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文化读书报告1

旅游文化读书报告1

画境文心,中国古典园林之美
机械工程学院包工0701 宋爽0403070104
在不久之前,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是《画境文心》,作者是刘天华。

在作者的带领下,我们畅游了中国各地精美绝伦的园林,感受了中国古典文化的深远魅力,品读了中国文人的人性光辉,倾听了中国古典音乐的婉转悠扬。

文字清新淡雅给人以诗情画意的感觉。

“弄真成假诗画误,主次分明文与书。

”虽然古典园林的唯美主义大肆强调园林=游憩=观赏=艺术,实质上即使园大于宅或独立者,其本质不同于诗画。

它至少有七大非艺术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生真谛的诠释,少不了一个“乐”字,人活着就要快乐,在古典园林的赏景中,乐字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外出旅游,神乐山水,徜徉园林,亲近有文化意味的自然,应该是人类最钟情的一件乐事。

本书主要介绍了园林艺术的历史,园林景色的欣赏结构,园林各构景之间的相互关系,园林的的韵律美及文化内涵。

书中的园林包括苑囿花园,独特的宫区,山水林泉,青山流水的古刹,城市寺院,邑郊风景园林等。

园林构造有楼台、植物景观、桥、池塘、回廊、游船等。

文化内容为琴韵与曲趣、山水画与文人骚客的书法、游记与诗词歌赋等等。

被称为“城市生态—生活细胞”的园林艺术,不但曾经点睛般地灵化了整个中国古建筑体系,而且正在不断深刻影响着现代建筑、规划工作寻求完美和生态意境的方式、方法。

中国古典园林唯美性形成了其自有而系统的特征。

“两半之和妙琴琵,对立互掺似博奕”。

中国古园林妙就妙在只是半类型,多附于各类建筑,与另一半主要功能区合而为一,系统优化。

中国古建筑两半合一的结构就似琴琵夫妇和阴阳八卦乃至万物,其半为园,独树一帜,生机盎然。

无论是皇宫、王府、陵墓、宅子、酒肆、茶楼、花园甚至风月场都体现了两半合一的建造理念。

如:宁波天一阁藏书楼,有池备灭火,亭廊花木石山俱佳;杨州梅华书院多梅及楼台池榭、庭舍阁道;江宁州县会馆皆有园;扬州青芝药铺附于“十二间房花园”;重宁寺外古榆数十株,构大戏台于其间;小山园即鱼池;明北京琉璃厂手工作坊亦是“作房、神祠之外浓荫万态,烟水一泓”;扬州上方寺有八景;慧因寺有鹿苑鹦林,水局最佳……
而且住宅、寺观等建筑各自都交错多种类型,都有与园融合。

以宅院为例:据周维权编著的《中国古典园林史》记载,全国私家园林绝大多数为宅园,且依附于住宅;苏州中小型园多位于住宅的东或西侧,“皆环绕着书房或客厅布置”;大型的多位于在后,而且结合颇好,不可孤立言之,以拙政园为代表,都可以从功能的有机结合、总体空间结构的相融,来认识圆宅中双重生活统一的关系。

园与所有建筑类型合一的模式,成为了城市形态的生活细胞,具有方向性意义。

这一点不同于欧洲古典园林,后者未融于所有建筑类型,未达到在功能及空间上都互相渗透之境,房自房,园自园,拼在一起,凡尔赛宫亦不过如此。

通过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到历史是一条滚滚不尽的长河,古典园林的过去与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息息相关,它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沉寂下来的一条美丽的轨迹。

我们应该为我们的祖先有如此造诣和情趣而感到幸运,正是由于他们的创造,我们才会看到今天的不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