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考试内容
一、传播学的诞生和发展
二、传播,及人类传播的演进
三、信息、符号与讯息
四、传播的四种类型
五、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六、传播者与把关
七、传播内容与大众文化
八、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与传播规律
九、受众的特点及对受众的认识
十、传播效果的四个发展阶段,及重要理论
一、传播学的诞生与发展
传播学诞生的时间和地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
传播学的重要人物?
四位先驱者:
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
一位奠基人:施拉姆
传播学的主要流派?
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二、传播,及人类传播的演进规律
传播的定义?
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人类传播演进分为哪些阶段?
(1)信号和符号时代;(2)口语时代;
(3)文字时代;(4)印刷时代;
(5)大众传播时代;(6)网络传播时代
人类传播演进的基本规律?
(1)人类传播总在进步,是加速度发展、叠加式发展的。
(2)传播与人类社会的文化积累密切相关。
(3)传播是经济与社会形态的直接产物。
三、信息,符号与讯息
什么是信息?
传播学所指的信息是人的精神产物,它是用以减少或者消除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
什么是符号?
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1)指代性(2)社会共有性(3)发展性
什么是讯息? 2 讯息就是传达一个具体内容的一组信息符号。讯息是人类传播内容的具体单位。
四、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
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
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的定义?
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大众传播的功能?
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
五、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传播模式的基本类型?
(1)线性;(2)控制论;(3)系统论
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
六、传播者与把关
传播者的制度环境?
(1)集权主义传播制度;
(2)自由主义传播制度;
(3)社会责任论传播制度;
(4)社会主义传播制度。
什么是把关人?
把关人就是对信息进行过滤与加工的人,把关就是对信息进行的过滤、加工的过程。由卢因最早提出。
把关人所受的主要影响因素?
(1)政治、法律;(2)经济;
(3)社会、文化;(4)信息自身;
(5)传播组织自身;(6)受众;
(7)技术;(8)传播者个人。
七、传播内容与大众文化
梅尔文·德弗勒认为美国大众传播包括哪些内容?
(1)低级趣味内容;
(2)无争议内容;
(3)高级趣味内容。
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是为普通民众所拥有,为普通民众所享用,为普通民众所钟爱的文化。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
八、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及传播规律
公认的四大传媒包括?
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
谁
传播者
控制分析 说什么
讯息
内容分析 通过什么渠道
媒介
媒介分析 对谁
接收者(受众)
受众分析 取得什么效果
效果
效果分析 3 报纸的特点?
(1)报刊是视觉媒介,是阅读媒介。
(2)报刊的保存性强。
(3)报刊的选择性强。
(4)报刊适合传达深度信息。
(5)报刊的时效性较差。
广播的特点?
(1)广播是听觉媒介。
(2)广播的时效性强。
(3)广播的影响面广。
(4)广播的保存性弱,选择性弱。(更正“网络课程”错误)
电视的特点?
(1)电视是视听合一的媒介。
(2)电视具有极强的形象感、现场感和过程感。
(3)电视时效性强。
(4)电视保存性差,选择性差。
互联网的特点?
(1)网络是一种诉诸多种感官的媒介。
(2)网络的时效性、保存性、选择性都有可能做到最强。
(3)对于传播者来说,网络传播媒介的可控性较差。
媒介选择的或然率公式?
施拉姆等人提出:
麦克鲁汉的主要理论?
(1)媒介是人类的延伸;(2)媒介即讯息;
(3)冷媒介与热媒介;(4)地球村
九、受众的特点及对受众的认识
受众有哪些特点?
多、杂、散、匿
受众的选择性过程?
(1)选择性接触;(2)选择性理解;
(3)选择性记忆
十、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阶段及重要理论
传播效果研究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枪弹论 有限效果论 适度效果论 强大效果论
重要理论:
1、两级传播论;
2、使用与满足理论;
3、创新扩散论;
4、议程设置论;
5、沉默的螺旋 4
6、李和李:宣传的七种策略?
(1)辱骂法;(2)光辉泛化法;
(3)转移法;(4)证词法;
(5)平民百姓法;(6)洗牌作弊法;
(7)乐队花车法
7、霍夫兰及耶鲁学派总结的态度劝服规律?
(1)一面说与两面说
(2)信源的重要性
(3)诉诸理智还是诉诸情感
(4)防疫论
8、教养理论:
格伯纳等人通过12年间美国电视剧暴力镜头的研究提出。
他们认为,暴力和犯罪在电视上呈现过多,电视观众得到了夸张的危险感和不安全感,倾向于认为这是一个"不安全和罪恶的世界"。
主要理论观点:
(1)电视观众认识的现实接近于电视媒介呈现的现实,而非真正的现实。
(2)接触媒介越多的人越明显。
(3)主流化:收看电视多的人的观念会趋同,不管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如何,他们形成了社会的主流观念。
(4)共鸣:人们在电视中看到的场景同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场景有重合时,会大大提高教养的程度。
9、知识沟假说:
1970年,蒂奇纳、多诺霍、奥里恩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的扩大》中提出。
1972年,库克等人的《重游<芝麻街>》验证了这一假说。
"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10、第三者效果假说:
戴维森(1983):
人们倾向于夸大大众媒介消息对其他人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低估了消息对他们自己的影响
四个现实问题请大家观察和思考:
1、上海世博会是一个举世瞩目的盛事。其相关媒体报道的传播效果如何?
2、互联网给大家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有什么益处,又有什么问题值得警惕?
3、媒介暴力对青少年有什么影响?请使用传播效果理论谈谈你的见解。
4、如果让你创办一个媒体,或者一个媒介产品,请谈谈你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