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学生《文化地理学》课程学院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专业地理科学年级 2008 级姓名田小丹学号 *********任课教师陈亚颦职称教授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地理科学系2011年12月25日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因纽特人为例摘要: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的背景和基础,即使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自然环境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
本文以因纽特人为例,试图探讨地理环境对其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并发现极度恶劣的自然环境不仅影响因纽特人的生理性特征,还影响其饮食、服装、建筑、交通、经济活动、社会关系、文化、宗教等。
关键词:地理环境,因纽特人,雪屋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的背景和基础,人类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环境。
经济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地理环境对不同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不同。
经济活动层次越低越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特别是自然条件与资源的制约,但同样也有人文环境影响的影子;经济活动层次越高受人文环境尤其是经济技术因素的影响越明显。
因纽特人主要居住在北极圈内外,气候寒冷,极度恶劣的气候条件对其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因纽特人基本概况因纽特人,北极地区的土著民族,又称爱斯基摩人(Eskimo),主要分布在从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到格陵兰的北极圈内外,分别居住在格陵兰、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
属蒙古人种北极类型。
先后创制了用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拼写的文字。
多信万物有灵和萨满教,部分信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
住房有石屋、木屋和雪屋。
房屋一半陷入地下,门道极低。
一般养狗,用以拉雪橇。
主要从事陆地或海上狩猎,辅以捕鱼和驯鹿。
以猎物为主要生活来源:以肉为食,毛皮做衣物,油脂用于照明和烹饪,骨牙作工具和武器。
1、历史爱斯基摩人是大约是在一万年前从亚洲渡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的,或者是通过冰封的海峡陆桥过去的,经历了4000多年的历史,属于东部亚洲民族。
“爱斯基摩” 一词是由印第安人首先叫起来的,即“吃生肉的人”。
因为历史上印第安人与爱斯基摩人有矛盾,所以这一名字显然含有贬意。
因此,爱斯基摩人并不喜欢这名字,而将自己称为“因纽特(Inuit)”或“因纽皮特(Inupiat)”人,在爱斯基摩语中即“真正的人”之意。
由于气候恶劣,环境严酷,因纽特人基本上是在死亡线上挣扎,能生存繁衍至今,实在是一大奇迹。
他们必须面对长达数月乃至半年的黑夜,抵御零下几十摄氏度的严寒和暴风雪,夏天奔忙于汹涌澎湃的大海之中,冬天挣扎于漂移不定的浮冰之上,仅凭一叶轻舟和简单的工具去和地球上最庞大的鲸鱼拼搏,用一根梭标甚至赤手空拳去和陆地上最凶猛的动物之一北极熊较量,一旦打不到猎物,全家人,整个村子,乃至整个部落就会饿死。
因此,应该说,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爱斯基摩人无疑是最强悍、最顽强、最勇敢和最为坚韧不拔的民族。
2、分布因纽特人主要分布在从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到格陵兰的北极圈内外,分别居住在格陵兰、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
3、生理性特征尽管来自亚洲,但由于长期生活在极地环境中,因纽特人同亚洲的黄种人已经有所不同。
他们身材矮小粗壮,眼睛细长,鼻子宽大,鼻尖向下弯曲,脸盘较宽(外鼻比较突出,上、下颚骨强有力地横张着,因头盖正中线像龙骨一样突起,所以面部模样呈五角形),皮下脂肪很厚。
粗矮的身材可以抵御寒冷,而细小的眼睛可以防止极地冰雪反射的强光对眼睛的刺激。
这样的身体特征使他们有令人惊叹的抵御严寒的本领。
但是因纽特人耐寒抗冷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日常所食的都是些高蛋白、高热量的食品。
二、地理环境对因纽特人的影响地理环境对因纽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涉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生理特征的影响由于长期生活在极地环境中,因纽特人同亚洲的黄种人已经有所不同。
极寒地区的植物极少,氧气不充足,人体内的蛋白质被利用率低,从而导致因纽特人身材矮小粗壮。
粗矮的身材也可以抵御寒冷。
由于极地地区冰雪覆盖,反射的强光对眼睛的刺激大,在长期的环境适应中使得眼睛细长,眼角皱襞发达。
鼻子宽大,鼻尖向下弯曲,脸盘较宽,皮下脂肪很厚。
外鼻比较突出,上、下颚骨强有力地横张着,因头盖正中线像龙骨一样突起,所以面部模样呈五角形。
这样的身体特征使他们有令人惊叹的抵御严寒的本领。
由于克服极端的环境生活,在人类学上引起注意。
2、对饮食的影响由于极寒地区的植物较少,因纽特人主要以肉食为主。
在北极地区狩猎是爱斯基摩人的“特权”,他们世世代代以狩猎为主。
在格陵兰北部,他们在冬夏之交猎取海豹,6~8月以打鸟和捕鱼为主,9月猎捕驯鹿。
而在阿拉斯加北端,全年以狩猎海豹为主,并在冬夏之交猎取驯鹿,4~5月捕鲸。
“爱斯基摩人”是印第安人送给他们的一个带有嘲笑性质的名称,意思是“吃生肉的人”。
不过因纽特人的确吃生肉,而且他们更喜欢保存了一段时间并稍腐败的肉,因纽特传统观点认为将肉做熟实在是对食物的糟蹋。
其实这也是对北极寒冷的一种适应,在外打猎的人是没有希望随处生火的。
因纽特人的传统食谱全是肉类:海洋里的鱼类、海豹、海象以及鲸类,陆地上的驯鹿、麝牛、北极熊以及一些小动物。
3、对服装的影响由于北极地区气候寒冷,且因纽特人以打猎为生,驯鹿皮、熊皮、狐皮、海豹皮,甚至狼皮都是做衣服鞋子的主要材料,所以其衣服能最好地抵抗北极的严寒。
有的地区,妇女穿的裤子和靴子连成一体。
儿童的衣服多是从头到脚连成一体,只在臀部部位开一个洞,平时这部分自然闭合,不用担心冻坏孩子。
爱斯基摩人的衣服十分巧妙地运用了空气的物理性质――热空气不会向下散逸的原理。
在北极地区生活的其他民族也有类似于爱斯基摩人的衣服,但是没有爱斯基摩人的保暖,且便于活动。
爱斯基摩人通常上身只穿一件厚厚的皮祆,不穿内衣,皮袄很轻,下面虽然敞着口,但暖空气向上升,所以不会从下面散失。
皮袄带有连衣帽,系得紧紧的,以防热量从上面散失。
如果感到很热,只需稍稍松开帽子,让暖气流走。
连衣帽的边缘镶有狼灌皮或狼皮,因为这两种皮与其他毛皮不同,所以人呼出的水气不会在上面凝结成冰。
外出打猎或活动不多时,爱斯基摩人再穿上宽大的风雪外衣,这种外衣的毛皮朝外,主要功能是防风雪。
4、对建筑的影响北极地区冰川广布,由于没有木材、草泥,他们只能就地取材,用雪块建造房屋。
加拿大北部地区常年大风不断,气温极低,帐篷无法御寒,所以这一地区的爱斯基摩人建造了有名的圆顶雪屋——伊格鲁(igloo)。
建筑方法是先将冰块交错堆垒成馒头形的小屋,再在冰块之间浇水,很快便冻成一体,密不透风。
绝对称得上是无污染建材,无公害施工。
为了保暖和安全,雪屋的门洞开得很小,身材小的人也要弯着腰才能进去,身材高大的人恐怕要爬进去了。
有些雪屋根本没有门,而是在盖好雪屋后从地上挖掘一条通道作为门,这样室内就更暖和了。
屋顶上要开一个通气孔,以免屋内过热使雪砖融化。
建好雪屋后,把睡觉的地方垫高,方法是把一边的雪堆到睡觉的地方,再铺上兽皮等物。
爱斯基摩人通常要在入口外挖一个雪下通道。
这个通道从两方面保持室温:第一,由于通道在雪下,因而风、冷空气不能直接进人屋内;第二,由于采用地道入口,暖空气向上聚集在屋内,人睡觉的地方就暖和多了。
5、对交通工具的影响因纽特人的交通工具主要有两种:一是陆上交通工具——狗拉雪橇;一是海上交通工具——皮划艇。
由于因纽特人赖以生存的大多数动物每年至少要迁移两次,因而注定他们跟随食物源过着迁移的生活。
因纽特人迁移主要是靠双脚徒步旅行。
冬季他们使用狗拉雪橇,夏季由于冰雪融化,雪橇无法使用,只能让狗驮一些东西。
夏季的海上交通工具是皮船,冬季船就派不上用场。
由于拉雪橇的狗和人吃一样的东西,而且比人吃得还要多,所以使用狗拉雪橇作为交通工具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困难的。
爱斯基摩人的水上交通工具皮划艇独具特色,其特点是先用木头做成框架,然后用几张海豹皮或海象皮覆盖其上,船体既轻又防水。
6、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北极地区气候寒冷,环境恶劣,经济活动层次低,狩猎是因纽特人传统的生活方式,或者说,在北极地区狩猎是爱斯基摩人的“特权”,他们世世代代以狩猎为主。
在格陵兰北部,他们在冬夏之交猎取海豹,6~8月以打鸟和捕鱼为主,9月猎捕驯鹿。
而在阿拉斯加北端,全年以狩猎海豹为主,并在冬夏之交猎取驯鹿,4~5月捕鲸。
由于冰面上障碍物很少,难以隐蔽,所以猎人有时用白色帆布做成挡板一样的屏障,像盾牌一样遮住自己。
7、对社会关系的影响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养育后代的条件也非常恶劣,为了提高婴儿的成活率,因纽特人很早就依靠集体力量养育后代,久而久之,他们形成了大同观点,认为孩子是大家的。
因此,不管你喜欢哪家的孩子,只要你真心想领养,主家很可能就会同意你把他的孩子带走。
如果他想养孩子,就到别的家去看,喜欢哪个就领回家来。
所以,因纽特孩子往往要在很多家周转后才长大。
8、对文化的影响由于北极地区土著居民生活在冰雪世界,所以发展了世界上一种独特的文化。
除拉普人以外,各土著民族的文化内涵具有许多共同点,因而被称为“白色文化”或“冷文化”。
他们的文化在形态各异的世界文化之林中,闪耀着奇异的光芒,充满了神奇的魅力,因而吸引着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不断地追根探源。
尤其是他们独特的衣、食、住、行,更为人类如何适应寒冷恶劣的自然环境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依据,因此可以说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
虽然各地因纽特人受同一古老文化影响,但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以及气候、环境的差异等因素,因而他们互相交往很少,长时间处于相对的地域封闭状态,所以造成他们在许多方面的不同。
但就总体而言,在因纽特人的眼中没有可能与不可能之分,他们认为一切都是可能的。
9、对宗教的影响处于原始阶段的人类无法认识自然界和他们自身,也无法克服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而他们又具有喜、怒、哀、乐的情感,以及对无限和未知的恐惧与向往。
当所有这些精神因素反映到心理层面上,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原始精神文化。
其中最主要的两个领域是原始宗教和原始艺术。
因纽特人的精神文化大体上就是处于原始精神文化阶段的,他们信奉的宗教也就是原始的万物有灵论,或称泛灵论。
由于生活中环境极度恶劣的地区,因纽特人对大自然的崇拜与畏惧、对死者的崇拜、对祖先的崇拜、对偶像的崇拜是普遍存在的。
今非昔比,因纽特人的生活已经相当现代化了。
他们以前住的冰屋伊格鲁(igloo)早已不复存在,代之以装有下水道和暖气设备的木板房子;用海豹皮做成的小船尤米安克 (Umiak)也已经进了博物馆,而为水上摩托所代替;狗拉雪橇已很少使用,狗儿们因此失了业了,因为人们大部分都用上了汽车;为了抵御冬天的严寒,兽皮虽然仍必不可少,但外面却罩上了非常漂亮的尼龙布。
孩子们可以就近上学,直到高中毕业;大人们在工作之余,也可以坐在家里看看电视,听听收音机。
总之,爱斯基摩人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从相当原始的传统生活一跃而进入了现代文明,其速度之快和变化之大不能不说是历史上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