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当前宏观经济分析

中国当前宏观经济分析

中国当前宏观经济分析
【摘要】2010年中国GDP预计可增长10.3%,复苏迹象明显.但在投资刺激和出口回归正常后,未来数年,我国经济可能难以继续保持之前两位数增长,预期增长9%左右.综合不同货币调整力度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以及居民可分配收入变化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依据预测和政策模拟的结果,本人对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即适度控制经济增长速度,调整国民收入支出结构,抑制通胀。

【关键词】宏观经济预测结构调整抑制通胀
【问题】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在即。

“防通胀、稳增长”已成各方共识,与之相对应,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或成明年政策基调。

经济增长保八的目标很可能不变,但通胀目标率或将被务实地上调到4%。

有专家以为,相比之下,经济增长的目标容易达到,但通胀率能否控制在4%以内,还有一些不确定性,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这意味着政策面在保增长、防通胀和结构调整之间的配置权重需要在今年的基础上有所调整。

在2010年初,有专家指出,既有的经济数据已经确认国民经济活动快速回到正常水平,经济温度相对发达经济体明显扩大,并认为美联储在中期内加息的概率微小,建议国内政策不能坐等美国的调整,国内外不同的经济周期要求中国刺激性的政策应提前加快退出。

2010年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尤其是房地产部门出现明显过热迹象,鉴于中美政策的脱钩明显滞后于经济基本面的脱钩,有专家认为,2010年的物价上涨将不会在年中出现市场所预期的放缓,政策退出临着赶不上通胀形势发展的风险。

2010年4月份,政策当局出台了严厉的房地产信贷政策,中央财政刺激的力度也有所收紧,经济过热迹象几近消失,有专家从5月份开始判断经济进入微型滞涨格局,并强调经济增长的下滑只是边际意义上,是政府主动调控的结果,不存在二次探底的风险,相比之下,物价上涨是更值得关注的经济风险。

在美联储退出第二轮数量宽松政策前后,有专家认为,中国政策面非但不应该跟进国外同行的放松政策,反而面临更加有力收紧的必要,并强调指出,过去经济周期显示经济硬着陆的风险来自通胀加速,当前的货币政策正常化还有较大的空间。

那么,2011年的国内外宏观经济可能会出现哪些变化?国内的政策会如何调整?潜在的政策风险点是什么?有专家在这里尝试给出个人的预判。

2011年,外部经济环境有望有所改善。

中国经济在增长方面,增长率可能由2010年的10%左右下降到一位数,到9%左右。

这仍是相当理想的水平。

在人口结构、资源环境以及外部环境的约束下,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已经有所下降,相应的目标增长率也应有所下调。

中国的消费将迎来一个长时期的较快增长,投资增速会相应有所回落,而2011年的净出口增速预计也趋缓。

总体来看,消费的增加不足以弥补投资和净出口的下降幅度,经济增速因此将有所下降,但在结构上,国民经济会更加平衡地增长。

在经济增速下降的同时,2011年的通胀率可能在今年基础上进一步走高。

由于2010年物价前低后高,2011年上半年的CPI翘尾因素影响较大,加之物价上涨的惯性因素,2011年上半年物价上行的压力将比较大。

有专家预计,2011年通胀的外部环境也会有所恶化。

今年下半年,综合的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已经超过危机前的高位,金价也创下历史新高,随着量化宽松政策的继续实施,输入型通胀的压力还会增加。

另外,美国的通胀率将会在今年的基础上有所抬升,预计通货紧缩的风险得以解除,实体经济也会更有起色,这也会增加国内的通胀压力。

2011年的通胀率有可能在4-5%之间。

在中国的通胀史中,这是一个温和的通胀期。

在政策面,当前货币政策收紧、财政政策结构性调整的格局还将在2011年得以保持。

已经物价在今年7月份后出现加速上涨后,近来政策面快速形成合力,出台了产业、货币金融、财政、行政等一揽子措施抑制物价过快上涨。

由于物价上涨压力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这些政策会继续执行,以保持对物价的高压态势。

与此同时,房地产领域的严厉调控政策也将会在明年继续。

近几十年来的危机史一再证明,资产价格泡沫尤其是房地产泡沫是危机爆发的主要策源地。

货币政策尤其受到市场关注。

从很多方面看,货币政策加快回归稳健的条件已经成熟。

随着中国潜在经济增速的回落和经济货币化空间的缩减,合意的货币供应增速也应相应调低。

这首先要求,货币信贷环境应跟随早已正常化的经济环境而加快回归常态,并在常态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为调整。

从经济周期来看,危机中的货币信贷的迅猛增长构成了对中国经济周期的一次重大冲击。

这个冲击的某些方面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得以消化,包括通货膨胀的上升压力和地方公共债务的显性化,而这两方面又是相关联的。

在经济层面上,通货膨胀和房地产市场膨胀依然是明年最大的风险点。

中国的宏观政策在危机中显示出强大控制力,但宏观调控的一些制度性基础建设尚未取得根本性进展。

财政体制方面,地方财政的透明度和融资行为的规范化需要进行重构。

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之一。

与此同时,在多种生产要求价格形成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同时,利率市场化方面需要有所跟进,资本成本的低估,使得信贷投资的冲动难以抑制,且容易形成偏国有部门的所有制结构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结构。

【对策】当下中国既面临通胀的压力,同时也面临增长乏力的危险。

为应对现阶段宏观经济失衡,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应从增长目标选择等四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21日发布“2011中国经济增长报告——克服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在于转变发展方式”。

作为该中心副主任的蔡志洲博士认为,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和比较,中国2010年人均GDP或人均GNI超过4000美元,已经由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发展成为一个中等收入国家。

而体制障碍、技术创新、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和外部环境,将可能成为影响下一阶段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蔡志洲指出,中国经济失衡来自通胀压力和增长乏力双重夹击。

就通胀压力而言,一是时期长,在未来2-3年中将面临通胀压力,二是类型变化,需求对通胀的拉动作用继续较强外,成本上升对通胀的推动力将会逐渐加大,三是虚拟经济的活跃会提升通胀压力和通胀预期。

此外,增长动力不足有三:一是中国经济要进入新一轮高度繁荣期,尚需2-3年时间;二是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仍将存在,甚至可能加剧;三是内需不足的矛盾短期内难以克服。

为此,有以下几条建议建议,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应当相应做出调整,这种调整和变化目前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一是宏观经济增长目标的现实的选择只能是“适度通胀下的有效增长”,既不应当选择高通胀高增长,也不可能再现低通胀高增长,更要防止高通胀低增长。

蔡认为,从中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发展目标的实现要求来看,只要保持6%左右的增长速度,预定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达到全面小康的目标就可以实现。

如果保持7%以上的速度就会提前实现目标。

因此,更应关注增长的质量和有效性。

二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组合方式从前一时期“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重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一方面宏观经济调控已实质性地进入“择机退出”;另一方面,宏观政策组合方式从此前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双扩张的同方向组合,重新调整为“松紧搭配”的反方向组合,即财政政策在减轻扩张力度的同时,扩张方向不变,而货币政策则开始从紧。

三是汇率政策应该回到渐进升值的通道,密切关注人民币进入加速升值通道所产生的需求和供给效应。

四是在宏观管理方式上注重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的结合。

蔡志洲表示,偏紧的宏观调控政策和积极的供给管理相结合,从表面上看,可能对短期的经济增长有所影响,但从长期看,却有可能提高中国的经济增长质量,有助于中国突破“中等收入陷阱”魔咒,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2011中国经济增长报告——克服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在于转变发展方式--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
李文溥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应时而变,力保增长
期刊论文2010-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 厦门大学学报
.期刊论文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的开发与应用- 厦门大学学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