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
1.理想类型
2.模式变量(帕森斯)
3.生活世界(舒茨)
4.常人方法学
5.社会资本(科尔曼)
6.社会网络
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5小题共60分)
1.简述涂尔干关于“社会分工”的思想。
2.简述《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的主要观点。
3.试述帕森斯的模式变项,他使用模式变项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分析?
4.如何理解哈贝马斯关于“生活世界殖民化”的观点。
5.简述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两小题共60分)
1.如何理解社会互动形式与社会互动矛盾、社会互动规模的关系?
2.叙述社会冲突理论的发展,并运用该理论的某一观点或某位学者的观点对当今中国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
1.理想类型
答:理想类型是指一套精确而严谨的概念体系,它只是为了理解和说明世界而建构起来的一个精确而有效的概念体系,理想类型是韦伯提出来的。
理想类型使社会科学像自然科学那样建构一套精确而严谨的概念体系来增强客观性,减少主观随意性。
这一概念体系作为衡量现实的标准,审视现实与概念之间的差距,并对这种差距作出因果解释。
其特点是:①理想类型是一个主观思维构建,它不是基于对所有事实进行经验上的概括,也不是作为社会的理想提出来的;②理想类型虽是一种主观思维的构建,是社会学中理论构建的一种方法,但它的建立有逻辑上的一致性,不违反经验的因果关系;③对某一社会现象的解释,理想类型也许不止一个,但解释的标准只有一个,即对具体社会现象的成功理解和准确归因。
2.模式变量(帕森斯)
答:模式变量是帕森斯学派对社会系统进行分析的重要概念,是指行动者在确立情境意义之前,和在他能够根据情境采取行动之前所作的选择,是一定情境下人们的角色选择的类型。
这些类型包括五对:①情感中立性—情感性;②自我取向—集体取向;③普遍主义—特殊主义;④成就性—先赋性;⑤专一性—分散性。
3.生活世界(舒茨)
答:生活世界是指人们在其中生存并进行各种日常活动的具体社会环境。
它在我们出生
以前就存在着,具有自己的历史,而且是以一种有组织的方式呈现给我们的。
舒茨试图运用社会学方法来分析生活世界的结构,以揭示超验性本身的生活世界的基础。
舒茨认为,生活世界是一个文化世界,但它不同于日常现实,可以被认为是人们全部活动的总和。
舒茨进一步强调生活世界“社会实在”的本质。
即对于生活世界中的行动者来说,生活世界是他们的行动得以立足的社会现实基础;而对于研究行动者社会行为的社会学家来说,生活世界是他们分析社会行为所必须重视的首要的社会事实。
舒茨认为,“生活世界”是以解释和说明人类行动和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科学所开始的地方,同时也是现象学社会学研究的起点。
4.常人方法学
答:常人方法学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论,因为它不像其他理论那样从一种预先假设出发。
常人方法学者认为,现实社会中的普通人(包括社会学家)总是想当然地以为社会行动是在具有一定社会秩序的现实中进行的,他们对这种现实从不怀疑。
但实际上,这种现实是由人们的意识主观构造的,人们之间有秩序地互动,符号系统的继续依赖于行动者的构造活动以及他们认为其他人也进行着同样的构造。
常人方法学者正是要研究人们的意识构造活动这一现实时所使用的方法和技巧,从而为社会学开创一个新的世界。
其代表人物是加芬克尔,常人方法学从彻底的经验一元论出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关于社会的全新图像,使社会学从神化走向人化。
5.社会资本(科尔曼)
答:社会资本是指个人所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它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所组成,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和结构之中,并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
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义务与期望;②信息网络;③社会规范;④权威关系;⑤
社会组织。
6.社会网络
答:社会网络是指社会个体成员之间因为互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体系,社会网络关注的是人们之间的互动和联系,社会互动会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
社会网络的三个层次分别是:社会单元(可以是人、群体或者位置)、社会单元之间的互动、社会单元互动形成的模式。
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5小题共60分)
1.简述涂尔干关于“社会分工”的思想。
答:涂尔干关于“社会分工”的思想主要包括:
(1)社会分工的功能
涂尔干在对社会分工进行功能分析时,区分了常态分工和变态分工,分别考察了前者对社会团结的正面功能和后者对社会整合的负面影响。
①涂尔干认为劳动分工的最大作用,并不在于这种功能分工方式提高了生产率,而在于这些功能彼此紧密的结合。
分工的作用不仅局限于改变和完善现有的社会,而是使社会成为可能。
涂尔干认为现代社会秩序建立的原因是常态的社会分工。
随着分工的发展,职业活动变得更加专门化,社会的异质性日益增长,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增强了,这种分工发展及其产生的相互依赖性代替了集体意识而成为有机团结的基础、社会整合的根源。
②涂尔干具体分析了三种反常(变态)分工:失范的分工、强制的分工和不协调的分工。
a.失范的分工
失范的分工往往会导致社会对个人的行为缺乏法律道德的约束,对分工产生的新角色的
规范模糊而不详尽,结果是社会成员丧失了指导他们行动的共同信仰和价值观,从而导致社会失范和有机团结的发展。
b.强制性分工
当社会规定不再与事物的真实状态相呼应,不再具有自身的道德基础时,它就会表现为外部的强制,由此产生的分工是一种病态的强制分工。
强制性分工是一种不平等的分工,它往往会造成偏离有机团结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加剧社会冲突,从而威胁社会秩序。
c.不协调分工
不协调分工是由不适当的分工组织的出现导致社会成员行动不和谐、劳动积极性缺乏所产生的。
(2)社会分工的原因
涂尔干在确定现代社会中分工发展的原因时将社会分工视为一种社会事实。
他认为分工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人口的增加。
人口增加导致社会密度和社会容量的扩大,提高了社会生活的集约化程度。
社会密度扩大表现为社会物质密度和道德密度的增长。
社会容量、物质密度和道德密度的加强,导致个人之间的社会互动比率的提高。
人口增加、互动增多又产生了以下两种后果:
①生存竞争的加剧促使他们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和工作效率,在这种条件下,劳动分工是推动社会进步、建立新型社会团结的最佳手段;
②分工的发展和互动的增加使人们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依赖得以加强,这是有机团结的基础。
2.简述《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的主要观点。
答:《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韦伯的代表作,这本书可以说是对现代理性资本主
义精神进行详细分析的伟大著述。
这本书就是通过自由劳动之理性组织、法律、行政机构、理性主义等中介变量,层层分析,阐述宗教伦理这种神秘的力量如何产生了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社会精神气质(ethos),论证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亲和性(affinity)。
(1)韦伯自己是在论述资本主义和前资本主义的区别中来把握资本主义精神的。
这种区别首先表现在劳动者身上。
资本主义和前资本主义两种条件下的劳动者在赚钱的欲望上并无不同,所不同的是前资本主义的劳动者缺乏劳动的自觉性,这一点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2)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者有着高度的自觉性和责任性。
他们把劳动当作一种绝对的自身目的,当作一项天职来从事。
这种天职观正是“资产阶级文化的社会伦理中最具代表性的东西,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资产阶级文化的根本基础”。
(3)前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还表现在企业家身上。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企业家具有确定不移且高度发展的伦理品质,以及洞若观火的远见和卓越的行动能力,在顾客和工人中赢得了不可缺少的信任。
他们是为了事业才生存,而不是为了生存才经营事业。
(4)在该书中,韦伯试图解释“为什么近代形态的资本主义仅仅出现在西方,而没有在其他文明中出现?”在韦伯看来,科学、艺术、史学、建筑、法律、政治组织等方面在西方得到合乎理性的发展决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物质支撑和精神动力的。
(5)韦伯特别强调了理性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因素。
①企业和家庭、公有财产和私有财产在法律上的分离;
②合乎理性的簿记方式。
这两个因素又与资本主义劳动组织方式密切相关,于是韦伯进一步把问题具体化,集中力量探讨以自由劳动组织为特征的理性资本主义的起源。
认为新教伦理之所以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后动力,在于新教制度和资本主义都追求一种合理的、系统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