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试论 20 世纪初以前中国移民及其后代与泰国社会的自然融合
1.中国人移民泰国简况
中泰两国人民的交往源远流长。

据中国史料记载, 早在西汉,中国的航船就到过现今泰国的地域,但中国人最早到泰国定居是何时无法确定, 据中国史籍的记载推测,
宋代以前已有中国商人从事着中泰之间的贸易, 大约15世纪开始,中国人因经商和其
他原因在泰国定居下来的人数日益增多。

19世纪中后期,中国人到泰国的人数空前增加。

1950 年时在泰国的中国移民人数达到高潮。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逐渐严格出国审批制度和限制出国人数。

泰国政府不承认新中国, 为限制中国移民也
于 1950 年制定出新移民条例, 规定每年每国的移民额也不超过200名, 无国籍者也
不超过200名。

从此中国人移居泰国的人数锐减。

1979 年泰国的移民法又作了更改, 规定每年每国的移民额不超过 100名,无国籍者不超过50名。

中国人移居泰国的历史
至此基本结束。

2.中国人移民泰国的主要原因,从中国方面看:
第一、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航海史的国家。

中国有记载的航海史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明清时中国船只航行的范围几乎包括整个中国海和印度洋。

同时,中国也曾是一个海外贸易发达的国家。

唐中叶后东南海外贸易逐渐取代了西北陆路贸易。

唐、宋两代一直
在广州设市舶使或市舶司。

元朝更加注重海外贸易,进行朝贡贸还举行“往来互市,各从所欲”。

在16 世纪以前, 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北非等地都留下了中国
商人的足迹。

明清后中国的海外贸易进一步发展, 虽政府时有海禁, 民间的海外贸易
却禁而不绝。

第二、中国虽地大物博, 可人口众多。

东南沿海地窄人众的矛盾特别突出。

东南
沿海的灾害也十分频繁。

迫于生计, 东南沿海人民不得不闯南洋寻生路。

第三、中国国内的朝代更替、政治变动和战争也对中国海外移民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13 世纪忽必烈率蒙古大军横扫中国, 南宋政权崩溃, 不少朝廷官员出走海外。

17 世纪中叶, 满族入关南下。

19 世纪末戊戌变法失败后, 无论是主张改革的改良派, 还是反清的革命派都被迫流亡海外。

20 世纪 20 年代大革命失败, 东南沿海工农革命运动的骨干和成员不堪国民党蒋介石的屠杀迫害, 大批流转海外。

抗日战争时期, 在
日本侵略者铁蹄下难以生存的中国人又不得不避难于异国他乡。

抗战后的内战又促使一部分人出走海外。

从泰国方面看:
第一、泰国位于中南半岛中南部, 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气候温暖湿润, 物产丰富, 地广人稀, 且是中国的近邻, 处于中国商船近海航行的航道上。

“暹罗在红头船贸易的 `西洋' 航线上处于中心位置, 也是本地区与西方贸易的交汇地。

”这些条件无疑
是中泰贸易往来的有利因素。

第二、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促使泰国接受中国移民的最主要的因素。

首先, 泰国是一个濒海国家, 海外交通和海外贸易对其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1821 年前后, 在泰国华人制造的 130 只帆船中,通过频繁的海外贸易, 泰国成为了东西方海上交通的交汇口
和集散地;除获得中国的丝绸、陶瓷, 西方的武器弹药等物资外, 还收入了可观的利润。

其次, 素可泰时期、阿瑜陀耶时期中国商人到泰国经商不仅沟通了中泰两国商品交换的渠道, 而且把中国先进的农业、手工艺技术以及中国文化传播到了泰国。

第三, 近代以来, 泰国政治环境较为安定, 当英法分别把缅甸、印度支那占为
殖民地, 并与泰国签定了不平等条约后, 持续数世纪的泰缅战争及泰越、泰柬争执暂告结束, 泰国成为躲避战乱的中国人得以栖身的地方。

从中泰关系看:
中泰之间的官方政治外交关系可追溯至素可泰王朝时期, 其形式是朝贡。

“朝贡”原是中国古代诸侯朝见“天子”, 贡献方物, 表示诚敬的制度, 后来发展为中国与外国进行交往的方式。

在朝贡关系中, 一方面中国以东方大国自居, 视周边邻国和外国为“藩属”, 接受其朝贡, 把封建等级制度延伸到对外关系方面;另一方面, 中国封
建王朝往往按“薄来厚往”的原则, 在回赠贡品时多有赏赐, 以示大国的风度和对
邻国外国的友好, 以期达到“怀柔致远”的外交目的。

自素可泰王朝建立以来, 中
泰两国就建立起了这样的官方关系。

使节的频繁来往体现了中泰两国政治上的友好关系。

作为两国政治外交手段的“朝贡贸易”也沟通了双方的经济。

中国王朝从泰国的“贡品”中获得象牙、香料等消费品。

泰国宫廷则从中国的回赠中得到丝绸、瓷器等物品。

中国政府还允许泰国朝贡使团人员携带物品到中国出售和购买中国货物带回
国贩卖。

朝贡贸易的兴盛带动了民间贸易的发展, 两国人员往来增多, 从而刺激了中
国人移民泰国。

中国人移民泰国的特点:
(1)中国人移民泰国的时间长, 从古到今, 历史悠久。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移
民人数上百万。

范围广, 来自中国广东、福建、海南、广西、云南、台湾、
江苏、浙江等省的移民分布于泰国的各府县。

(2)中国人移民海外不是中国政治扩张、经济殖民的产物。

经济上, 直至 19
世纪中后期中国社会经济还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虽有商品经济的萌
芽, 但生产力水平依然低下, 远未达到要将外国辟为自己的商品市场和原
料产地的程度。

一句话, 中国没有向外经济殖民的内驱力。

政治上, 历朝
历代中国政府都把臣民作为自己的统治基础, 不但不支持鼓励向海外移民,
反而采取种种措施, 力图阻止国民的流失。

因此, 中国人向海外移民从没
有中国政府作其强大后盾。

中国政府 1860 年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
应允华民可自由出国, 大量中国人涌向海外, 这表明中国已经十分贫弱,
依靠移民扩张根本无从谈起。

这一点十分重要。

它不仅仅表明中国移民
与西方殖民的本质区别, 而且决定了中国移民到海外的目的、在海外的
处境及其谋生的方式。

结论
纵观中国移民及其后代融合于泰国社会的数百年历程, 在 20 世纪初以前泰国政府既没有采取种族歧视、种族隔离的政策, 也没有实施强制同化的措施。

泰国整个社会为中国移民及其后代留下了生存的空间, 创造了发展和融合的条件。

中国移民及其后代亦尊重当地的民情风俗、遵纪守法、主动融合。

中国移民与泰国人民和睦相处, 只有相互间的融合, 而无相互间的敌对与冲突。

这完完全全是一个自然融合的过程。

中国移民及其后代自然融合于泰国社会的时间长、程度高。

自素可泰王朝始, 经阿瑜陀耶王朝、吞武里王朝, 至曼谷王朝, 历数百年, 特别是近代泰国保持了政治上的独立, 未沦为殖民地,使自然融合的过程未受西方干扰, 一直延续到20 世纪初。

自然融合程度之高则突出地表现为中泰民族间的交融,上至王族,下至百姓的通婚现象极为普遍。

国王拉玛七世的圣谕即是明证。

佛历2470 年 (1927 年)3月他在视察华人学校时称:“实际上, 泰人和华人可谓真正的兄弟民族。

此外, 泰人血统与华人血统也已合而为一, 密不可分。

过去和现在正在任职的华裔血统高级官员为数众多, 在泰国安家落户以致变成泰人的华裔也为数众多, 就连朕本人也搀有华人血统。

因此,泰人和华人相互交融、亲密相处已有悠久的历史。

”此外,中国移民及其后代在泰国的经济活动既无掠夺又无殖民性质, 从一开始就成了泰国经济的组成部分。

他们干泰国贵族不屑于干, 不准农奴干, 而社会经济又需要的工作和行业, 填补了泰国经济的一些空白。

尤其在近代泰国社会经济转型期间,中国移民及其后代以劳动力、智慧、技术和资本参与了泰国的近代化进程。

可以这样说, 没有泰国社会提供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就没有中国移民及其后代各方面的发展;没有中国移民及其后代的贡献, 泰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总之, 可以说自然融合是 20 世纪初以前中国移民及其后代融合于泰国社会的主要方式, 它不仅奠定了中国移民及其后代融合于泰国社会的基础, 而且制约着此后泰政府的华侨、华人政策和法令法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