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四大流派"漫谈
说起相声艺术的流派,大家比较认可的有这么四大家。
即:常派、刘派、马派、侯派。
常派:常连安是这个"相声世家"的家长。
长子常宝坤(艺名"小蘑菇")成名最早、名气最大。
只可惜1951年牺牲于朝鲜战场上。
年仅29岁。
现在常派相声的代表人物以常宝华、常宝霆、常宝丰、常贵田为代表。
常派相声表演成分重、动作幅度大。
讲究说口,基本功非常的扎实。
加之有直系的血缘关系,其性格、气质、素养一脉相承。
故此在台风、口锋、叙述方式、表演方式上相差不大。
常派相声的特点在每个人身上都有充分的体现。
常家的第四代传人贵田之子--常悦,小荷已露尖尖角,和常宝华说过《比童年》等小段。
看来常派艺术,后继有人。
刘派:以单口大王刘宝瑞(1915--1968)为代表、以表演单口相声见长。
特点:火爆、炽烈,声情并茂、绘声绘色。
门下有弟子殷文硕、寇庚儒、高洪顺、唐杰忠等。
尤以寇庚儒最具刘派风格。
那"口锋"、那"绘声绘色"的叙述方式。
"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
简直就是刘宝瑞的"原版拷贝"。
殷文硕也不错,除了说相声,还整理了不少老师的资料、文献,为使刘派艺术发扬光大,默默地做着自己的工作。
唐杰忠自打出道以后一直以捧哏为主,先捧马季,再捧郝爱民,最后捧姜昆,被人们称为捧哏大家。
所以刘派艺术的特点在他身上少有体现,最起码是不明显。
马派:以马三立、马志明为代表。
说是以他们爷俩为代表,其实目前也就他们俩人儿,马六甲随已展露头脚但毕竟年纪还小,相声界地道的马派艺术,只有靠马六甲来继承发扬,可谓任重而道远。
马派艺术的特点是"冷面滑稽"、"外松内紧",本色、自然,丝毫没有表演的痕迹。
内容上善于刻划小市民的形象,艺术手法和美学趣味以"自嘲"为主,自嘲是幽默的最高境界。
马派艺术,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大智若愚,高深莫测。
马老三立,虽然门下弟子众多,但无人能继承马派艺术的衣钵。
象张笑勤、金笑天、张笑非、班德贵、常宝华、常宝丰……等。
亦可能大多是拜门儿的徒弟的缘故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马三立是个性格演员。
其特点外人不易模仿和掌握。
所以马派艺术的继承人是马三立的长子--马志明。
马志明在相声门儿里拜的是朱阔泉。
(侯宝林的师傅)但他主要还是跟他的父亲马三立学艺。
近些年他和黄族民上演了一批马派艺术的代表作,象《开粥厂》、《白事会》、《卖挂票》等,将马派艺术的风格、特点、艺术精髓体现得淋漓尽致。
内行评价他是有继承又有发展。
侯派:代表人物侯宝林、侯跃文、师胜杰。
侯宝林是一位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相声大师。
他的相声语言清新、流畅,格调高雅。
是相声中的"阳春白雪"。
台风潇洒、漂亮。
侯式相声的特点"以唱功见长"。
这和他童年学过京剧有很大的关系。
侯门弟子众多,以马季和师胜杰最为著名。
马季学艺较早,又长期在侯老身边工作,有得天独厚的学艺条件。
无奈,其自身条件和舞台形象与老师相去甚远。
实在看不出他身上有侯宝林的影子。
师胜杰在舞台形象、嗓音条件方面有些像侯宝林。
特别是在"说口"和"唱功"上,驾驭语言的能力非常出色。
可惜他进入侯门的时间较晚,又是带艺投师。
(他出身相声世家,七岁拜天津相声名家朱相臣为师。
84年拜师侯宝林门下)其作为相声演员的各方面素质都以定型。
学艺时间短,且学艺又不是很方便。
(北京--哈尔滨)尽管如此,他还是学到了老师的一些东西。
表演上依稀可见侯宝林的影子,这一点非常难得。
也是侯老晚年比较得意的一个弟子。
但侯老一生中最想收在门下的弟子是天津的相声演员--刘文亨。
鲲鹏网站有详细的介绍,那是一段让人感慨又有些心酸的故事。
那么,侯派相声的最佳继承人是谁哪?对了!就是侯三公子--侯跃文。
他比较全面地继承了侯派艺术。
说、学、逗、唱,舞台上一举手、一投足,颇有乃父遗风。
当然他身上有马三立的东西,(比如说"自嘲")"侯大明白"正在向"马大学问"靠拢。
再细听他身上还有师哥马季的东西,(比如说马季的"坏")他时不时地要给石富宽下套儿,让石富宽往里钻。
然后他在一边偷着乐。
这说明他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博采众家之长,来充实、丰富自己。
所以说他身上最主要的"成分"还是侯宝林的东西。
这一点不容置疑。
尽管他拜师天津相声名家赵佩茹?(这里有很多疑点:1、十六、七岁(参加铁路文工团)以前,侯老不主张他说相声。
没打算让他学相声。
2、参加工作以后(1965)就赶上文化革命。
(当时那个条件?那个环境?拜师学艺?……)3、等条件稍好一点,最起码"红卫兵"不闹得那么凶了吧,赵先生已然不在了。
)即使他是赵先生的弟子,本人倾向于他是"有名无实"的那种。
仅仅是取得同行认可的一种仪式而已。
(相当于上岗证)不过这些都不影响我们欣赏他的艺术,他仍是侯派艺术的代表人物。
侯氏相声的最佳继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