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秦朝的统治人教版 知识精讲

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秦朝的统治人教版 知识精讲

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秦朝的统治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历史条件,老子及其辩证法思想,孔子的“仁”及其对教育和文化的贡献,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及其主张,《诗经》,屈原和《离骚》,孟子和庄子的散文,绘画和音乐成就,天文和地理,物理学成就,名医扁鹊。

秦朝的统治:秦统一的历史条件,统一的意义,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秦朝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

二. 重点、难点重点:老子和孔子的思想;“百家争鸣”的影响;《诗经》、屈原和《楚辞》。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思想及对他们的评价,学生认知起来较困难;知识多,头绪多,掌握有一定困难。

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的理解和分析。

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科技文化也迅速发展,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1)随着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封建地主阶级掌握了政权,阶级关系发生巨大变化,新旧势力剧烈斗争,形成了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从而促进了学术思想的活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并涌现了一大批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

(2)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增强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观念和能力。

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涌现出天文、历法、医学等方面的成就。

(3)新的封建制基本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刚刚从奴隶制桎梏下解放出来的农业和手工业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有了提高,促成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一)哲学思想1. 老子和孔子老子,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

老子学说的主要内容有:(1)核心是“道”。

(2)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运动永恒;事物存在对立面,相互依存,不断变化。

(3)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统治者采用严刑峻法治理天下。

反映其面对激烈的社会变革表现出的一种消极、遁世的态度。

(无为,还有一种含义,即顺其自然。

)孔子,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主要成就:(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

对“仁”的解释很多,可引导学生归纳,指出“仁”的思想,主要是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2)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3)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

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和“学而优则仕”。

兴办私学,培养了大批人才,对打破奴隶主贵族垄断政治局面具有积极作用。

(4)对保护古代文化典籍有重要贡献。

经孔子编订和整理的《诗》、《书》、《礼》、《易》、《春秋》背后世奉为儒家的“五经”。

而后世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也是对孔子思想的总结、阐述和发展。

★评价孔子思想:第一,具有进步的新思想、新观念,认为历史是不断变化的,旧制度也可以“损益”改动;主张统治者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刑杀,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

第二,强调“爱人”是有阶级性的,维护“周礼”,维护旧的统治秩序,这是他的历史局限性。

2.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各学派由于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不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主要有儒、道、墨、法等诸家。

儒、墨两派最有实力,道家次之。

(1)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孟子,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思想的继承发展者,主张“民贵君轻”的重民思想。

荀子,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其观点的精华是唯物主义思想,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

主张人应掌握自然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2)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

思想核心是“兼爱”、“非攻”、“尚贤”,反映了广大小生产者厌恶战乱,渴望安定的愿望。

代表作《墨子》记载了许多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反映了这一时期科学知识的发展水平和人们对于科学的认识程度。

(3)庄子,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

继承了老子的学说,并把“道”发展成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

痛恨社会不公平的现象,鄙视富贵利禄。

(4)韩非子,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

突出贡献为历史进化观点,即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当代胜过古代,不应遵循古法。

核心思想是法治思想,主张以法治国,统治人民,但也“法不阿贵”,这是他思想的精华。

分析韩非子思想的意义:法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法令制度,反映新兴地主阶级加强封建统治,打击奴隶主贵族的要求,较之其它学说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故为秦王嬴政采纳,成为秦统一和治国的根本统治思想。

但其主张用严刑峻法统治人民是统治阶级专职意识的表现。

小结:春秋战国时期名家辈出,从各自的立场出发阐述自己的主张,百家争鸣、思想解放局面的形成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变和经济发展的时代产物,有利于学术、文学、科技的进步,“诸子百家”思想是我国乃至世界文化的瑰宝。

(二)繁荣的文学和艺术1. 文学学生接触过《诗经》、《离骚》和诸子散文的代表性篇章,指导学生分析他们的特色及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重点讨论其史料价值。

《诗经》中的一些诗篇描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和反抗压迫的优良传统,还有许多民俗、民情诗,对于我们了解春秋时代的社会生活有很大参考价值;它所表现出的人文精神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态度对我国和世界文化史具有重要影响。

伟大诗人屈原创造了“楚辞体”,是对我国和世界文化的又一贡献。

《离骚》以其丰富的想象、浪漫抒情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忧国爱民的时代精神。

诸子散文各具特色,富含丰富的百家思想,既是文学作品,又是深刻的哲学著作,是春秋战国时代特点在文学上的反映。

2. 艺术春秋战国时期继承了夏、商、周三代的成就,使美术和音乐有了进一步发展。

绘画已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

湖北随县出土的整套编钟能演奏古今乐曲,是我国古代艺术瑰宝,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音乐、绘画已达到很高水平。

(三)先进的科学技术1.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农业的发展要求有更准确的“天时”,对天文学,特别是历法的发展是最主要的推动力,物理学和医学也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

2. 成就(1)天文历法:三个世界之最《春秋》记载了世界上公认的最早一次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公元前613年),比欧洲早600多年。

春秋时我国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19年7闰的原则,比西方早160年。

战国时期,出现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2)物理学《墨经》里有大量的物理学知识,其中包括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的叙述,还有声学和光学的记载。

“《墨经》光学八条”等,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物理学的重大成就。

(3)医学——名医扁鹊扁鹊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后代医家奉之为“脉学之宗”。

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一直沿用至今。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第一节秦朝的统治(一)秦朝的统一1. 秦统一的历史条件战国末期,东方各诸侯国逐渐衰落下去,秦国无敌于天下。

秦王嬴政即位时,统一条件基本成熟。

(1)战国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民族之间、地域之间联系加强,经济、文化的联系使各民族各地区越来越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2)春秋战国长期战乱,给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3)秦国变法比较彻底,秦孝公时的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最彻底的一次,它使秦国经济发展,军事力量增强,实力超过其他国家,具备了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4)秦王嬴政广泛搜罗任用外来人才,部署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

2. 秦统一的过程和秦朝的疆域自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灭掉东方六国。

此后,秦又统一越族地区(今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一带),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击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幅员空前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秦朝的疆域,东临大海,西到陇西,南濒南海,北抵长城一带。

(结合教材“秦朝疆域”图识记,并提示学生注意图中的补充信息,如:秦为统一岭南,修筑的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这是世界现存的古老人工运河之一;为加强对越族地区的统治,设立桂林、南海、象郡;为抵御匈奴修筑东起辽东,西至陇西的万里长城,长城在当时起到了抵御游牧民族骑兵进攻,保障中原农业生产正常进行的作用,长城的修筑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性的见证。

)3. 秦统一的历史意义(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战乱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2)统一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各民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条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以咸阳为都城,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为巩固统治,秦朝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加强中央集权。

政治方面:(1)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秦王自称“皇帝”,从此,“皇帝”一词就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最高政治代表的尊号。

皇帝总揽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2)建立中央、地方官制和行政机构。

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以下设诸卿,分掌政务,即“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县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

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官员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3)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秦律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对后世封建律令的制订有重要影响。

经济方面:(1)实行土地私有,按亩纳税。

(2)统一度量衡。

(3)统一货币。

(4)统一车轨,修驰道。

文化方面:(1)统一文字。

秦始皇下令把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

后来,社会上流行一种更加简易的隶书。

(2)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3)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严禁私学,规定教育由官府举办。

这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愚民政策。

以上措施的实施,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巩固发展国家的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但是,秦朝地主阶级凭借皇帝的专制权威,大大加强了统治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也激化了社会矛盾。

(三)秦末农民战争1. 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秦末农民战争主要是由于秦始皇和秦二世统治的苛暴引起的。

秦朝的暴政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1)徭役繁重。

大兴土木,修宫殿、陵墓,筑长城,开灵渠,戍边塞,修驰道。

使大量人口脱离生产,田地多荒芜。

(2)刑罚严酷。

严刑峻法,除犯罪之人遭受残酷的刑罚外,还要族诛、连坐,殃及亲属、邻里,致使数十万人成为囚徒。

大量农民为逃避残酷的刑罚,“亡逃山林,转为盗贼”。

(3)赋税十分沉重。

赋税重,且种类多,有田租,有按人口多少征收的户赋,还有其它种种苛捐杂税。

百姓负担沉重。

(4)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