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一章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导学案编制人:审核人:高二地理组使用时间:5月编号:03 姓名:班级:
预习案
【基础梳理】
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1.区域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2.人类生产和生活对区域地理环境具有反作用。
3.在人地关系中,人类活动起主导作用。
二、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矿产资源的开采
(1)矿产:指富集于地壳中或者出露于地表达到工农业利用要求的有用矿物。
(2)有利影响:发展经济需要开采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开采形成了许多产业部门,这些产业对推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3)不有利影响:
①工业废渣占据了大量农田,浪费了大量土地资源。
②自然景观遭到破坏。
③水、土地、大气不断被污染,环境污染加剧。
④导致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水循环等。
2.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1)影响
①使缺水地区增加水源,扩大水域,解决生产和生活之需;补偿调节河湖水量,改善调入区气候,缓解生态缺水,保护野生动植物。
②减少水源调入区地下水开采,有利于水循环,有利于水土保持和防止地面沉降。
③对水源调出区和沿途流经地区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2)主要调水工程
①中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引滦入津工程等。
②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北水南调工程。
(3)注意问题:处理好水源调出区与水源调入区的关系,解决好水源输送的保护以及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等。
3.对生物资源的利用
(1)对森林的过度砍伐,导致物种急剧减少,对地理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2)人类经过不断培育,改良了多种农产品,使之产量大幅提高。
(3)提高灌溉、施肥、塑料大棚等措施,使土地生物产量大幅提高。
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产业转移
(1)产业结构中劳动力的转移
①转移顺序:随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
②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第一产业逐渐减少,第二产业先增后降,第三产业稳步增加。
(2)产业结构的地区差异:从一个区域三次产业所占的比重来看,第三产业比重越大,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就越高。
2.产业转移的原因
(1)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存在差异。
(2)推动经济发展的创新活动主要发生在发达地区,造成经济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差距。
(3)发达地区有了跟高级产业类型后,不发达地区成为落后产业的接受地,产生产业转移。
3.产业转移的影响
(1)迁出区
①发达地区转移出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可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
②污染企业的外迁,可改善迁出区的地理环境。
③减少就业机会,引起失业人口增加。
(2)迁入区
①加快了迁入区的工业化进程。
②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使一些乡村地区变为工业化地区;伴随着产业转移的转移和扩散,环境污染加重。
( )
①扰动地表,造成水土流失②采矿易导致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③排放的废渣占据大量土地,同时还污染大气、水和土壤④促进了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煤炭资源的开采,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土地资源的浪费,采矿还可能造成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等。
2.有关山西省能源基地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露天煤矿开采比较容易,一般不会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
B.山西省以轻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
C.山西应改变传统的煤炭开发利用模式,逐步建立一个同一品种、同一层次的清洁能源生产体系,减少环境污染
D.山西应以技术创新为先导,大力推动以洁净煤技术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答案 D
解析露天煤矿的开采,会破坏表土,造成植被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山西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所以山西省应以技术创新为先导,大力推动以洁净煤技术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改变传统的煤炭开发利用模式,建立一个多品种、多层次的清洁能源生产体系,以减少环境污染。
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利用苏、浙、沪等沿海地区产业部门“腾笼换鸟”之机,形成了纺织、家电、汽车产业基地。
结合下图,回答3~4题。
3.沿海地区产业部门“腾笼换鸟”的主要原因是( )
A.消费市场呈饱和状态 B.地价、劳动力的成本高
C.能源、资源消耗殆尽 D.交通枢纽的地位下降
4.对皖江沿岸工业带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是( )
A.地处我国中部地区,水热资源非常丰富
B.主要依靠水运联系长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
C.汽车等产业吸引大量零部件配套企业聚集
D.以电子信息产业中的高端产品为发展目标
答案 3.B 4.C
解析第3题,沿海地区的苏、浙、沪等地区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为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降低内部交易成本(如较高的地价和劳动力成本等),须将部分企业进行产业转移。
第4题,对皖江地区工业有积极、长久促进作用的企业是汽车工业。
【我的疑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案
探究一: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活动一:阅读教材“矿产资源的开采”一段内容,回答问题。
1.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有哪些?
(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2)市场广阔。
(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且能源生产量大于消费量。
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在
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
(3)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2.煤炭资源开采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有哪些?
正面影响: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扩大就业等。
负面影响:面临环境问题,破坏土地资源,污染大气和水资源。
3.山西省目前发展面临的困境是什么?怎么解决?
面临的困境是资源枯竭和能源结构的调整。
解决措施有:建坑口电站;依靠科学技术,变煤为油,变煤为气,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实行矿区复垦,在矿坑发展水产养殖等。
活动二:阅读教材P26图1-3-3,本图片显示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对该区农业的影响。
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加利福尼亚州南北部的自然条件。
2.北水南调有什么意效益?
探究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活动三:阅读教材P29图1-3-7 图1-3-8,本组图反映了珠江三角洲的产业转移。
阅读教材“阅读”部分,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两图分别反映什么类型的工业?
2.要实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升级需要什么条件?
3.伴随产业转移,劳动力就业发生了什么变化?
案例研究:怎样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P30讨论)
【真题演练】
(2010·江苏地理)下图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关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箭头所示的生产要素及其流动方向,符合区际
关系的是(双选) ( AC )
A.①为资金B.②为技术
C.③为劳动力 D.④为原料
(2)关于两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 CD )
A.欠发达地区应全面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以促
进区域发展
B.发达地区应将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以
降低生产成本
C.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逐步转移第二产业,有利于两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
D.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城市化
【课后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册P9——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