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的教学设计关于伤仲永的教学设计(精选3篇)伤仲永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
2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
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3、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1、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
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2、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我们还学过他的诗歌《京口瓜洲》。
《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3、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
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谒:谒:扳:称: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1)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2)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3)余闻之也久:这事。
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4)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5)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1)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2)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3)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4)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三、合作学习: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③余闻之也|久2.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第二课时一、深入研讨(一)请一位同学复述第1、2段的内容。
1.思考: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
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
“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利其然”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
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
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二)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
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二、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1.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
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
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三、小结作者叙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阐明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请同学们用两个句子概括文章的内容。
本文叙述了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故事,告诉人们后天教育对成才很重要。
方仲永——天才——不受教育——平凡人其他人——普通——不受教育——-平凡人我们已经明白了作者写这篇文章是在告诉我们后天教育有多重要。
方仲永的事例已足以让我们警醒,可作者惟其如此还怕不够,还要煞费苦心地拿我们常人的资质去和仲永的资质作比较,得出你如果不去接收后天的教育,那么你连仲永结局都不如的结论。
多么触目惊心!我们能不接受教育么!针对方仲永的悲剧,体会作者的意图,你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呢?请大家稍作思考,作一分钟左右的发言。
1、我没有方仲永的天赋,只是一个普通孩子,但我会一直努力。
我相信我最终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真为方仲永难过,我庆幸自己没有他那样的父亲,我要好好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机会,我也不笨,加上勤奋努力,怎么可能成不了才呢?(大家笑)师:看来同学们的想法还真不少呢。
我觉得刚才讨论的挺好,对课文理解很到位。
大家从神童方仲永的悲剧,认识到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自觉性,这一点可喜可贺。
还有一点也很难能可贵,那就是同学们也讲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讲出了自己的心声,表达了自己的期盼。
最后我衷心地希望我们所有同学的父母,所有同学的老师能够给我们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我们健康的成长,成才。
伤仲永的教学设计2一、导人课文,简介作者,解释文题二、学生阅读课文,疏通字句,理清结构1、根据注释默读课文:⑴掌握下列字的读音:隶扳谒称泯耶⑵掌握下列加粗字的含义:父异焉书诗立就邑人奇之宾客其父或以钱币利其然环谒泯然受于天固众人伤仲永说明:强调词性活用的情况。
⑶完成练习题三。
2、齐读课文:⑴完成练习题一:说明:教师先读文中需要注意停顿的句子。
⑵理清课文的写作层次和表达方式:第1、2段写方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即为什么伤,采用记叙的形式。
第3段写作者阐明的观点看法,即伤什么,采用议论的方式。
三、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1、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三个阶段:⑴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
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⑵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⑶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
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
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3、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四、齐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
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
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可从两方面体会:⑴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⑵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六、课堂练习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来。
(不与作者的观点雷同)七、布置作业扩写课文第一段。
要求:不改变情节和基本内容,进行丰富的联想,400字左右。
伤仲永的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法】合作探究、诵读品味。
【教法】引导对话、感悟体验。
【课前准备】1、学生: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文意,组织辩手、辩词。
2、教师:准备歌曲《爱拼才会赢》,指导学生准备课堂辩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引导学生读句“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教育及自身学习有关”让学生讨论:天资与后天教育对成才哪个重要?,而后发表看法。
(根据学生意见把学生分成两组)今天我们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让我们在品学中感悟真知、品析事理,体味怎样才能成才的人生真谛吧!简介作者:请1~2名学生根据积累的知识介绍王安石,教师适时补充。
二、多元感知,品悟分析1、投影出示课文原文,找一生读文,其他学生纠错、正音。
2、学生自读全文,指出疑难,投影出示重点词句,师生释疑。
(生问生答、师生对话)3、学生分小组合作再读文章,探究文意,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述方仲永的故事。
(学生合作研析、全班交流)4、相信大家通过读文与听故事你肯定认识了仲永这个人,那么你认识到了一个的方仲永呢?5、请大家再细读课文,思考仲永的变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学生小组分析)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可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