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企业并购
入,潜在的竞争新企业就往往“望而却步”了。
四、削减了消费者剩余
纵向一体化形成垄断优势后,通过控制市场 的价格,把消费者剩余转移为生产者剩余,从而
使消费者福利减少,企业获得垄断利润。
政府应该如何作为?
一方面要维护和支持大企业的利益,另一方面 又不使其行为破坏竞争的环境,影响经济效率的发
挥。
近年来,美国政府的反垄断政策倾向于一种
p
P
*
E F H
MC
d
D( AR )
MR
Q* Q
y
获பைடு நூலகம்垄断地位后,
垄断企业为了最大限
度的攫取利润,往往
P MC
根据销售条件的不同, PA 在不同地区或对不同 的收入阶层,实行不
PB MR O MRA MRB DA DB Q D
同的售价,即价格歧
视。
4、消除市场垄断势力
与通过纵向一体化增加垄断利润相反,企业也可 以通过纵向一体化来消除其他企业的市场垄断势力。
二、企业纵向边界的代理效率和技术效率权衡
技术效率意味着企业以最低的成本进行生产,它与
生产过程相关。 代理效率是指纵向链条中商品和服务的交换组织形 式能够减少协调、代理和交易费用的程度,它与交 换过程有关。
一般来说,市场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但增加了交
易费用;纵向一体化可以降低交易费用,但是增加 了生产成本。
一、降低了技术效率
限于自身的实力和专业化优势的发挥,一体化 企业自己供应生产要素和自己配售产品,其成本可
能高于依靠市场所需要的成本,其产品和服务的质
量也可能逊于市场上供给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例:我国过去“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经营 模式
二、规模效益递减
企业的规模越大,管理的难度也可能越大。 随着企业一体化范围的扩大,原先由竞争性市场
正如威廉姆森认为,最优的纵向边界应该是 企业可以减少技术非效率和代理非效率之和。
第三节 纵向一体化动机和成本分析
一、企业纵向一体化的动机分析
纵向一体化有效的削弱了人的机会主义和 有限理性,克服了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内部 长期的雇佣合同促进了合作,权威制的组织安 排避免了讨价还价成本,一体化的组织结构稳 定了要素供给和产品销售,因此吸引企业进行 纵向兼并,以获取一体化的收益。
成本(C1):纵向链条中生产过程的协调 可能收到损害;私有的信息可能会泄露;产 生与独立市场厂商的交易费用。
假设纵向一体化的收益和成本分别为R2和 C2,则选择纵向一体化战略还是借助市场力 量来完成,就取决于(R1-C1)和(R2-C2) 的大小。 (R1-C1)> (R2-C2),市场更优 (R1-C1)< (R2-C2),一体化更优
6、避免政府干预
政府对市场过程进行各种干预,往往会刺激企业 通过纵向一体化来避免政府的干预,形成所谓“上 有政策,下有对策”。 a. 当政府对某种产品进行价格控制的时候,企业就 会设法通过纵向一体化来抵消这种控制。
b. 政府的税收政策刺激企业进行纵向一体化。
c. 政府的管制政策刺激企业进行一体化经营。 d. 地方政府保护主义政策和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会 刺激企业进行纵向一体化。
从直观的角度观察,L越大,市场的竞争程 度越低。必须了解的是,L本身反映的是当市 场存在支配能力时价格与MC的偏离程度,但 是却无法反映企业为了采取或巩固垄断地位 而采取的限制性定价和掠夺性定价行为。
此外,在实际计算过程中由于MC数据很难 获得,常用AC代替MC,从而使结论失真。
贝恩指数是产业组织学者贝恩提出的一个指 标,他把利润分成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 ∏a=R-C-D;∏e= ∏a-iV;B= ∏e/V ∏a是会计利润,R表示收益,C表示成本,D 表示折旧; ∏e表示经济利润;i是投资收益率; V表示投资总额。
(2)产业的技术进步
产业的技术进步是测定市场绩效的一 个重要尺度。在市场绩效中研究产业的技 术进步,主要是研究市场结构处于何种状 态时产业的技术进步能以比较满意的速度 进行,对于这一问题,产业组织理论中也 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为了保证供货的及时性,企业往往倾向于实行
纵向一体化,生产自己需要的重要投入品。
企业实行纵向一体化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确保销售渠道的畅通。一个必须依靠分销系统来大 量销售产品的企业,往往倾向于前向一体化,拥有 自己的分销系统。
3、强化垄断地位,获得垄断利润
通过纵向一 体化形成垄断地
位后,企业就可
以控制市场上的 产品供给和产品 价格获得垄断利 润。
“有区别的和有限的限制垄断政策”,对不同产业
部门采取不同的反垄断措施。
案例1:新疆公主的一条龙 案例2:雅戈尔的纵向一体化战略
关于市场绩效
1、定义
市场绩效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中,由一 定的市场行为所形成的价格、产量、成本、 利润、产品质量和品种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 的最终经济成果。
2、市场绩效的指标
调节的过程变为要由企业自己来管理和协调,必
然会增加管理的工作量和管理幅度,对管理水平 要求更高。
三、并购的高额费用
在纵向兼并中,无论被兼并企业是主动被兼并 还是被动被兼并,作为兼并方来说,都要付出很高
的费用。这无疑会增加企业的投资、经营风险。
现实经济中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实行纵向 一体化。就是可以实行企业合并的,合并企业内部 能否合理得到整合,并通过建立现代企业组织机构 最终实现企业全面协调发展,又是一个关键问题。
部分纵向一体化:是企业在现有的业务基 础上,或向业务的上游方向发展,或向业务 的下游方向发展,而不涉及整个上下游业务。
后向一体化:在现有业务基础上,向上游 业务发展,即通过收买、兼并、联合等形式, 拥有或控制企业的原材料及其他供应系统, 实行“供产”一体化。 前向一体化:在现有业务基础上,向下游 业务发展,即通过收买、兼并、联合,建立 经销系统,形成“产销”一体化。
纵轴代表成本差异,横轴代表资产 专用性。△T曲线代表纵向一体化 和公平市场的最低生产成本差异。
△T
K*
K**
K
△A曲线代表内部生产
△A
△C
和公平市场的最低交换 成本差异。
代理效率和技术效率的权衡
结论
如果采购者和供应商之间的兼并会提高技术 效率和代理效率之和时,那么实行纵向一体化 就是合适的,这时企业的边界就扩大了。反之 就应该交给市场去完成。
纵向一体化和纵向兼并有区别吗?
一般意义上的理解,纵向一体化与纵向 兼并没有多大的区别,这从纵向一体化的涵 义可以看出。
但是,二者又不完全相同。可以这样总 结二者的关系,纵向一体化是纵向兼并的目 的和后果,而纵向兼并是实现纵向一体化的 主要途径。
三、纵向一体化的类型
全部纵向一体化:是企业自己从事全部的 生产和分销活动,即上、下游业务全部由企 业自己来完成,而不借助外部力量。
(1)利润率指标 R=(∏-T)/E R:税后资本收益率; ∏:税前利润; T:税收总额; E:自有资本。
(2)勒纳指数与贝恩指数
勒纳指数度量的是价格与边际成本的偏 离率。其计算公式为: L=(P-MC)/P
勒纳指数在0~1变动。在完全竞争条件 下,P=MC,所以L=O,在垄断情况下,L会 大一些,但不会超过1。
产生垄断势力,并由此带来垄断的低效率和社会总
福利的损失。
兼并的类型
纵向兼并:进行兼并的企业之间存在着垂直方向的 联系,分别处于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不同阶段
横向兼并:进行兼并的企业属于同一产业,生产同
一产品或处于同一加工工艺阶段
混合兼并:分属不同产业,生产工艺上没有关联关
系,产品也完全不同的企业之间的兼并
第七章 企业的纵向边界—— 纵向一体化经营
第一节 纵向一体化的含义及类型
例子:洛克菲勒、印度塔塔、世界500强
兼并是市场集中和企业成长的途径之一
企业兼并是指两个以上的企业在自愿基础 上依据法律通过订立契约而结合成一个企业的 组织调整行为。
企业兼并的影响
通过企业兼并,生产要素得以向优势企业集中,
社会资源配臵得到优化。新兴产业中的企业通过兼 并衰退行业中的企业而使自身发展壮大,衰退行业 中的企业通过被兼并而退出该行业。 兼并导致的市场集中如果超过一定限度,就会
与完全竞争相比,垄断市场的供应量比竞争市 场低,价格比竞争市场高,这就导致了社会福 利的净损失,经济学中称之为效率损失。
垄断导致的社会福利损失不仅仅表现为上述一 方面,垄断企业为了谋取巩固垄断地位经常采 取一些特殊手段并为此支付费用。经济学家认 为只要是竞争市场不必要的手段及其开支,都 可以看作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
二、纵向一体化的涵义
经济学上通常将一家企业与另一家企业的 关系称为上游或下游关系。 什么是上游?什么是下游呢?
一般而言,商品沿着纵向秩序方向移动, 从原材料和零部件形态到达产成品状态,再 经过分配和销售。
纵向一体化:企业在现有业务基础上,向现
有业务的上游或下游方向发展,形成供产、产销 或供产销一体化,以扩大现有业务的企业经营行 为。也就是说,在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或分销过程 中,企业至少是参与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继 阶段,才可称为纵向一体化经营。 纵向一体化的组织架构经常见诸于电力、铁 路、石油等产业中。
实际上贝恩指数代表的是行业超额利润率。 它的理论依据是,市场中如果持续存在超额利 润,那么就表明该市场上存在垄断势力,且超 额利润越高,垄断力量越强。 与勒纳指数相比贝恩指数所要求的数据比 较容易获得,产生偏差的可能性减小了。
3、市场绩效的内容
(1)资源配置效率
能否有效的配臵稀缺的经济资源是反映 市场绩效优劣的重要标志。一般的价格理论 认为,竞争的市场机制本身能保证稀缺资源 的最优配臵,市场竞争越充分,资源配臵的 效率就越高;相反,市场垄断程度越高,资 源配臵效率就越低。
第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