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管理中的风险管理摘要:目的加强医院重点科室、重点部门的风险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方法采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方法(FMEA),制定医院重点科室及重点部门的风险评估项目,通过评估重点科室、重点部门存在的风险因数,科学地分析现存和潜在的安全隐患,有效制定风险管理的防范措施并实施。
结果风险管理防范措施的实施,有效地减少了医疗风险的发生,保障了医疗安全,提高了重点科室、重点部门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增强其责任心。
结论实施风险管理,对减少医疗安全,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医院感染管理重点科室风险管理The Risk Management In the Management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Abstract:Objective,to strengthen the risk management of the important sections in the hospital,to effectively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occurre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Methods,using the failure mode and FMEA to draw up the risk assessment projects of the important sections in the hospital.Then according to estimate the risk factors of the key department in the hospital,scientific analysis of existing and potential security risks, preventive measures and effective risk management to develop and implement.Results,after implementing the preventive measure,effectively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medical risks, protect the health safety and improve the focus of the department, department staff focus on risk awareness, and enhance their sense of responsibility.Conclusion, implementation of risk management is important to reduce medical errors and is also useful to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nosocomial infection.Keywords:Management of nosocomial infection,important sections, risk management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诊疗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人们对医疗质量的期望值逐渐提高,医疗行业风险值也随之升高。
要降低医院感染重点环节、重点人群、高危因素风险,就必须针对性制定预防与控制计划,采取及时评估、分析、风险评价。
风险评估是指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或之后(但还没有结束),该事件给人们的生活、生命、财产等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
即,风险评估就是量化测评某一事件或事物带来的影响或损失的可能程度。
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要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安全保障。
风险管理过程一般分“计划、识别、评价、防控”四个部分。
1 材料和方法1.1 按照《GB/T24353—2009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GB/T27921—2011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GB/T33694—2009风险管理术语》;依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及《WS310.1.2.3—2009消毒供应中心三个规范》等相关标准,作为评估风险的准则。
1.2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方法是目前采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它与定量风险分析的区别在于不需要对各相关要素分配确定的数值,而是赋予一个相对值。
通常通过问卷、面谈及研讨会的形式,进行数据收集和风险分析,涉及各业务部门的人员,它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往往需要凭借专业咨询人员的经验和直觉,或者业界的标准和惯例,为风险各相关要素(频次、危害、成本,威胁等)的大小或高低程度定性分级,例如“高”、“中”、“低”三级等1.2.1 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法优点通过这样的方法,对风险的各分析要素赋值后,我们可以定性的区分这些风险的严重等级,避免了复杂的赋值过程,简单且又易于操作;定性分析的准确性只是对相关咨询专业人员的经验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析过程相对较直观。
1.2.2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构成部分风险管理是医院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该管理过程,提升医院的整体抗风险能力,减少危机发生,防患于未然。
比如:医院感染暴发,是医院安全的一个风险环节,要纳入管控,积极应对。
1.2.3风险评估8因素定位标准1.2.3.1 频度:5年为一发生周期,高:≤2年;中:3-4年;低:≥5年。
1.2.3.2 危害后果:严重:高;较严重:中;不严重:低。
1.2.3.3 成本费用:高:≥70万;中:30-70万;低:﹤30万。
1.2.3.4 造成医院声誉影响:高:新闻媒体报道;中:上法院;低:行政部门监管处罚。
1.2.3.5 防范能力:高:人员与设施设齐备;中:基本充足;低:一般,有认知。
1.2.3.6 认知度:强:知晓度与监控体系完善;中:尚可;弱:较少。
1.2.3.7 监测灵敏度:大:隐匿性强和执行力弱;中:尚可;小:较低。
1.2.3.8 处置能力:强:自身能解决;中:外援配合度高;低:外援配合度低。
1.3 风险管理的步骤与流程1.3.1 计划:实施风险评估的准备阶段,确定工作对象与任务分配,组织实施步骤方案等。
1.3.2 识别:专业人士对各风险项目类别进行因素确定、评价,测算,找出关注点。
1.3.3 评价:对评估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确定工作目标与风险防范策略。
1.3.4 防控:制定预案、组织培训、宣传教育、督导检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防范。
1.4 重点科室的风险评估与管理1.4.1监测目标:监测重点环节、重点人群及高危因素是规避医院感染爆发风险的重要内容。
明确医院感染的重点环节(感染源、感染途径及易感人群),确认监测的重点人群(高龄>75岁、新生儿、昏迷、长期卧床、手术、免疫功能低下、糖尿病、透析、免疫抑制剂、激素、化疗、放疗、癌症、血液病、营养不良、抗菌药物大量应用等),预测医院感染高危因素(微生物、病人易感性、环境因素、细菌的耐药性)。
1.4.2 建立重点科室及部门如手术室、供应室、ICU、血透室、内镜室、产房、微生物室等重点环节、重点人群及高危因素的清单。
1.4.3针对医院感染重点环节、重点人群及高危因素的清单,对于发生的风险事件,采取风险因素标准的评定。
1.5 风险评估方法:遵循FMEA技术(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
1.5.1 FMEA由三个因素组成【3】:风险的严重性(S),风险发生的可能性(P),风险的可测性(D)。
1.5.1.1 风险的严重性(S)主要针对如果发生潜在的严重性,严重程度分为3个等级,高、中、低,对应的风险系数为3,2,1。
1.5.1.2 风险的可能性(P)测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分为3个等级,高、中、低,对应的风险系数为3,2,1。
1.5.1.3 风险的可测性(D)如果发生风险,医院怎样做好准备,分为3个等级,低、中、高,对应的风险系数为3,2,1。
1.6 重点科室风险分析风险级别评判标准:风险优先系数(RPN )计算公式,即RPN=SPD=严重性(S)×可能性(P)×可测性(D)结果:系数越大,风险水平越高。
干预措施,风险水平高、中、低,由此优先解决高风险水平的医院感染的风险因素。
1.7 风险评估计划制定与实施在风险管理中,风险评估并非一项独立的活动,必须与风险管理过程的其他组成部分有效衔接,进行风险评估时尤其应该清楚以下事项:组织所处环境和组织目标,组织可允许风险的范围及类型,以及如何应对不可接受的风险,风险评估的方法和技术,及其对风险管理过程的促进作用,实施风险评估的义务、责任和权利,可用于风险评估的资源,如何进行风险评估的报告及检查,风险评估活动融入组织日常运行中。
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1】。
1.7.1 风险评价采用多种方法找出单位各事件面临的风险及其影响,目前安全水平与单位安全与需求之间的差距,防范于未然。
最终达到单位能够分别按脆弱性程度,分“轻重缓急”投入精力和采取安全措施,降低和控制风险的目的。
1.7.2 风险评估控制风险应对(控制),指在完成风险评估之后,选择并执行一种或多种改变风险的措施,包括改变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
风险应对是一个渐进的循环过程,实施风险应对措施后,应依据风险准则,重新评估新的风险水平是否可以承受,从而确定是否要进一步应对措施。
1.8 监督与检查作为风险管理过程的组成部分,应定期对风险与控制进行监督与检查。
以确定有关风险的假定,风险环境仍存在(评估清单内容仍不变),包括正在实现预期结果,风险评估的结果符合实际经验,风险评估技术被确定使用,风险控制应该是有效的,确定监督和检查工作的责任。
1.9 风险计划与风险控制形式若风险结果超出风险标准,则进行风险控制环节。
可通过监测、SOP、督查表形式等形势具体实施,达到控制风险目的。
风险计划形势,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可在风险评估作业中形成计划,也可以用文档形势制定风险计划,实施计划内容,并对实施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对风险实施控制的结果再次进行质量分析评估,看是否取得预定的实施效果,并撰写风险管理报告。
2 讨论防范与控制要点2.1 增强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早发现、早报告意识与能力。
2.2 加强手卫生监测,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和洗手正确率。
2.3 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控,开展医院感染的全面监测。
2.4 规范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行为。
2.5 落实消毒隔离制度。
2.6 加强病房规范化管理,严格探视与陪护制度。
2.7 加强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
2.8 常态化进行感染防控培训。
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4353—2009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9.【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3694—2009风险管理术语【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9.【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7921—2011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1.附表例ICU风险评估项目表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医院感染控制风险评估表评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