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起源永川位于重庆西部,介于成都、重庆两大城市之间,东距重庆市区56千米,西离成都276千米,扼守重庆长江第一门户。
历来是重庆西部和川东面地区重要的商业物资集散地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永川辖区面积1576平方公里,总人口108万余人,非农业人口25.6万人。
北宋初,昌州撤静南县,其地并入大足、昌元、永川等县,永川县仍属昌州。
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四川分益、利、梓、夔州路,永川县隶梓州路;宋徵宗重和元年(1118年)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昌州永川县隶属之。
南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昌州废,永川、昌元、大足等县辖地并合州。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改隶重庆路合州。
元末,明玉珍起义(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建都重庆(国号“夏”),复置大足县辖永川县地。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玉珍子明升降明,洪武六年(1373年),复置永川县,属重庆路。
康熙元年(1662年),省璧山县入永川县。
雍正六年(1728年)复置璧山县,永川仍专治。
嘉庆时,永川县属四川省川东道重庆府。
辛亥革命时,永川县属(重庆)蜀军政府。
民国元年(1912年)3月12日,成渝两军政府合并成立四川都督府,设重庆镇抚府,永川属之。
6月,重庆镇抚府撤销,永川县直属四川都督府。
民国2年,废府设道,永川县属四川省川东道行政公署,民国3年6月,改为东川道行政公署,后更名为东川道道尹公署,永川均属之。
民国18年撤道,永川县直属四川省政府。
民国24年,四川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永川县。
民国30年专员公署迁巴县,永川县仍属之。
解放初,永川县属巴县区行政专员公署。
1949年12月20日,专署迁璧山县,改名璧山区行政专员公署,永川县属之;1951年4月,专署迁江津县,更名江津区行政专员公署,永川县属之;1952年9月,江津专署迁永川县;1969年9月,成立四川省江津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5月,改为四川省江津地区行政公署;1981年7月更名四川省永川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4月,永川地区行政公署撤销并入重庆市,永川县改隶重庆市人民政府。
1992年5月,永川撤县建市。
2006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市设区。
因城区“三河汇碧”,形如篆文“永”字而得名,是重庆主城卫星城、成渝经济带战略支点、区域中心城市。
二、永川城市文化特色因素的简要分析作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建设发展和城市文化特色形成,受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研究永川的文化建设发展和城市文化特色形成,不能不对影响永川文化发展和特色形成的因素作简要分析。
(一)永川龙文化。
从文化源流来说,永川是世界肉食恐龙的发掘地,可以说史前时期的永川早已是生命的繁衍地。
永川是中国西南部的一个重要地区,悠久的中华文化是永川文化的根源,可以说永川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地;历史上多次特别是民清时期的移民过程给永川带来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永川是中原文化的传播地和移民文化的汇集地。
(二)永川茶竹文化。
永川地处重庆西部,是重庆的生态宜居之城。
近年来,永川大力发展茶文化,茶叶种植面积达5万亩,以永川秀芽为代表并享誉中外。
永川茶产业历史悠久,旅游业发展迅猛。
辖区茶山上有规模居亚洲第一的2万亩大型连片茶园,并有各类珍贵的野生茶树十余种。
重庆市茶叶研究所(原为四川省茶叶研究所)1962年便搬迁于此,开发出的各类茶叶品种,在川渝及陕西等西部省份得到广泛推广。
1963年10月3日,朱德总司令来到茶山,亲口品尝了山上所产的茶叶,并对茶园的建设予以了高度评价。
前苏联、日本、巴基斯坦的专家、学者也多次到茶山学习考察。
2005年,永川产茶量达3500余吨,连同茶叶新品种的开发推广产生的效益,整个茶产业产值达2.5亿元。
从1997年起,永川抓住2万亩连片茶园与6万亩竹海景观融为一体这一独特的旅游资源,在大力发展茶产业的同时,打造茶山竹海旅游品牌,使茶文化、竹文化与旅游业相互促进与融合,初步形成了以茶园风情、茶俗茶艺博览、品茶食茶和竹海寻幽、赏购精美竹艺、品味竹宴美食为主要内容的茶文化、竹文化特色旅游产品。
游客徜徉茶山竹海,满目葱茏,绿影婆娑,采茶姑娘翩跹于茶树间,茶歌飞扬,笑语绕园,加上价廉物美的餐饮、住宿,热情周到的服务,给人美不胜收、其乐无穷的感觉。
永川茶山竹海和占地5000亩的重庆野生动物世界,2005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近2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3亿多元,两项指标均居重庆各区市县前列。
第十一届国际茶文化艺术节在此举行。
茶文化与旅游业的相互融合、发展,是永川举办此次茶文化旅游节的优势所在。
此次茶文化旅游节的主要活动包括“欢乐中国行”、第十一届茶文化研讨会、国际茶艺茶道交流暨驻华使节(夫人)中国茶艺表演、永川经贸洽谈会暨招商项目签约仪式等。
挖掘民间文化‚东方踢踏舞‛:肉莲花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永川农村地区,每逢婚嫁喜日、修房造屋或丰收季节,三五成群的小伙子们便表演—种别有风趣的民间舞蹈‚肉莲花‛。
‚肉莲花‛,又叫‚莲花十八响‛,起源于清朝,相传由土家族民间艺人杨通朝所创。
相传,杨通朝年轻时是个“灯迷”,因家境贫寒,缺少劳力,他出去唱灯往往耽误农活,妻子十分厌烦,百般阻挠。
杨通朝不得出门唱灯,心急如焚,于是不吃不喝,装起病来。
家里为他求神问卦,冲傩还愿,求医找药,都无济于事。
这天妻子又愁眉苦脸地走在求医的路上,迎面走来一个风风火火的棒小伙子,问:“杨嫂,杨哥病好了吗?”杨嫂答:“哪会?毛病越来越严重哩。
晓得撞着哪家人的鬼哕?”“我倒有副好药,不晓得你依不依。
”“小兄弟,只要他的病能好,我什么都依。
”小伙说:“杨哥周身酸痛,怕是要跳跳花灯,才能好哩!” 杨嫂并不情愿,不过事到如今,也只好如此了。
她回家将小伙子的话讲给丈夫听后,又心疼地说:‚你病了这些天,不吃不喝的,怎么跳?‛劝丈夫休养几天再去。
杨通朝为了表明自己的病好了,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穿一条短裤,赤着身子,就围着妻子拍胸、拍腿、拍手臂,噼里啪啦从头到脚边拍边跳。
打击声惊动了隔壁邻居,乡亲们都跑去看,见杨通朝打着赤膊,双手在身上有节奏地拍打,便问他:‚喂! 你搞啥? ”“我在打肉莲花。
”他随口答道。
就这样,“肉莲花”这种舞蹈形式便产生了,并日益成熟。
表演“肉莲花”时,人员可多可少,表演场地可在田间、地头、院坝里。
“肉莲花”是一种自娱性的舞蹈。
表演时,无论春夏秋冬,都脱光上衣,亮着臂膀,叉开五指,用力拍打身上的每块肌肉和关节,一是表现自己体格健壮,二是用这种拍打肉体的清脆的有节奏的声音抒发心中欢乐奔放的感情。
特别是在丰收的季节,由于心情舒畅,常常用“肉莲花”这种舞蹈形式来表达喜悦的心情。
最先只是在田间劳动休息时表演,或者在节庆日子来临时找个空地进行。
由于长期受到花灯的影响,便逐渐与花灯同上舞台。
“肉莲花”的拍打节奏,一般是四四拍或四二拍。
基本动作有“上九响”、“下九响”、“上动下不动”、“下动上不动”等。
“上九响”是拍头、双肩、双肘、双腕,拧指,击掌。
‚下九响‛是拍左胸、右胸、腹、双腿、双膝、脚背。
‚上动下不动‛是以腰为界,晃肩,扭臂,动头。
‚下动上不动‛是扭臀部,晃小腹。
同时,也吸收了一些花灯的身段为舞蹈的基本造型,如‚水牛闪杆‛、‚嫩狗崽刨灰‛等等。
舞蹈步伐以‚慢大步‛、‚外八字脚‛、‚穿花步‛、‚线扒子‛等为主。
表演‚肉莲花‛时,一般只要求拍打节奏一致,动作则可以即兴发挥。
整个舞蹈粗犷、野朴、刚健,既可以健身壮体,又给人以振奋、愉快的感觉,颇受农民群众喜爱。
“肉莲花”与踢踏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一是用手一是用脚拍击而已。
目前,永川区文广新局正准备将这一舞蹈形式搬上舞台,把“肉莲花”打造成“东方踢踏舞”。
独舞春秋:双石小金龙永川人喜欢舞龙,纸龙、草龙、板凳龙、火龙等都在玩,但玩得最有特色,玩得最出名的还是双石小金龙。
双石小金龙是永川特有的,被收录入《中国舞蹈志集成》,曾于1991年进京参加过朝阳区龙潭庙会。
双石小金龙一般长2.5至3米,龙身有五个手把,最多可以由3人舞、1人也可以舞,一般2至3人舞较多。
一个人舞动时一手握住3个手把,一手抓住2个手把左右翻飞舞动。
据原永川区双石镇文化站站长彭泽民介绍,双石小金龙虽然小,但是把龙的完整性完美的体现了出来,将龙扎好后,在龙的表面沾上金粉,整条龙金光灿灿,显得富贵喜庆。
已经76岁高龄的双石镇大涧口村的林时早老人在当地民间很有名气,因为他舞龙舞得好。
林时早老人介绍,永川双石地区,相传在唐朝时就有了每年正月舞小金龙的习俗,一直沿袭到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在上世纪80年代,双石小金龙曾作为永川唯一的代表参加了重庆市第一次龙舞大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林时早认为,永川双石地区之所以流行玩小金龙可能和当地的一些风俗有关,每年正月春节,舞龙队都要舞着龙到村子里家家户户去拜年,一般每到一户人家,主人家就要拿出各种糖果,花生等小吃招待大家,大家就在院坝里舞上一阵,临走时主人家还要给予适当的钱物。
一般小金龙只需要3个人舞,再加上后备的和打锣的也最多七八个人,一般人家都可以承受,舞大龙人多了,一般人家就开支不起。
还有就是小金龙舞动起来比较灵活,动作变化较多,观赏性强。
据林时早介绍,双石民间有一些舞小金龙招牌动作,例如观音菩萨坐莲台、黄龙缠腰等。
双石小金龙还可以借助一些简单的道具增加舞龙的难度,例如有名的九莲花,就是将九张长凳子叠在一起,舞龙人从地上慢慢舞到凳子上面。
据双石文化中心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由于多数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去了,双石当地会舞龙的人越来越少。
当地政府已经意识到双石小金龙作为双石乃至永川的一张民间文化名片,必须传承下去。
从2005年开始,当地政府组织了部分机关干部、学校教师和农民一起接受舞小金龙的培训,并多次参加全区的各种大型文体活动。
只吹高兴的花号花号,在永川的农村地区流传的一种乐器,它制作简单,材料易取,农民在丰收季节和重大节日时用来吹奏,最能表达一种喜悦的心情,是农民群众自娱自乐的一种乐器。
吹奏花号一般都是在农村院坝边,水田边,池塘边等有水的地方。
花号,用竹子制作。
它分别截取不同大小的竹子,用大节套小节,一般都是套5、7或9节,最多可以套11节。
花号的声簧是一片竹叶,用刀将第一节斜削一块,然后在竹子的表皮切上一个小口,嵌入一片竹叶即成。
花号没有眼孔,声音的高低变化全凭吹奏者的气息控制。
花号吹奏离不开水,吹奏前,花号要放入水中浸泡,竹筒里装入水后就可以吹奏了。
花号的吹奏很有技巧性,不容易吹响,一般是不能演奏出完整的旋律的,可以吹奏出7个音节。
据原永川区文体委副主任邓泽环介绍,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实行了包产到户,农民家家都能吃饱饭,有余粮了。
为了表达丰收的喜悦之情,人们就用永川盛产的竹子来制作花号,吹奏花号。
一般情况下,花号都是1、2个人吹奏自娱自乐,只吹高兴,不吹悲伤。
他见过最多12个人一起吹奏花号,感觉吹奏出来的声音此起彼伏、气势恢宏,十分悦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