺,不作局部麻醉,以免影响测试结果,注意另一只手的手指放在眼球的上方的眶上切迹的下方,以防穿刺针滑入眶内损伤眼球。
穿刺针可先到眼眶的上方,抵达骨质后向下滑动使针尖到达切迹,患者往往有向额顶部放射的疼痛感,再经影像定位确定针尖的位子。
刺激(测试):用50Hz频率测试感觉,当电压达到0.3-0.6v时,患者诉有向额顶部放射性疼痛;但在带状疱疹性三叉神经痛或手术后三叉神经痛的患者,低电压的刺激测试往往很难引出典型的放射性疼痛,使定位不清,可以考虑使用低温度的毁损模式,如给予60℃,可以引出明显的疼痛放射至额顶,表示定位准确,不用运动测试。
射频热凝毁损采用标准射频模式:温度的设置有两种模式:1)逐渐爬升的方式:不与局麻药,先给低温度,逐渐升温的方式,分别45 ℃、60秒;50 ℃、60秒;60℃、60秒;70 ℃、60秒;最后80℃、60秒两个射频周期,有利于对治疗过程中效果的判断,效果明确。
2)一次升温的方式:局部注入2%利多卡因0.3ml,给于80 ℃、60秒两个射频周期。
三叉神经第二支射频-眶下神经射频适用于三叉神经痛,疼痛局限于鼻翼旁,上唇上;或三叉神经半月节治疗后局部残留疼痛的病例。
-体位、定位、麻醉:患者取仰卧位,双眼向上直视,瞳孔下方,眶下约0.2-0.3cm处为眶下孔所在位置,用手指按压有时有酸痛感,标明体表位置。
由于眶下孔骨性管道的走行是由内下向外上倾斜,故进针点选择在孔的内下方是顺利进孔的关键,一般选择鼻翼旁0.5cm处,进针方向与眶下孔成45度角。
球管的投照方向由内心向外上,见孔我最大最明显为佳。
穿刺的给予局麻药,但只能限于局部,以免影响测试结果。
-穿刺进针:取5cm长、裸端2mm的直型射频针。
从鼻翼旁进针,方向由内下向外上方向成45度角进针,针尖可先抵达眶下骨质,同时另一手的手指放在眼眶下,防止穿刺针滑向眼眶内损伤眼球;通过影像调整进针方向;当穿刺针进入眶下孔时往往患者有明显的疼痛,并放射至鼻翼旁和上唇,进针深度为2-3mm,穿刺针固定即可,避免进针过深,经影像确定,同时观察患者眼球活动度及有无眼内出血情况。
刺激:给予50 Hz 感觉刺激进行测试,电压0.2- 0.4v出现明显的放射痛,疼痛放射至同侧的鼻翼旁及上唇部,无需运动测试。
射频热凝模式有两种:标准射频模式:经射频针注入2%利多卡因0.3ml,设置80℃、60秒2个射频周期。
双侧对称测量皮肤痛觉消失情况。
脉冲射频模式:目的是保留局部皮肤感觉,设置42℃、120秒2个射频周期,测试痛觉减轻情况。
术毕局部轻度加压,防止局部血肿。
上颌神经射频治疗-体位、定位:患者可行仰卧位或患侧在上侧卧位体位,取侧面进针法。
取患侧耳屏前3cm,颧弓切迹下5mm为穿刺进针点。
局部麻醉,辅以镇静、镇痛。
C-臂投照为侧位投照(与患者的面部),准确显示蝶骨翼外板,进针点为翼外板在下颌骨前后齿切迹中点,颧弓下方。
进针:用10cm长,裸端2cm的弯头、钝针。
目标进针点为翼外板的前方,眼眶的下方。
可以采取两步进行:第一步,垂直进针,一直抵达翼外板,并经影像确认,了解进针深度,非常关键。
第二步,在影像的引导下,滑过翼外板的前缘,向上、向前旋转进针,此时多有反射痛出现,疼痛放射到鼻翼、上唇、上牙床、上颚。
侧位片提示穿刺针针尖在蝶腭窝的上端,正位片提示针尖在鼻腔外侧臂上端,眼眶下方。
(图)造影:注入欧乃派克0.5ml观察分布情况,有无入血,有无进入眼内、鼻腔内。
刺激:给予50Hz感觉测试,电压0.2 –0.4v时,出现明显的上颌神经支配区域的疼痛,为定位准确,如给于电压超过0.5v,没有明显的放射痛,需旋转穿刺针,以取得最佳位子。
射频热凝毁损:标准射频模式:测试定位明确后,经射频针注入2%利多卡因0.5ml,给予80 ℃、60秒,2个射频周期,治疗后出现上颌神经支配区麻木。
脉冲射频模式:给予42 ℃、120秒,2个射频周期,治疗测试上颌神经支配区疼痛减轻情况,双侧对比。
三叉神经第三支射频治疗-颏神经射频治疗体位、定位:患者取仰卧位,颏孔位于同侧眶下孔与口角连线的下唇下方,由于颏孔的方向是向外上倾斜,取5cm、裸端2mm的直型射频针穿刺,进针方向应从外上向内下进针,约45度角,进入颏孔时患者有明显的疼痛感,传到下唇。
测试(刺激):给予50Hz,电压0.3 – 0.5 v,有明显的疼痛放射至下唇。
射频毁损:经射频针注入2%利多卡因0.2 -0.3ml,给予80 ℃、60秒,2个射频周期。
术毕局部加压。
-下颌神经射频治疗体位、定位:侧方如路法:患者可取仰卧位或患侧在上侧卧位,穿刺进针点取耳屏前3cm,紧贴颧弓切迹下为穿刺进针点。
影像投照为侧位投照(与患者的面部),准确显示蝶骨翼外板,并显示翼外板后上侧与颅底交界处,为目标进针点。
麻醉:局部麻醉,辅以镇静、镇痛。
给予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进针不易过深,以免阻滞下颌神经,减少刺激下颌神经时的反应,影响穿刺的准确性。
取10cm长、裸端5mm的钝头、弯形射频穿刺针。
穿刺点局麻,破皮后,穿刺针与面部垂直进针,在影像的引导下先抵达蝶骨翼外板,确定进针深度,正、侧位影像观察针尖的位置,抵达翼外板时电阻可达700-800欧姆。
调整进针方向,向翼外板的后上方向轻轻调整,并缓慢向深处推进,可有明显的下颌神经放射痛,疼痛放射至同侧下唇、舌尖部位,必要时可以将射频电极插入射频套管针,带着一定的刺激强度进针,更易寻找到下颌神经的放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