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规则行政执法

规则行政执法


一是内部审批流程不完整。
一些案卷的内部审批流程不清晰,实 施许可的审查、决定意见在案卷中没 有体现.
一些许可文书作出前没有内部审批记 录。
二是行政许可审查不严谨。
一些部门缺乏主动性,其审查内容仍以申 请人提交的材料为主,没有主动收集相关 证据;
少数部门重书面审查,轻实体核查,在实 际执法时缺少必需的实地核查环节;
4 .申请人是个体工商户的,没有以公民为申 请人,而是以个体工商户的字号为申请人。
如 “某市藤桥锡光食品店”一案,申请人 是个体工商户的,应以公民为申请人,不 应以个体工商户的字号为申请人。
二、行政许可项目方面
部分案卷中行政许可法律文书中行政许可 项目名称前后不一致。
三、法律适用方面
1.在主体方面:
部分行政执法案卷行政执法人员未记 录证件号码或案卷中缺少相关证明材 料,无法体现具体实施行政行为的工 作人员是否具有行政执法资格。
个别单位执法主体不合法
某市规划局以“规划执法大队” 名义进行立案处罚
以处室名义作出处罚决定
处罚对象认定错误
如海洋与渔业局将船舶为处罚对象 的案件,而法律规定应以船舶经营 者为处罚对象。
主要证据材料收集不够全面
某市工商局部分案件对当事人无照经 营的非法所得未进行调查取证;
某市安监局对案件定性为“未报备 案”,只有本人陈述,没有备案部门 提供的证明材料等。
如某市环保局个别案件中调查询问笔录、 现场检查笔录不能完全印证处罚决定书所 认定的事实。
如某市交通局运管处的一个处罚案件, 在询问笔录中,当事人没有承认违法 事实,其他证据无法印证擅自抬价的 违法行为,违法事实认定缺乏证据。
如某市工商局查处一起销售无合法来源进口商 品处罚案,适用的行政法规属于《国务院关于 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国务院令第516号) 目录中所废止的法规;
某市国土资源局一起案件,没有适用土地管理 法,而是将专题会议纪要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 。
4.法律依据方面。
法律规定应当并处两个罚种的,只处 一个罚种,且没有说明理由。
有的部门现场核查过于简单,流于形式; 多数部门对申请人提供的材料没有审核情 况说明;
多数部门经办人员没有对许可申请是否符 合许可条件作出说明,审查记录过于简单。
三是行政许可重要环节缺失。
一些部门未按行政许可法的要求作出行政许 可决定,存在以行政许可证件代替决定文书 的情况;
一些部门未能依法告知行政相对人陈述、申 辩或听证的权利;
有的仅告知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 议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没有告知具 体机关名称。
如没有告知当事人有申请执法人员回避 权、申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救济途径, 行政处罚前的陈述、申辩权。
部分案件在没收较大数额财产处罚决定 作出前,没有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 证的权利。
在拟作出行政处罚时没有告知行政相对 人陈述和申辩的权利。
某市工商局个别案件在听证告知书送达 之日即作出处罚决定书。
程序颠倒
一些案件存在先调查取证后立案情况 一些案件行政处罚决定程序在前,告
知程序在后; 一些案件行政强制实施程序在前,行
政机关负责人审批在后。
如某县农业局查处兽药经营案中,登
记保存物品在行政处罚决定作出前即 予没收;
告知方面
有的告知权利不清,如公安系统一般仅 告知处罚幅度,未告知罚款的具体金额; 或只告知按某个法律条文处罚。
较多的案件对当事人陈述申辩或听证权 利主张情况未作阐述和说明。
执法文书的说理要求
法律引据完整 逻辑推理严密 事实描述详尽 证据分析严谨 体现人文关怀
如何说理
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因、何果 在认定事实方面增加引用证据内容, 在适用法律方面增加表述理由内容,使证
据与案件事实相对应, 行政机关自由裁量与法律法规相吻合 。
一、主体方面
1.许可实施主体不合格的 如应以行政机关主体的许可项目,却以资格审查
小组的名义作出。
如应以行政机关名义作出的,却加盖了处室的印 章。
2.具体实施行政许可的工作人员在案卷材料中未 记录执法证件号码,无法体现其是否具有行政执 法资格。
3. 由委托代理人申请行政许可的,却没有附 具委托书和身份证明。
证据之间互相矛盾
如有的案件现场照片内容描述与勘查笔录记 载不一致,前后矛盾;
有的案件当事人笔录互相矛盾; 有的案件执法人员对违法事实认定前后不一
致。
证据认定错误
如某县食品药品监管局个别案件将作为 证据的“板蓝根”误认为“红花”;
某市执法局个别案件在照片证据制作时
将拍摄时间误认为是建房时间。
调查取证不规范
现场检查(勘验)、调查取证时持合法 有效证件的执法人员少于2人
没有出示行政执法证情况的记载 调查取证方式不当:如某县药监局8个案
卷的调查询问没有针对某一个被调查人, 只有针对多人的座谈记录,且没有被调 查人的签名及盖章。
个别案件对违法事实查处过程中
新发现的违法行为未进行调查认 定和处理。
3.说理方面
事理未讲明
叙述案件事实简单化、粗线条,清晰、完整程度 不够
认定事实时未对证据形式和证据所要证明的内 容进行阐述。
部分案件处罚决定书对违法事实表述简单,无 说理性内容。
证据表述太简单,对如何采信证据不作分析 基本上不表述执法程序
法理未讲透
进行法理分析时过于浅显,不够透彻,脉 络不够清晰,层次不够分明,语言不够精 确。
规范行政执法
Creative pure hand painted business presentations Creative pure hand painted business presentations
汇报人:视觉设计
部门:创意设计部
行政执法规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讨
2014-11-12
一、行政处罚案卷存在的主要问题
印章
法律文书没有行政执法机关盖章, 如许多部门在送达回证上没有盖章; 如罚款收据没有加盖单位印章; 解除行政强制措施通知书上无单位印章。
对外使用的法律文书标错日期:如某市 食品药品监管局行政处罚决定书日期标 错,扣押物品通知书日期标错
一些法律文书填写不完整或错误。如某 市行政执法局、某县交通局等单位行政 处罚决定书存在文字错误。
一是说明事理
围绕当事人的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 准确详细说清当事人基本情况, 违法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违法所得等
情况, 违法事实的证据内容及与事实的关联性,
让当事人心悦诚服的认识到自身违法行为 的客观性及危害性。
4.法律依据方面
适用已经失效的行政法规或者适用不能作为行 政执法依据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专题会议纪要 作为处罚的依据。
二是讲透法理。
客观分析当事人行为的违法性质,对案件 性质进行准确定性,并准确完整引述所适 用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指明当事人的 行为具体违反哪一部法律的哪一条款项规 定,构成什么违法行为,使当事人对自己 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三是讲通情理。
结合当事人主观意图、手段、情节、危害 后果等相关因素,说清从轻或从重处罚的 情节、理由和法律依据,以及是否采纳当 事人的陈述申辩意见及理由的原因,使当 事人对执法人员的自由裁量能够接受和理 解,并告知当事人执法程序、权利和救济 途径等。
执行方面
涉及责令改正的处罚案件无复查记录,没有对 责令限期改正情况的复核记录
缺少行政处罚执行情况记录或记录不清。
如某市文广新局查处一网吧接纳未成年人进入 营业场所一案,作出停业整顿30日的决定,但没 有对停业整顿情况进行复查和记载;
如某县环保局办理的一个日用杂品厂故意不正 常使用水污染处理设施案,处以罚款6万元, 但从案卷看仅执行了3万就予以结案。
7.案卷归档方面。
一些部门对案卷归档未引起足够重视,归 档不及时或不规范的现象仍然存在,
卷宗封皮未填写齐全或填写错误 卷内未附目录 材料排列顺序颠倒 卷内材料未标示页码或用铅笔标示页码 案卷目录与卷内材料不一致
案卷中有拟稿单、执法人员文书草稿等不 必要的材料
第二部分 行政许可案卷
行政许可案卷存在的共性问题
2.证据方面
一些执法部门在案件处理过程中,对 收集证据不重视,整个案卷中无一份 证据材料;
一些执法部门所收集的证据是立案前 的检查记录,立案后调查取证环节缺 失;
在立案之前取得的材料能否作为 处罚的证据?
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立案是行政处罚的 第一步程序,在具备立案的条件后,行政处罚机 关才可以对案件进行调查,并最终作出行政处罚 决定。
一些部门未按规定组织听证,特别是对于涉 及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许可事项和直接涉及 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益关系的行政许可 事项,只有极少数部门在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前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享有要求听证的 权利。
具体问题
一、主体方面 二、行政许可项目方面 三、法律依据适用方面 四、程序方面 五、文书制作方面 六、案卷归档方面
但是,“立案在先、调查取证在后”的要求,并 不是指只有立案后取得的材料才可以作为处罚依 据,立案前取得的证据,如举报材料、日常检查 收集的材料等,只要在立案后经过了质证、核实 等程序,都可以作为行政处罚的证据。
事实认定不清
如某县交通局对车辆是否擅自改装和使用等事实 未经认定即确认违法;
某县交通局部分案件对超载行为、超载多少没有 调查核实即认定为超载;
证据的提取与处罚之间缺乏关联性(4)
某市安监局部分案件认定为“未认真开 展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但 从询问(谈话)笔录看,没有发现存在 这方面问题的记录,仅可认定未设置安 全生产警示标志。
文化部门的一些网吧类案卷中无当事人委 托书、询问笔录中又没有说明被调查人的 身份与经营场所的关系,而且询问笔录内 容与违法事实无关等 。
某市林业局部分案件对违法行为发生时间、数量 等事实认定不清,对违法金额没有认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