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清小说与丝绸

明清小说与丝绸

明清小说与丝绸自动化1班张彬B09330128一.明清小说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

传统文化给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明清小说又将传统文化空前地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衍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

1、史传色彩--世俗文学的历史依傍中国的史官文化异常发达,源出于“纪实”的传统小说,与史官文化有着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密切关系,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史传的烙印,史传性是中国传统小说最重要的民族特征。

尽管明清小说带有浓厚的市民文化色彩,但无论从衍说故事之形式还是从讽寓教化之动机出发,都深深地受到了史传文化的决定性影响。

2、惩劝教化--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古典小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长久深远,而将这种影响合理化、具体化者,则是小说理论中的“惩劝教化”说。

几乎可以说,“惩劝教化”模式笼罩了整个封建时代的小说创作。

3、神妖仙道--佛道思想的濡染佛教自东汉末传入中国后,一直在文化形态上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创作。

而道教是唯一在中国本土上产生发展成长的宗教,它与古代小说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关系,尤其在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对古代小说影响深刻。

佛道所创造的神仙境界,仙、道、妖、鬼等意象,奇谲变幻的仙道法术,因果业报的结构,以及由此孕育的小说母题,无疑为小说世界带来了奇观异彩。

二.丝绸文化丝绸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中国古老的丝绸业为中华民族文化织绣了光辉的篇章,对促进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丝绸以其卓越的品质、精美的花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

几千年前,当丝绸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向欧洲,它所带去的,不仅仅是一件件华美的服饰、饰品,更是东方古老灿烂的文明,丝绸从那时起,几乎就成为了东方文明的传播者和象征。

目前已知的最早丝织物,是出土于距今约4700年良诸文化的遗址。

关于丝绸中国有一个悠远的传说:远古时代,黄帝打败了蚩尤,"蚕神"亲自将她吐的丝奉献出来以示敬意。

黄帝命人将丝织成了绢,以绢缝衣,穿着异常舒服。

黄帝之妻西陵氏嫘祖便去寻找能吐丝的蚕种,采桑饲蚕。

后世民间崇奉嫘祖为养蚕的蚕神,黄帝为织丝的机神。

采桑养蚕与制丝织绸,便成了中国古代社会几千年的基本劳作手段。

中国是家蚕丝的发源地,养蚕,缫丝是我国古代在纤维利用上最重要的成就。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已发明丝绸织造以及朱砂染色技术,此后随着织机的不断改进,印染技术的不断提高,丝织品种日益丰富,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染织工艺体系,使我国古代的丝绸染织技术领先于世界各国。

三.明清小说与丝绸1.《红楼梦》与丝绸据历史考证,曹雪芹祖上曾为清代江宁织造局的世袭织造( 官职名) ,历任六十年之久。

《红楼梦》前八十回中频繁接触到与丝绸相关的服装与饰物、丝绸面料、陈设用品等,其专业知识的精确宽泛,品种的繁多和真实,无不令人惊叹。

曹雪芹向我们生动翔实地展现了清代中后期的丝绸发展状况,浓郁的丝绸文化气息从原著的叙写中可窥见一斑。

《红》中荟萃的丝绸品种不下十几种,虽不全面倒也丰富,现分类粗作整理,并加以解释。

(1)薄型织物纱罗是一种质地轻薄、纱线组织稀疏的丝绸织物,“方孔日纱,椒孔日罗”,古人常以“蝉翼”、“轻烟”来比拟轻薄柔软的纱罗,《红》中称纱罗为“软烟罗”、“霞影纱”。

且听第四十同,贾母由窗纱引发的一番议论:“那个软烟罗只有四种颜色:一样雨过天晴,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样就是银红的,若是作了帐子,糊了窗屉,远远地看着,就似烟雾一样,所以叫软烟罗:那银红的叫做‘霞影纱’。

”“老祖宗”既是丝绸专家,又是艺术家,诗情画意的描述颇值玩味。

刘姥姥离开贾府之际,收到赠别礼品,其中就有“实地子月白纱”,实地纱是纱中最厚密的,接近于白的浅蓝色厚密纱,用平儿的话说用作衣服里子。

可见,在清代,纱除用作居室饰品,如窗屉、窗纱、灯笼罩子等,还广泛用于服饰。

纱是古代夏季普遍使用的衣料,曾有“衣必华,夏必纱,冬则裘”的说法,但透过《红》中的表述纱在当时多用于内衣或者棉衣夹袄的里子,已经不算是高贵面料了。

要不送与刘姥姥的为什么不选择绫缎而送青纱和茧绸呢?此外,薄型织物还涉及到绢、绫、纨等,绢是一种质地薄而坚韧的丝织品,适用于作画或装裱之用,四十二回宝钗嘱咐丫鬟向风姐要一块“重绢”,就是用于作画料的。

纨只在二十三回中“水亭处处齐纨动”提到,并且纨是十二钗之一李纨的用字,纨是较细密的白色细绢,团扇以此为料,也兼作夏季衫裙用料。

至于绫,是缎纹组织,像缎比缎薄,在清朝用于服饰面料。

如第三回黛玉初进贾府,“只见一个穿红绫袄青缎掐牙背心丫鬟走来”,又对宝玉的家常穿着这样描述:“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

”第八回宝玉探望病中的宝钗,而宝钗的穿戴是:“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的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二十一回“林黛玉严严密密裹着一幅杏子红绫被,安稳合目而睡。

”二十四回“鸳鸯穿着水红绫袄儿”,二十六回袭人穿着“白绫细折裙”。

再如四十回,贾母见宝钗房内太素净,吩咐拿几件摆设来,其中有一项“白绫帐子”;四十五回,宝玉雨夜访黛玉,匆忙中,里面只穿“半旧红绫短袄”,四十六回,鸳鸯的家常穿戴“半新的藕合色的绫袄”。

分析以上的例子不难看出,绫在那时除作普通衣料外,还作褥帐等寝具。

(2)厚型丝绸织物缎类织物在《红》中地位非常突出,出现频率之高,花色品类之丰富,在丝绸织物中当属首位。

缎的质地较厚,由于丝线交织的特殊结构,其中的一面具有平滑光泽的效果,所以在本书中赋予“闪缎”的称谓,极其形象到位。

青缎:青缎是黑色的普通缎料,运用最广泛,是丫鬟媳妇们背心的通用面料,还用作陈设物品,如:青缎靠背引枕、青缎靠背坐垫等。

另外,青缎是制靴的主要面料,据《清稗类钞》载“靴之材,春夏秋皆以缎为之,冬则以建绒”。

如“青缎粉底小朝靴”系宝玉脚蹬的靴子。

妆缎:妆缎亦即妆花缎,是明清以来宫廷专用丝织品,据载是明代南京丝织工人在织锦缎技法基础上,吸收了刻丝的手法,结合运用于提花丝织物的妆彩上,花纹配色极度自由,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妆缎中织有龙蟒纹的,又称蟒缎,据《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载,雍正三年三月十五日内务府奏折中,亦有上用满地风云龙缎、大立蟒缎、妆缎等名目。

《红》中多处引用蟒缎,贾母的屋内陈设有金钱蟒缎靠垫,引枕和大条褥等套具,宝玉身着秋香色立蟒白狐箭袖等。

可见,蟒缎应属高档富贵的服饰用料,绝非普通人家所能享用。

更为有趣的是,二十九回贾母一行人在清虚观打蘸,张道士献符时用“水红蟒缎经袱子”托出符来。

僧道用于包裹经卷的便称“经袱子”,张道士选用大红蟒缎制作的经袱托出物品,表示郑重之意,再次印证了蟒缎在丝织物中不同凡响的地位。

洋缎在书中也屡有出现,“大红洋缎窄裉袄”便是风姐初见黛玉时的上装打扮,大红颜色足见王熙风的热辣性格,洋缎面料体现了她在贾府中的显赫地位。

在第三回中,宝玉穿着“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

洋缎就是倭缎,据《天工开物》记载,倭缎系日本国织造,后漳、泉海滨一带仿造,亦称倭缎,如《大清会典》有记载江宁织造局岁织倭缎六百匹。

倭缎只被贵族服用,与平民无缘。

绸这种厚型织物在《红》中分为宫绸、茧绸、绉绸和洋绉。

宫绸:是宫廷专用绸,工料均极考究。

《清代的苏州织造局志》卷七上载有八庵花宫绸、八庵素宫绸等名目,“花宫绸一匹需工十二日”,可以想象其精工细作,质量的考究了。

茧绸:四十二回刘姥姥所得贾府赠品提到,属低档丝织物。

茧绸产于山东省,在当时以昌邑县所出者质优。

原料为柞蚕丝,丝质粗,但别有风格,大概非常适宜于刘姥姥这样的“粗民”穿用。

宫绸和茧绸不同的档次标志着穿着者的身份地位,服饰文化透露出的社会内涵是非常深刻的。

绉绸:四十二回“贾母穿着青绉绸一斗珠的羊皮褂子。

”绉绸,古称毅( 音h u) ,今称绉,似罗而疏,似纱而密;由于经纬丝线捻向不同,产生自然皱纹,也称洋绉,第六回中,“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第三回中“翡翠撒花洋绉裙”,这两处都是王熙风的服饰。

绉绸通常用来作皮革服饰的面子料。

凡能被贾府风云人物风姐钟爱的面料一定不俗,亦属上等丝绸。

刻丝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有多种名称,如《博物要览》作“克丝”,《鸡肋篇》作“刻丝”,《名义考》则称“缂丝”,《格古要记》称“刻色作”,谓其配色如敷彩等,不一而足,名堂纷纭。

刻丝质地厚重,但织法奇巧。

它是以平纹为基础组织,用通经回纬方法织造图案,织品正反面具有相同的艺术效应,花纹和地纹连接处出现明显的断痕,像刀具镂刻一般,效果别具一格。

刻丝盛于宋代,清乾隆时也很流行,并且品质精美,多用于服饰陈设等,属珍贵的丝绸珍品,在《红》中频频出现,由此可窥其盛况。

王熙风似乎特别青睐刻丝衣装,如“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石青刻丝灰鼠披风”、“石青刻丝八团天马皮褂子”。

王夫人穿旧送与袭人的一件“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

其他如大红缎子缂丝围屏等上等饰具。

其实,清代的丝绸名目林林总总,多达百种,从《红》中总结的丝绸点滴,基本反映了清代丝绸发展状况。

2.西游记与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

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丝绸都是中国运的)。

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另有以此为背景的电视剧、音乐、游戏等等。

在古丝绸之路的河西走廊一带,就流传着许多关于唐僧取经的民间故事。

其中一部分故事基于玄奖取经的真人真事而又作了传奇化处理,另一部分故事则有可能是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产生后、《西游记》问世前出现的。

我们认为这类故事是《西游记》部分情节的故事原型。

3..明清丝绸文化明清时期,长江丝绸遍布国内南北各地市场。

明万历时杭州人张瀚曾说:“余尝总览市利,大都东南之利莫大于罗、绮、绢、纻,而三吴为最。

”而南京“三服之官,内给尚方,衣履天下南北商贾争赴”;杭州“桑麻遍野,茧丝绵苎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

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而求罗绮缯币者,必走浙之东也”。

典型地反映了江南地区丝绸贸易的盛况。

清代江南丝绸行销范围更广,国内几乎每一个角落都有江南丝绸在闪光。

乾隆时人杭世骏说,“吾杭饶蚕绩之利,织纴工巧,转而之燕,之齐,之秦、晋,之楚、蜀、滇、黔、闽、粤,衣被几遍天下,而尤以吴阊为绣市”。

这是说杭州绸缎畅销全国各地。

南京绸缎之销路则是“北趋京师;东北并高句丽、辽沈;西北走晋绛,逾大河,上秦雍、甘凉,抵巴蜀;西南之滇黔;南越五岭、湖湘、豫章、两浙、七闽;沂淮泗,道汝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