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章节题库(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关注的新问题)【圣才出品】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章节题库(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关注的新问题)【圣才出品】

第十九章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关注的新问题
一、名词解释
1.网络分析
答:社会网络分析是新兴起的一套分析社会结构的理论和方法,其基本观点是将个人或组织之间的社会联系所构成的系统视为一个“网络”,并认为整个社会就是由这些网络所构成的大系统。

社会网络分析包括两个层面:①它是一种理论,是从社会网络关系或人际关系的网络结构出发来解释社会现象;②它也指一套分析方法和技术,主要包括网络分析的指标和测量方法。

2.社会网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研;东北财经大学2014年研;南开大学2005年研)
答:社会网络是指社会个体成员之间因为互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体系,社会网络关注的是人们之间的互动和联系,社会互动会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

社会网络的三个层次分别是:社会单元(可以是人、群体或者位置)、社会单元之间的互动、社会单元互动形成的模式。

二、简答题
1.简述女性主义社会学理论的观点。

答:(1)传统社会学对女性的研究的忽视,主要表现在:
①社会学家的传统研究课题忽视了对妇女经验的研究;
②社会学倾向于把社会作为一个单一性别(男性)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学家很少把社会性别作为重要的因素加以研究;
④社会学家解释权力与地位现象倾向于维护现状;
⑤某些方法论和研究情景会系统地阻碍某些信息的获取,而这些信息对于解释现象是不可或缺的。

(2)女性主义理论与社会学结合的优势:
①社会学为研究社会中的妇女以及妇女角色和地位的变化提供了极有用的理论和方法;
②由于把性别主义纳入社会等级化的理论以及认识到性别是不平等的根源之一,社会学也得到了丰富;
a.性别跟阶级一样,是一种主要的分层系统;任何社会中的这种分层都来自于社会生产组织或制度。

b.社会生产可广义地看做是一种多方面的、等级性的组织过程,这一过程再生产和维持着社会生活。

c.对这一过程的有效分析应改变传统的研究思维。

d.意识形态掩盖着社会生产的真实性,同时又在个人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造成了分层结构。

(3)女性主义社会学侧重研究的问题是性别关系中的不平等或差异性,故被称为性别社会学或“女性社会学”。

女性主义社会学理论是一种与后现代主义思潮密切相关的新理论,它在许多方面对传统的理论思维提出了挑战。

这一理论广泛涉及了两性关系、妇女地位与发展、性别不平等与社会分层等诸多问题。

因此与之相关的研究也是多学科或多视角的,影响女性主义理论与一般社会学理论结合的因素:
①作为职业的社会学组织;
②女性主义社会学理论与女性主义的关系;
③社会学与女性主义所用词语和格调的不同。

2.怎样理解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是一种历史社会学或知识社会学视野?
答: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是一种历史社会学或知识社会学视野:
(1)概念
知识考古学是用以探讨知识何以可能的主体和客体条件以及“真理体制”得以建立的实践过程的方法。

福柯对历史的考古是在对古人知识的追忆中揭示现实世界存在、异变和扭曲的根源。

如是观之,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是一种追根溯源地研究现实生活的新社会学,亦可称为在时间过程中理解现实的“历史社会学”。

(2)福柯把现实放到历史过程中考查,这与他对现实的历史本质的理解是一致的。

福柯像狄尔泰和伽达默尔等解释学家一样,认为现实不过是历史的延续,现实中存在和变化着的事物在历史中能捕捉到它嬗变的踪影。

(3)与解释学强调现实同历史不可分的一般论述不同,福柯认为无论现实还是历史,都是以扭曲的异化形式存在着和联系着。

因此,对现实和历史都不能不加怀疑地理解和解释,而要在种种矛盾关系中开展批判性地阐释。

福柯像马克思和法兰克福学派那样,在否定现实的前提下揭开遮盖于其上的种种假象,找出被人们忽视的真实规定性和网络联系。

并且,个性、自由、解放等价值理想从未被隐没,对现实的激烈抨击都是以这些理想原则为根据而提出的。

(4)福柯不仅要求现实按照理想原则发生变革,而且认为现实在历史中也是通过种种断裂性变化而展开的,福柯力图通过“停在表面”的方法去把握那些流变的、断层的、随机的具体现实。

因此,福柯反对历史仅仅是量变的进化过程的观点,而是在量变中看到了质变,
在演进中看到了飞跃。

福柯在肯定变革的激烈言辞中追求多样异质性,而不是普遍规律性。

3.通过考察话语方式研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方法论意义如何?
答:(1)福柯建立了丰富的语言学理论,但不是一般的语言学理论,而是以语言为对象展开的社会学理论。

通过对语言的研究,揭示语言所指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是怎样被语言建构起来的,又是怎样在语言的控制下存在、断裂和异变的,福柯称之为“话语实践”。

福柯指出话语研究揭示了另外一项任务,就是把话语作为系统地形成这些话语所言及的对象的实践来研究。

(2)福柯的语言学研究是由语言触及人的社会行动或社会实践的社会学研究,是在社会学视野里展开的语言学研究。

(3)福柯通过考察话语方式研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人们面向实际的经验过程,虽然话语实践没有形成科学知识,但是这种处于实证性或经验性层面上的陈述,却是科学知识或思想体系得以建立的前提和基础。

(4)给人们新的启示,让人们更加关注面向实际经验过程的话语实践。

三、论述题
1.如何理解由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变迁?请举例说明。

答:(1)消费社会的产生
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西方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从过去的生产社会转向以符号为中介的消费社会。

在《物体系》中,布希亚分析了“物”在当代日常生活中的组织结构与功能变迁。

他指出,所有社会成员都是通过物的生产、安排、使用和消费活动来组织其日常生活的。

(2)消费社会中物的存在方式的变化
①物体系的功能变迁
物体系的功能变迁,是指对物体系的客观性描述。

布希亚从家具摆设入手分析物体系功能的变迁。

他认为家具摆设不是简单的几件物品的集中,而是一个时代家庭和社会结构的反映与折射:
古典时期的布尔乔亚家具摆设建立在传统及权威的父权制关系基础上,其核心是联系家庭成员间的复杂情感关系。

在家具摆设中,物和家具的功能不在于其客观的功用,而在于其象征意义。

人与物的关系紧密相连,家具摆设的紧密性与封闭性,与家庭生活的内在性和以父权为中心的情感性相对应,使房子与家具具有深度感,这就使家具本身具有象征作用,在空间中体现了家庭中的情感关系。

家具的这种摆置方式,体现了古典时期的意识形态与文化观念,这个时期的物也具有相应的风格与象征意义。

随着个人与社会及家庭关系的转变,家具的风格与结构都发生了变化。

家具的庄严宏伟感消失了,占据着大量空间的宏伟家具让位于房间角落的小型家具,家具本身不再总占据着空间,而是变得可以消隐、伸缩,更具有可变换性。

风格与结构的变化,使家具的意指功能发生了变化。

当物具有象征意义时,物即使是在功能不调的情况下,也能体现家庭情感;而当物以功能凸显时,功能不调的物也就不必要留于家中。

在这种情况下,对物也不能投注过分的家庭感情和个人感情,家具不再作为道德感的载体而存在,而是突现了自身的功能,这就使物的功能从过去的道德束缚中解放出来。

②对物体系功能结构相对应的主观维度的描述
对物体系功能结构相对应的主观维度的描述,即对物体系时代动机的分析。

布希亚认为我们进入一个功能化的世界,即传统拟人化世界的终结和物的世界的到来。

物的功能化构成了一个物体关系世界,这个世界不再以拟人性的道德来规定自己的本质,而
是构成一个功能化的场域,这个场域构成了个人实现自己的舞台。

虽然表面上看来人在舞台上演出,而实际上人只是按照物体系的要求实现这功能化的出场。

与物的功能世界相对应的层面,就是人的功能化以及在这个功能化中产生的人的主体性幻觉,这是人融入物的世界的心理基础。

③对物体系的实践意识形态的批判
对物体系的实践意识形态的批判,即揭示物在消费社会中如何叙述自己并实现消费社会意识形态的企图。

“物”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但“物”本身只是一个被动的、无意义的存在,它必须同其他东西联系在一起才有意义。

布希亚对物的谈论,实际是在谈论人和人的行为关系。

如此一来,“物”就成为一种“符号系统”,那么对“物”的消费便可能成为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及其内在区分的主要基础。

布希亚从消费的“意义”层面上对作为“符号”的物品进行考察。

有关“物体系”的话语必须同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相关联才能更好地得以体现。

在物质性功能之外,被消费的物品往往构成了一种认同体系,但它连接或附属于一些其他的体系,诸如手势、仪式、语言、道德价值筹码等。

所以消费的对象不仅是劳动产品,而且可以是一切东西。

在消费社会中商品已经不再是社会劳动的结晶,而是作为符号存在着。

对于这种符号的消费,消费者已不再是消费的主体,他们在符号的组合和计算中被取代,他们所剩的只是吸收符号和被符号秩序吸收的过程。

符号秩序是大型技术统治集团和大众传播媒介合谋的结果。

按照一种社会逻辑或欲望逻辑,大型技术统治集团以一种生产和消费的颠倒形式深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进入了伦理和日常意识形态中。

实际上,消费者已经沦丧,只剩下空洞的消费欲望。

大众传媒宣传的图片、新闻和信息使人们“在空洞的大量地了解符号的基础上否定真相。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