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的微课题?
一、微课题研究的基本理念
“微课题研究”也称做微型科研,是指把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即时梳理、筛选和提炼,使之成为一个课题,并展开扎实的研究。
研究的着眼点主要关注于教育教学细节,研究内容是教育教学实践中碰到的真问题、实问题、小问题。
研究的周期短,见效较快。
微课题研究以“小切口、短周期、重过程、有实效”为基本特征,以“问题即课题、对策即研究、收获即成果”为基本理念。
问题即课题
倡导每一位教师树立“问题即课题”的意识,这也是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前提。
要求教师按照切口要小、选题要准、研究要实的指导思想,从自身的需求出发,从一个个实际的教学实例出发,认真解析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寻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出自我诊断,然后在若干问题中筛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课题。
对策即研究
确立问题后,作为研究对象,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
教师们将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
微课题研究的一般思路是:确立问题(提出解决什么问题)——预设目标(期望获得什么结果)——设计步骤(设计研究的步骤方法)——主题阅读(围绕问题查找资料)——研究实施(在教学中应用验证)——总结提高(提供经验和成果)。
收获即成果
微型课题研究目标定位为“收获先进的教育理念,蕴积灵动的教育智慧”。
要求教师把研究过程中的感悟、体会记录下来,撰写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等。
二、微课题的界定
微课题源于一线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总结与反思,以及对教育实践困惑的追问。
关于微型课题的界定目前尚无定论。
比较成熟的有两种:(一)“微课题”是教师为解决一个具体的、较为微观的现实问题而建构和确立的小课题。
(二)微课题研究是研究者采用一般的科学方法或合理手段对细微的教育问题进行观测、分析和了解,从而发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教育现象之间本质联系与规律的认识活动。
“微课题”的中心词是“课题”。
研究中不只是寻找问题的答案,还需要用到一些常用的课题研究方法,只是要求“微”,相对简单,不追求方法自身的严密性,不强调研究的学术性、规范性。
它是一种平民化、草根化、大众化的研究样式。
“微型课题”的关键词是“微型”。
微型课题研究的是具体的小问题,但又不是一己的、个别的、即时解决的问题,而应能由点及面,推而广之,成为某一“类型”的问题。
“微型”课题的核心词“微”字,它包括:
内容微: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教育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有价值的细小问题。
理论微:不需要有多高深的理论作支撑,也不需要多前卫的理论作铺垫,只要能把自己研究的话题说透就行,让人觉得很有道理即可。
成本微:研究涉及的范围小、人员少、过程简、周期短。
观察微:教师要带着课题意识去细微观察生活,捕捉小而有价值的问题。
研究中观察要敏锐、思考要细致,记录要详细,研究要深入,努力探究解决问题的良策。
三、微课题研究的特点
1、小,即微小。
研究的范围小、问题微、人员少、时间短、成本低。
这是微型课题研究最显著的特点。
2、活,即灵活。
首先,实施流程没有规划课题那么复杂。
其次,组织形式上,可以单独,也可以合作研究。
第三,选题灵活、自由,可以重复。
可以说微课题人人都可以研究,
时时都可以开展,处处都可以进行。
3、实,即实在。
研究要重实践,讲实用。
首先是选题“务实”,要立足教育教学实际。
其次,过程“踏实”,要在教中研、研中教,不游离于教育教学实践之外。
再次,成果“真实”,强调在“做得好”的基础上“写得好”。
4、短,即周期短。
时间短的两至三周,长的三至五个月,最长的一般不超过一年。
5、平,即符合当地、当时教师的研究水平。
微型课题对研究技术水平、理论水平要求不高,教师学得懂、做得会、用得上。
6、快,即见效快。
研究周期短,问题解决快。
微课题强调从教育教学的“微”处着手研究,从“实”处收效。
微课题看似“微不足道”,反过来就是“道足不微”。
研究者真能“道足”,课题自然就“不微”。
四、微课题分类
(1)、独立式微课题。
由教师根据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独立选取的课题。
(2)、专题式微课题。
根据课题参考指定的研究专题开展的微型课题。
(3)、子课题式微课题。
指根据基础性立项课题分解出的子课题。
五、微课题预期成果:
研究成果报告和论文是微型课题的两种成果表现形式。
研究成果中涵盖着教学日记、教学叙事、教学反思、学生作业作品、个案、谈话记录、教学案例、研究报告、发表或交流的文章等各种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