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名词解释
绪论
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2.药物:药物指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用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物质。
3.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理学即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即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又
4.称药效学。
5.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理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规律,即药物代谢动
力学,又称药动学。
药效学
1.局部作用:药物无需吸收而在用药部位发挥的作用。
2.全身作用:药物被吸入血后分布到机体各部分而产生的作用。
3.对症治疗:为用药的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的临床症状,也称治标。
如用解热镇痛药所消除机体发热之症
状。
4.对因治疗:也称治本、用药的目的在于消除发病的原因,去除疾病的根源。
如抗菌药物杀灭或抑制病
原体。
5.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或对动物机体产生不适或有害之作用。
6.副作用:在用药治疗剂量下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副作用为药物所固有,选择性作用低的表
现。
7.毒性反应:常常由于用量过大而引起,也有连续长期用药因药物积蓄中毒而发生的。
8.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映,是因药物系抗原,可使机体产生抗体,当再次使用药物时,抗原和抗体结
合产生变态反应症状,甚至过敏性休克。
9.后遗反应:后遗反应指在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10.继发反应:是指使用药物治疗后随之而引起的反应。
11.特异质反应:由于用药者有先天性遗传异常,对于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出现的反应性质可能与某些
常人不同的反应。
12.药物依赖性:病人连续使用某些药物所引起的对药物的一种不可停用的渴求现象。
13.剂量:一般指药物每天的用量。
有无效量、最小有效量、极量、最小中毒量、致死量之分。
临床的治
疗量或常用量应在最小有效量与极量之间的用药量。
14.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刚能效引起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亦称阈剂量或阈浓度。
15.效能: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即效能
16.效价强度: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
17.治疗指数:药物的安全性指标。
通常将半数中毒量(TD50)/半数有效量(ED50)或半数致死量(LD50)
/半数有效量(ED50)称为治疗指数。
18.安全指数:指药物的LD5/ED95的比值。
19.药物的安全范围:ED5 (ED95) 和TD5之间的距离,其距离愈大愈安全。
20.受体:指能与药物,激素,递质产生特异性结合,然后引起特定生理效应的细胞成分。
21.亲和力:药物与受体的结合需要亲和力
22.内在活性: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产生效应的能力。
23.激动剂(完全激动剂): 与受体既有较强的亲和力,又有较强的内在活性,与受体结合能产生最大效
应。
24.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25.竞争性拮抗药:竞争性拮抗药能与激动药竞争相同,其结合是可逆的。
通过增加激动药的剂量与拮
抗药竞争结合部位,可使量效曲线平行右移,但最大效能不变。
26.非竞争性拮抗药:非竞争性拮抗药与激动药并用时,可使亲和力与活性均降低,即不仅使激动药的量
效曲线右移,而且也降低其最大效能。
27.部分激动药:有较强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不强,与激动药并用还可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
28.受体调节:受体虽是遗传获得的固有蛋白,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经常代谢转换处于动态平衡状
态,其数量、亲和力及效应力经常受到各种生理及药理因素的影响。
受体的调节时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其调节方式有脱敏和曾敏两种。
29.受体脱敏:是指在长期使用一种激动药后,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
30.受体增敏:是与受体脱敏相反的一种现象,可因受体激动药水平降低或长期应用拮抗药而造成
药动学
1.被动转运:被动转运是指物质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过程,其特点是不
需要细胞提供能量。
是细胞膜的物质转运作用其中的一种。
包括简单扩散、滤过和易化扩散三种。
2.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如钾离子、钠离子)以细胞膜特异载体蛋白携带下,通过细胞膜本身的某种
耗能过程,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的跨膜转运称为主动转运。
3.吸收: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药物只有经吸收后才能发挥全身
作用。
4.首关效应: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肝脏时,被其中的酶代谢灭活,使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5.分布:药物一旦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内,便可能分布到机体的各个部位和组织。
药物吸收后从血循
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
6.血脑屏障:血-脑、血-脑脊液、脑脊液-脑三种屏障的总称。
7.胎盘屏障:是胎盘绒毛组织与子宫血窦间的屏障。
8.代谢:药物作为一种异物进入体内后,机体要动员各种机制使药物从体内消除,代谢是药物在体内
消除的重要途径。
9.药酶诱导药:药酶活性增强,使其他药物或本身代谢加速的化合物。
10.药酶抑制剂:药酶活性减弱,使其他药物或本身代谢减慢的化合物。
11.排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主要经尿排泄,其次经粪排泄。
挥发性药物主要经肺随呼出气体排泄。
药
物的汗液和乳汁排泄也是药物的排泄途径。
12.半衰期:药物消除半衰期时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
度。
13.清除率:是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有多少
14.毫升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
因为它是体内肝脏、肾脏和其他所有消除器官清除药物的总和,
故实际上是总体清除率,又因为是根据血浆药物浓度计算的,也称血浆清除率。
15.表观分布容积: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
时所需体液容积称表观分布容积。
16.生物利用度: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称生物利用度,
即生物利用度=A/D×100%(A为体内药物总量,D为用药剂量)
17.一级消除动力学: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
18.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血浆药物浓度高,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多,血浆药物浓度
降低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也相应降低。
19.零级消除动力学: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
药物量不变。
因在对半数坐标图上的药物—时曲线的下降部分呈曲线,故称非线性动力学。
20.稳态血药浓度:按照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的药物,其体内药物总量随着不断给药而逐步增多,直至
从体内消除的药物量和进入体内的药物量相对等时,体内药物总量不再增加而达到稳定状态,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称为稳态浓度。
21.一室模型:如果给药后,体内药物瞬时在各部位达到平衡,即血液浓度和全身各组织器官部位浓度
迅即达到平衡,可看成一室模型。
22.二室模型:多数情况下,药物在某些部位的药物浓度可以喝血液中的浓度迅速达到平衡,而在另一
些部位中的转运有一延后的、但彼此近似的速率过程,迅速和血液浓度达到平衡的部位被归并为中央室,随后达到平衡的卑微则归并为周边室,称二室模型。
影响药效的因素
1.药物依赖性指某些麻醉药品或精神药品,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连续使用能产生依赖性。
躯体依
赖性:躯体依赖性也称生理依赖性,过去称成瘾性精神依赖性:精神依赖性也称心理依赖性,曾称习惯性
2.耐受性:机体在连续多次用药后反应性降低。
增加剂量可恢复反应,停药后耐受性可消失,再次连续
用药又可发生。
3.交叉耐受性:对一种药物产生耐受性后,在应用同一类药物(即使是第一次使用)时也会产生耐受性。
4.协同作用:协同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
5.相加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是两药分别作用的代数和,称相加作用。
6.增强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大于两药个别效应的代数和,称增强作用。
7.增敏作用:是指一药可使组织或受体对另一药的敏感性增强,称增敏作用。
8.拮抗作用:合并用药效应减弱,两药合用的效应小于它们分别作用的总和
9.药理性拮抗:当一药物与特异性受体结合,阻止激动剂与其受体结合
10.生理性拮抗:两个激动剂分别作用于生理作用相反的两个特异性受体
11.生化性拮抗:如酶代谢药物
12.化学性拮抗:如络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