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幼儿活动的动机规律

第五章 幼儿活动的动机规律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生理的需求 生理需求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例如,水、空气、食物等等。生 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
2、安全的需要 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 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 3、爱与归属的需要 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 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 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 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 顾。
韦纳认为:有成就需要的人会把成就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把失败归 因于努力不够。不甘于失败,坚信再努力一下,便会取得成功。相信自 己有能力应付,只要尽力而为,没有办不成的事。相反,成就需要不高 的人认为努力与成就没有多大关系。他们把失败归因于其他因素,特别 是归因于能力不足。成功则被看成是外界因素的结果,如任务难度不大、 正好碰上运气等等。
三、制定明确而适当的学习目标 幼儿活动的目的性较差,更不善于独立地提出活 动的目的,就谈不上有明确的方向性和坚持性。 因此,向幼儿提出明确而具体的力所能及的要求, 可以激发幼儿完成任务的愿望和积极性,使幼儿抱 着期待的心情准备投入学习,并能专心于学习活动。
四、给予积极反馈,体验成功快乐。 教师对幼儿所完成的任务表示赞赏,肯定幼儿的 进步和努力,这样做可能会让幼儿更深地感受到 成功的喜悦,进取心增强,自然渴望做更多有望 获得成功的事情。 五、引导幼儿树立合理而积极的认知观念 老师要注意对幼儿的评价与归因是否准确、积极, 还要找出幼儿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鼓劲幼儿, 使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 都会影响学习效率。 (1)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学习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 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 下降的趋势。 (2)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 (3)动机水平与行为效率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
动机与行为及其结果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有时并不一致,主 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⑴同一种统计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行为活动,而相同的行为活动也可能源 于不同的动机。比如,同样是饥饿,有的幼儿可能自己去找吃的,有的 幼儿可能只是哭闹,还有的幼儿不说话,等待成人的喂养。
⑵并非良好的动机就能产生良好的结果,也并非动机水平越高,行为水 平也越高。比如幼儿处于助人的动机而帮助其他小朋友,但不小心伤害 了小朋友;或者希望帮父母做事情,但是帮了倒忙。
3、动机的作用
激活 作用
从无到有,从 潜在状态转为 活跃状态
指向 作用
个体的行为朝 向特定的目标 或对象。例: 饥饿----吃
维持 作用
使个体的活动 坚持下去,动 机越强,付出 的努力越大
投入 作用
个体对当下 活动的投入 程度。动机 越强,更全 身心投入。
二、需要、诱因与动机
1、需要:是指个体内部的某种缺乏状态或不平衡状态,包括生 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缺乏或不平衡。 2、诱因:即能够激起个体的定向行为,并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 条件或刺激物。
第五章
幼儿活动的动机及其调动
1 第一节
活动动机的一般概述
2 第二 节 幼儿的学习动机及其影响因素
3 第三节
调动幼儿学习动机的措施
Click to add title in here
第一节
活动动机的一般概述
一、动机的含义 动机的含义:动机是发动,维持个体的活动, 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动力机制。
动机虽然是一种内部的心理活动,我们不能直接观察, 但是,这种内部过程经常通过外在行为或活动反映出来。例 如:幼儿是否注意教师的演示,是否积极地参与某种活动, 能否坚持等。通过幼儿的外在行为表现,可以间接地了解其 动机状况。
4、尊重的需要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 会的承认。
5、求知与理解的需求:指对己对人对事物变化有所理解的需求。
6、审美的需求:指对美好事物欣赏并希望周遭事物有秩序、有结构、 顺自然、循真理等心理需求。
7、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 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
3、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
需要与诱因共同决定了个体的动机。需要比较内在、隐蔽,是促使 个体活动的内部原因。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个体 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满足, 动机是由需要与诱因共同组成的。动机的强度或力量既取决于需要 的性质,也取决于诱因力量的大小。
三、动机的种类
动机
按动机产生的先天性还是后天性
⑤身心状况,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 ⑥其他,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 与事的影响因素。
韦纳将以上六因素和三个维度(来源、稳定性、可控性)结合起来, 组成如下“归因三维度模式”
如果一个人把考试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那么以后考试还会预期失 败,这是因为能力是一个稳定性的原因;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于运气不 佳,那么以后考试就不大可能预期失败,这是因为运气是一个不稳定性 的原因。
韦纳的归因理论
韦纳的归因理论是关于判断和解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的原因的 一种动机理论。他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 原因: ①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 ②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 ③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工作的困难程度;
④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按动机来源于个体内部还是外部
原始动机

习得动机
与人交流
内部动机
因好奇而探索 因喜欢而坚持 成功的感受
外部动机
为取悦他人 为避免惩罚 为得到奖励

睡眠
证明自己
被人接纳
分析案例《璐璐学琴》
璐璐刚学习弹钢琴时很投入,每天都会坐在钢琴前练习一段时 间。看到女儿这种表现,妈妈很高兴。有一天,妈妈对璐璐说: 为了奖励好好练琴,如果每天多弹20分钟,妈妈就会给一元钱 的奖励。璐璐非常高兴,每天都会努力多弹些时间,以便得到 一元钱的奖励。 以后,她在练琴时经常想着零花钱的事,把 练琴时间拉长,以便得到更多的零花钱,但弹琴并不是很认真。 妈妈发现这种现象后决定不再给零花钱,璐璐就此也不想多练 琴了,甚至在正常的练琴时间里也不太投入。妈妈试图通过增 加零花钱来激励璐璐坚持认真弹琴,但由于零花钱这种外部诱 因刺激的介入,璐璐原本对弹琴的喜爱这种内部动机受到了破 坏,结果适合其反。
第二节
幼儿的学习动机及其影响因素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种类 1、学习动机的含义 是促使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 与一般性动机类似,学习动机也可以激发个体 的学习活动,维持己有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
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
2、学习动机的类型
在幼儿阶段,好奇心、兴趣是该 类动机的一种最典型的表现。
领悟《有趣而富有启发的阅读课》 在一节幼儿阅读课上,郭老师并没有直接让幼儿看绘本, 而是先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卖草帽的人,他把13 顶草帽叠起来戴在头上,边走边卖。当路过一棵树时,他 感到很疲倦,于是坐下来休息。在他睡着的时候,树上的 猴子把他头上的12顶草帽拿走了,只给他头上留了一顶。 卖草帽的人醒来发现时,猴子都爬到了树顶,他没有办法 把草帽从猴子手上取回来。老师问:如果你是那个卖草帽 的人,你想怎样从猴子手里取回草帽呢?孩子们纷纷回答, 老师这时候把绘本打开说:“老师希望你们自己去看看, 看完后,对比下你们刚才的办法,哪个更好呢?”郭老师 的教学方法既调动了幼儿的阅读动机,又培养了幼儿主动 深入思考的习惯。
第三节 调动幼儿学习动机的措施 一、应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有趣教具 新异、形象鲜明、生动而又富于多变的教具是幼儿最 感受兴趣的,因此,在活动中,应充分利用或制作具 有这些特色的活动教具,如小木偶,幻灯片以及各种 实物、标本、图片等。
二、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好奇心 问题情境是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 是幼儿力所能及,但需要一定努力 和投入才能解决的问题状态。问题 情境的设置通常是通过教师的启发 性教学方式来实现的,而不是填鸭 式或直接地将结论告诉幼儿。 例:冬天在房子外面说话,空气里会出现什么东西? 在房间里为什么没有呢? 例:三只小猪回到家看到家里乱七八糟的,他们会怎 么样?怎样做才能让小猪不生气?
认知的动机
附属的动机
在幼儿阶段,这种动机具体的表 现在希望获得家长和老师的赞许。 通过取得好的学习成绩而获得相应 地位、提升自我价值的动机。4岁 后的幼儿明显地表现出这种动机。
自我提高的动机
在幼儿园阶段,认知动机与附属动机都是比较普遍的,随着 幼儿自尊心的初少萌发,自我提高动机也越来越明显。
二、影响幼儿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幼儿园教育中,应该格外 关注幼儿的爱和尊重是否得到满足,并引导幼儿产生更高层次 的需要。
心理学家德西与瑞恩提出了一种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学习 动机的强度与性质取决于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情况:胜任 需要、归属需要和自主需要。
4、认知观念的合理性
考虑两个因素
自我效能感 归因解释
⑵对幼儿而言,幼儿很看重教师的爱和尊重,如是能够得到教师的关爱 和尊重,幼儿便会有更强的动机去获得更大的成就,并且觉得自己有能 力,有用处。
3、基本需要的满足状况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 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 论,将人的需要分成七个 层次,由低层次到高层次 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 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 要;尊重的需要;求知与 理解需要;审美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他认为低层次的需要 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 才有可能产生更高层次的 需要。
想一想:是否动机水平越高,个体的工作效率 越好?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证实,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 而是倒u形的曲线关系。具体体现在:动 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动机 强度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 作效率不可能提高;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 工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 过强的动机使个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 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 正常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