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一中上学期入学摸底高一语文考试高一语文试题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学校: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一、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畏葸.sī晌.午xiǎng 讪.讪shàn 牛山濯.濯zhuóB.自诩.xǔ洞穴.xuè蹩.脚biē悻.悻而去xìngC.睥睨..pì nì倔强.jiàng 不更.事gēng 瘦削.不堪xuēD.胡诌.zōu 逡.巡qūn 苍颉.jí喁.喁私语yú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寒喧国粹毛骨耸然瞋目而视B.怂恿孱头负隅顽抗睚眦必报C.戳力迄今藕断丝连残羹冷灸D.磨励幅射以逸待劳呕心沥血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李明海已经是高三学生了,还藕断丝连....地和他两个初中同学在一起吃饭,尽管三个男孩儿都不在同一个班。
B.经理表示,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一定要在去年取得巨大成功的基础上,增加产量,拓宽销售渠道,争取更好业绩。
C.著名摄影师张黎经过多年的准备,终于“自立门户”,被中央电视台委以重任,独立执导了45集的鸿篇巨制....《走向共和》。
D.老实说,大家经过这么多年的艰苦努力,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绩,这的确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首都博物馆新馆中,一件件精美绝伦的展品看得观众眼花缭乱,同时被它们所折射出的北京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艺术魅力深深震撼。
B.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
C.我以为世界之所以还有待于改进者,全因为有这些奴才的缘故造成的。
D.如果一群人都在闯红灯,只有一个公民停步等候绿灯,而这个仅仅尽了义务的人被当成遵守公德的楷模并广为宣传,这就成了一件很滑稽的事情。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哗,哗,哗。
B.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C.我只记得古代有一种刑法,叫“髡”,那办法就是把古圣人所说的“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毁伤。
”的诸种东西之一的头发给去掉。
D.“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二、现代文(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为铜奔马正名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是1969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据云当时被定名为“马踏飞燕”,也有学者引经据典,将其定名为“马超龙雀”。
最后可能因为众说纷坛,无奈之下取名为“铜奔马”。
“铜奔马”一名虽然简明扼要,但有马无燕,未惬人意。
最近有人在《光明日报》上撰文,更考定此物应名“飞廉铜马”。
其根据有二:一是《后汉书·董卓传》中有“飞廉铜马之属”的记载,二是“《三才图会》里的飞廉图,便是一只飞鸟”。
愚意此说更属不妥。
首先,《三才图会》一书乃明朝嘉靖、万历间人所作,且《四库提要》认为其中采摭浩博,然间有冗杂虚构之病。
其次,关于“飞廉”,注家多有出入。
《墨子·耕柱》云:“夏后启使飞廉折金于心川。
”《史记·秦本纪》云:“飞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
”以上两书显然认为飞廉是人。
但是《淮南子·俶真训》高诱注:“飞廉,兽名,长毛有翼。
”《楚辞·离骚》王逸注:“飞廉,风伯也。
”洪兴祖补注:“飞廉,神禽,能致风气。
”可见飞廉到底是人是神,是兽是禽,古人也无定论。
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常有人骑神兽、驾神龙升天的景象,亦有骑马的形象,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
武威铜马是一件写实的作品,马足下的飞鸟亦然,所以很难将其与神话中的飞廉相提并论。
至于《后汉书·董卓传》所说,当是飞廉归飞廉,铜马归铜马,非指一物,故文后有“之属”一词。
然而,武威铜马足下确有一鸟,其象征之意为人所关注。
一提到马,人们很快想到奔腾如飞,而飞燕的速度同样也是无庸置疑的。
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如南朝沈约诗有“紫燕光陆离”句,注:“紫燕,良马也。
”梁朝简文帝诗云:“紫燕跃武,赤兔越空。
”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紫燕亦指良马。
李善注谢灵运诗云:“文帝自代还,有良马九匹,一名飞燕骝。
”在古代,武威铜马足下的飞燕无疑是用来比喻良马之神速,这种造型让人一看便知其意,所以铜马应直截了当取名为“紫燕骝”或“飞燕骝”,此名恰合古意,最为雅致贴切。
6.以下不属于...作者为铜奔马正名的原因的一项是A、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其名称一直众说纷坛。
B.“马踏飞燕”、“马超龙雀”二名跟铜奔马造型相合,但未被采用。
C.“铜奔马”一名中虽然有奔马,但是没有飞燕,不能令人满意。
D.“飞廉铜马”一名,比起“铜奔马”、“马踏飞燕”等更逊一筹。
7.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的一项是A.《三才图会》一书撰作时代太晚,且有冗杂虚构之病。
B.飞廉是人还是神,是兽还是禽,古人的说法并不一致。
C.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就有人骑神兽、神龙的景象。
D.《后汉书·董卓传》“飞廉铜马之属”中,飞廉和铜马应是两物。
8.对原文最后一段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从古到今的诗文中,有许多用燕子比喻良马奔腾如飞的例子。
B.“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的“二句”指“紫燕光陆离”、“紫燕跃武”二句。
C.铜奔马足下有一鸟,文中透露出这种造型的用意表明奔马速度快于飞燕。
D、作者认为,“紫燕骝”、“飞燕骝”的名称符合古人原意,又切合铜奔马的造型。
9.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库提要》虽然比《三才图会》晚出,却是一部权威性的著作。
B、高诱、王逸、洪兴祖三人都是我国古代学问渊博的注释家。
C、在汉代画像石中,凡是有人骑马形象的图案,就不属于神话故事。
D.在体会古人创意这一点上,“飞廉铜马”和“紫燕骝”两个命名是相似的。
三、文言文阅读(21分,第10~12小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
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
当初夏、中秋之日,早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竿丝,持篮而往。
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钩而下之。
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
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
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
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无有。
余曰:“是小鱼之窃食也,鱼将至矣。
”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许。
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
”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
日方午,腹肌,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是村人之田者皆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以归。
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及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
逮暮而归,其得鱼与午前比。
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
余疑钓之不善,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蚤.食后,出门而望蚤:通“早”B.间.乃一得间:中间C.更诣.别塘求钓处诣:到D.问之常钓家,率.如是率:大都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余疑钓之.不善B.倚竿于.岸动而掣之.则无有樊哙覆其盾于.地C.起立而.伺之D.亦知其趣焉.今人有功而.击之且焉.置土石12.与“问之常钓家”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句是A.亚父者,范增也 B.吾属今为之虏也C.欲呼张良与俱去 D.大王来何操第Ⅱ卷(共114分)13.文中画线句表现了钓者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3分)1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1)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
译文:(2)饵钩而下之。
译文:(3) 逮暮而归,其得鱼与午前比。
译文:四、古代诗歌赏析和名篇名句默写 (11分)15.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5分)宋代民歌观祈雨(施耐庵《水浒传》) (唐)李约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1)两首诗的前两句,都写大旱。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则主要采用侧面描写的写法,先写“桑条无叶”、“土生烟”,从农事的侧面写春旱的深重;后写“箫管迎龙”,则从农夫的侧面表现了人们祈雨的急切。
(2)两首诗都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诗歌主题。
第一首第三句写“农夫”的焦急愁苦,第四句写“公子王孙”的闲适逍遥,二者构成鲜明对比,表现了对剥削阶级的厌憎;第二首1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每小题1分)①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贾谊《过秦论》)②仰观宇宙之大,,,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③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④实迷途其未远,。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⑤,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⑥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杜牧《阿房宫赋》)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17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
郑樵的夹漈(jì)山黄文山几年不见,再见涵江,亲切中夹杂着几分疏陌。
这座有着浓郁水乡风味的千年古镇,变繁华了,城区扩大了许多,现代化的建筑触目可见。
在一帘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我们来到宫河口。
当年繁闹的江南水街景象已全然不见,河口旁仅存的一列欧式红砖拱形骑楼,正寂寞而无奈地凝望着身下淤塞的河道。
河边的大树,垂拂下枝条轻轻地拨弄着水面,似乎想捡拾一些往昔的回忆。
社会的进程就是这样,我们正在得到些什么,同时也在丢弃些什么。
这种感觉不断困扰着我,直到我们走进一座山的怀抱,走进一个人的世界。
这座山叫夹漈山。
普通地图册上没有它的标识,因为它太小了,如果把戴云山的群峰比做连绵起伏的海浪,夹漈山也许只是其中最不起眼的一簇浪花。
这个人叫郑樵,是生活在九百年前的一位民间史学家。
他编撰的《通志》是继西汉司马迁之后的又一部纪传体史学巨著,与唐杜佑的《通典》、元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并称为“三通”。
自来有“士不读三通,是为不通”的说法,可知郑樵在中国古代史学界的地位和影响。
因了郑樵,这座在地图上看不到名字的小山被载入中国文化史册,而郑樵也因了这座小山而被世人称为“夹漈先生”。
喧闹的城市在我们眼里渐渐远去,清明的山色,正沿着盘旋的道路尽情铺展。
这里已是戴云山脉的东段,处处林幽涧深,闲云悠游,野径明灭。
忽然感到生活的节奏放慢了许多,心也变得宁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