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京晓庄学院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南京晓庄学院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南京晓庄学院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浏览次数:4.体育专业学生如在本专业内选修学分超过10个学分以上,需要向学校教务处提供书面申请,得到答复方可。

(二)主要课程说明1.课程名称:运动解剖学本课程是社会体育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它是专业十门核心课程之一。

主要讲授人体各器官、系统的组成、位置和形态结构特点及运动对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影响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学习:1、有助于学生全面地、系统地了解运动解剖学知识,了解运动损伤的形态学基础,掌握运动系统的形态结构特征,掌握解剖学动作分析的内容与步骤,掌握内脏、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的组成、形态结构。

2、为学生建立人体结构与功能保持动态平衡的科学的人体运动观,促进学生认识体育学习、运动训练、体育锻炼对人体形态结构的影响以及增强体质的意义,帮助学生建立运动人体形态结构与功能的新平衡,以达到人体形态结构和功能共同优化人体发展观。

3、人体解剖学的理论知识为各项运动技术课程的教学和训练提供理论依据,使体育教学、体育研究及体育选材更加科学化、目的化、系统化。

4、为学生后继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高等学校体育专业学习中,涉及到多门运动人体学科课程,这些学科的知识都在人体各器官形态结构的基础上展开,因此,只有掌握人体解剖学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其它课程的学习。

2.课程名称: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学》是社会体育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

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门应用分支学科,它是从实用运动生理的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基础理论的应用学科。

运动生理学研究人体在体育活动和运动训练影响下结构和机能的变化,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机能变化的规律以及形成和发展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探讨人体运动能力发展和完善的生理学机理,论证各种科学的训练原理和训练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体育教育人才应掌握的运动生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际操作技能和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同时具有初步运用人体生理学理论与方法指导和评价体育教学、体育锻炼和课余运动训练的能力。

3.课程名称:体育保健学体育保健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保健规律与措施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应用科学。

它是伴随着体育运动的发展并在与医疗保健相结合的进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

体育保健学研究的内容包括体育卫生、医务监督、运动创伤防治以及体育康复几个部分。

研究体质与健康、运动卫生、运动营养卫生以及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体育运动;研究运动性病症以及运动员的科学选材;研究肌肉、肌腱、韧带的损伤,关节软骨损伤、骨组织劳损、软骨炎以及周围神经损伤等;研究运动处方、运动伤后训练及常见病的体育康复等。

体育保健学的研究领域广阔,具有多学科集成、协作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是体育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的一门共有的专业必修课程。

体育保健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的价值,在于它作为一个“桥梁”把基础理论课程中的理论知识、研究成果与体育运动实践连接起来,更好地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服务,促进体质的增强,运动水平的提高。

4.课程名称:体育心理学本课程既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

它是专业十门主干课程之一。

主要讲授心理学和体育心理学的概述,体育学习的心理学基础,体育活动中的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体育活动的注意状态,体育活动与人格,运动兴趣,运动动机,运动技能学习,心理技能的概述,运动中的行为干预方法和认知干预方法,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体育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最新发展,理解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般规律和体育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掌握运动中行为干预和认知干预的方法,掌握运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理解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般规律和体育运动中人的心理活动的特殊规律以及人的个性差异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与解决体育活动中的实际问题能力,为从事体育工作做好心理学知识的储备,并为学习后续课程提供心理学理论依据。

5.课程名称:体育社会学体育社会学是介于体育科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既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又是体育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体育社会学是一门把体育这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整体,在外部研究体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部研究体育与人的社会行为、社会观念的关系,以及体育运动的结构、功能、发展动力和制约因素,用以推动体育与社会合理发展的综合性科学。

内容包括社会学概述,体育社会学研究方法,体育与社会结构、社会运行、体育人口、体育群体与体育社团,体育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关系,竞技体育、社会体育、体育改革的社会学分析,体育与宗教、民族,体育与妇女、老年社会的关系,生活方式中的体育,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体育,以及体育社会问题等。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体育发展实际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体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领域、掌握体育社会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从社会学分析问题的视角,分析在社会体育领域中的各种体育社会文化现象。

6.课程名称:田径本课程是社会体育专业必开的一门专业基础技能课,它是专业十门主干课程之一。

教学内容分为理论和技术实践两部分,其中理论部分主要讲授田径运动概述、田径运动技术原理、田径运动健身理论与方法、田径运动竞赛组织工作、田径运动竞赛规则和裁判方法、田径运动的教学与训练等内容。

技术实践部分主要讲授短距离跑、跨栏跑、中长距离跑及接力跑、跳高(跨越式、背越式)、跳远(蹲踞式、挺身式)、推铅球、标枪等项目的技术教学内容。

此外,走和竞走、三级跳远等项目的技术教学可作为拓展教材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学习,1、使学生能够运用田径运动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对田径运动中的主要项目,做到会讲解、会示范、会教、会指导,使学生掌握田径运动的教学方法及练习方法,使学生具备指导田径类工作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2、帮助学生掌握主要项目的竞赛组织与裁判工作能力以及田径健身的指导与管理能力。

初步具备组织基层田径比赛、并且能胜任田径裁判的基本能力。

7.课程名称:健美操本课程是社会体育专业必开的一门专业基础技能课,它是专业十门主干课程之一。

主要讲授健美操的起源、分类、目的和任务、发展趋势,大众健身操的创编原则、步骤,大众健身操竞赛规程的撰写内容及方法,健美操竞赛的组织与裁判法,健美操基本步伐及其变化,大众锻炼标准1--4级,基本步伐组合,全国啦啦操规定套路第一套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健美操的发展趋势,掌握健美操的锻炼方法,塑造学生的基本体态,完善学生的动作姿态;2、使学生基本了解健美操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全国大众健美操锻炼标准第三套基本套路、掌握全国啦啦操规定套路第一套中一级套路、学会健美操的编排和掌握有氧健美操领操的领操技巧。

3、掌握大众健身操成套动作的创编原则、步骤及方法,掌握健美操竞赛规程的撰写内容及方法,掌握健美操的教学方法,初步具备从事体育教学及俱乐部领操的工作。

8.课程名称:民族传统体育武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体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主干技术课程。

本课程主要内容:武术的起源和发展,武术的内容和分类,武术的特点和作用,中国文化与武术的相互影响。

武术图解知识,长拳基本技术,太极拳基本技术。

武术教学的特点,教学方法的运用,武术套路教学,实用攻防动作教学。

基本功和基本动作:肩臂练习,腿部练习,腰部练习,手型和手法练习,步型和步法练习,跳跃和平衡练习,跌扑滚翻练习,器械基本动作练习,拳术组合练习。

基本套路:少年拳、青年拳、初级长拳三路,二十四式太极拳。

武术竞赛组织与裁判: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与裁判法,武术散打竞赛规则,中学武术竞赛的组织,中学武术比赛的裁判工作。

散打部分:实战式和拳法组合练习,腿法组合与摔法,实用防身技术。

学生通过上属武术教学内容的学习,既能胜任现代中小学武术教学与竞赛工作又能胜任社会各类武术指导工作,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9.课程名称:体育舞蹈体育舞蹈是社会体育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社会体育健身中人们非常喜爱的一项热门运动。

它与其他课程一道,共同完成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通过体育舞蹈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体育舞蹈的基本知识,学习并掌握体育舞蹈中布鲁斯(慢四步舞)和华尔兹(慢三步舞)最常用的基本舞步的行步方法、身体的表现形态和舞步之间的连接技巧,学会两舞种各一套组合成套动作,并达到会做、会讲、会教、会组织的基本要求。

在此基础上初略了解吉特巴舞或恰恰恰舞的基础舞步;同时,进一步掌握体育舞蹈的关联学习方法,建立深入学习其他舞种的方法技巧,提高自学能力,胜任今后的体育舞蹈的教学和指导工作。

10.课程名称:小球类(乒、羽、网三小球)小球类项目在高校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和欢迎。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并且在运动过程中尝到锻炼的快乐、竞争的刺激、合作的愉悦,体验到挫折与勇气、失败与成功、拼搏与胜利。

促使学生对小球类运动项目产生新的认识,掌握小球类运动项目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技术;了解小球类运动项目基本竞赛规则和比赛方法,提高对比赛的欣赏能力,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使学生终身受益。

五、实践课程安排与说明(一)综合实践课程学分。

重复获奖以最高奖项计算,最多不超过4.0学分。

体育竞赛学分认定按照我校运动竞赛奖励条例并报教务处批准执行。

D.各类证书经权威部门认证的各类专业技能证书、行业证书,如获计算机三级、英语六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各项目教练员证书、裁判员国家二级及以上证书等,获得一项计2.0个学分。

最多不超过4.0学分。

注:各类创新学分的具体认定可参考相关实施细则执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