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虚邪瘀说的治痹名家娄多峰娄高峰娄玉钤整理编者按:娄多峰,现年65岁,河南人,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待遇,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被载入《世界名人词典》。
娄氏致力痹病研究已40多年。
他躬身实践、博学深思、争时立新的严谨治学态度,对痹病的病因、病理、辨证、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均获得提高和创新。
首先将痹病病因概括为正虚、邪侵、瘀血(痰浊)三个方面,并指出“正虚”是致病内因,“邪侵”是致病条件,“不通”是病理关键,虚邪瘀(痰)相互搏结、不通不荣并见是痹病发展、变化的内涵,从而建立虚邪瘀病因病理学说。
接着提出痹病辨证当紧绕体表上下、脏腑组织、经络循行等部位;辨证当把握证候特征、新病久病、轻重缓急、患者体质;施治当突出扶正祛邪、宣通运用、依部用药、守方变方、杂合以治。
这样便形成独特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特色。
在上述思想和特色总结中,造就娄多峰的丰硕成果:数十年来,他接诊痹病患者逾5万例,使众多濒于畸残的顽痹病人得以康复,其医疗事迹声振国内外;1982年写出我国首部痹病学专著《痹证治验》,1988年主编《高等中医药院校骨伤科系列教材》,1992年又主审痹病学工具书《中国痹病大全》;同时积极开发研制出痹苦乃停片、痹隆清安片等多种有效中成药,其中有的已获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奖,有的被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课题。
人之为学也,专则精。
———杨山《伤寒温瘟条辨·序》博学、深思、争时、立新。
———娄多峰《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自序》娄多峰,男,1929年3月10日生,汉族,河南省原阳县祝楼村人。
出身中医世家,祖父娄宗海,清末民初名医,擅治内科、温热杂证,名噪豫北数县。
娄多峰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岐黄之术,矢志习医。
少年诵读医经诸典,16岁代祖父出诊,18岁独立悬壶,治内科、温热杂证也渐有名气。
1950年任原阳县七区区联会主席。
随人民对疾病防治水平的提高,温热等传染病得第二卷370以控制,以肢体疼痛为主的痹病成为临床常见病种,尤其顽痹(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顽固难愈,甚则造成骨节畸残,严重危害劳动人民的健康。
娄多峰则留心治痹,为拓宽视野,1958年考入洛阳平乐正骨学院,深得平乐郭氏正骨五代传人高云峰院长钟爱,口传手教,授以郭氏正骨秘诀,历经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分配至河南中医学院,从事骨伤科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
娄多峰致力痹病临床治疗研究40余载,在学术上,藉祖传治疗内科、温热杂证之经验,取郭氏正骨之精华,经长期探索、总结,对痹病的病因病理、辨证治疗诸方面的认识有创新提高,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特色。
其提出:虚邪瘀病因、病理说,从发病学角度首先将痹病病因概括为正虚、邪侵、瘀血(痰浊)三个方面;指出“正虚”是致病的内在因素,“邪侵”是致病的外在条件,“不通”是发病的病理关键;随着痹病病情的发展、变化,则虚邪瘀(痰)相互搏结,不通、不荣并见等。
提出痹病辨病当紧绕体表上下部位、脏腑组织部位、经络循行部位;辨证当把握证候特征、联系新病久病、结合轻重缓急、考虑患者体质;施治当突出扶正祛邪、宣通运用、依部用药、守方变方、杂合以治。
在其学术思想指导下,娄多峰尤其注重对顽痹的辨证施治及系列中成药的开发研究。
将顽痹分为邪实(风胜、寒胜、湿胜、热胜),正虚(气血亏虚、阳虚、虚热),瘀血(痰浊)三候八证。
针对不同证候,将自己长期形成的有效方药进行反复筛选、剂型改革,逐步研制成痹苦乃停片、痹隆清安片、着痹畅片、热痹清片、骨痹舒片、痛痹泰片、寒痹康片、瘀痹平片等八种糖衣片剂,分别治疗不同证型的顽痹,经近万例临床观察,疗效可靠。
其中痹苦乃停片和痹隆清安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寒型、热型,有效率分别为94 4%和95 4%,获1986年度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乙级奖,已被批准生产和载入药典。
舒智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1991年中标,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攻关课题,现进入临床总结,发现其可使破坏的骨质得以修复;热痹清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虚热型研究也被列入省级课题,显示了良好的开发前景。
娄多峰并积极开展对痹病的基础理论研究,积极总结经验,著书立说。
在全国最先创办类风湿性关节炎专门研究机构———河南中医学院类风湿病研究所,集科研、临床、教学为一体,展开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层次的深入研究,并取得可喜成果,部分项目在全国处领先水平。
依据中医特色,结合现代研究手段,进行了大面积的“河南省痹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在痹病病因、病理、发病、防治等方面取得了大量数据,填补了国内空白,所得数据和结论被国内外专家多次引用,已获1992年度河南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
其1982年著国内首部痹病学专著《痹证治验》,1988年主编国内首套《高等中医药院校骨伤科系列教材》(8种),1989年参编《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类疾病》,1992年主审国内痹病学工具书《中国痹病大全》,任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骨伤科统一教材《骨病学》副主编。
共发表有价值的专业学术论文20余篇,学术经验分别被《中国名医名方》、《当代名医证治汇粹》多部著作收载。
躬身实践,深入临床,博学深思,争时立新,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是娄多峰事业有成的关键。
数十年来,其接诊痹病患者逾5万例,积累治疗顽痹效案2万余例,使诸多濒于畸残的顽痹患者得以康复;尤其近十年,全国以及世界各地的来诊者、来访者应接不暇。
其医疗经验和事迹多次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新闻机构报导,并被收入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编写的《世界名人词典》。
娄氏现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中国中医药学会痹病专业委员会顾问、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防治风湿类疾病协作组领导成员、河南省痹病专业委第二卷371员会主任委员、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河南中医学院类风湿病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学术精华一、虚邪瘀病因说研究痹病的病因,对痹病的预防和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自《内经》以来,诸家对痹病病因的探讨颇为深刻,涉及范围也广,但认识不尽统一,各有所偏。
娄氏在总结前人认识的基础上,经过近50年的大量临床总结,从发病学角度首先将痹病病因概括为正虚、邪侵、瘀血(痰浊)三个方面,简称“虚邪瘀病因说”。
他认为:1 正虚:即正气亏虚。
“正气”是指人体的抗病、防御、调节、康复能力。
这些能力,又是以人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及脏腑经络之功能为基础的。
因此正气亏虚,就是人体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不足,及脏腑组织等功能低下、失调的概括。
由于正气亏虚是痹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所以又说“内因正虚”。
临床上引起正气亏虚的具体原因很多。
(1)禀赋不足:禀赋不足,一般指人体先天某种物质不足或功能低下。
这是发生痹病不可忽视的因素。
《灵枢·五变》早已指出:“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也说:“足阳明之下,血气盛则下毛美长至胸……血气皆少则无毛……善痿厥足痹……。
足少阳之上,血气皆少则无须,盛于寒湿则善痹,骨痛爪枯也。
”清喻昌《医门法律·中风门·风门杂法》更说:“古方治小儿鹤膝风,用六味地黄丸加鹿茸、牛膝共八味,不治风,其意最善。
盖小儿非必为风寒湿所痹,多因先天所禀赋,肾气衰薄,随寒凝聚于腰膝而不解……”。
临床观察,属于顽痹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遗传倾向分别占患者的10%、30%,说明禀赋不足是痹病发生的原因之一。
禀赋不足,表现相当广泛,可为营卫、气血不足、脏腑经络组织功能低下等。
其中就脏腑而言,以肾虚较为突出,符合“肾为先天之本”之说。
(2)劳逸过度:劳逸的含义较广,一般指劳动和休息、睡眠而言。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生命活动的维持既要靠劳动、运动来促进,又要赖休息、睡眠来调节,二者缺一不可。
适度的劳动、运动能促进气血流通,增强生命活力。
适度的休息、睡眠,又可以保养精、气、神,恢复体力和脑力。
二者配合,则生命活动有张有弛,生生不息。
过度劳累或安逸则损伤正气,为痹病发病因素之一。
过度劳累也称“劳伤”,包括劳力、劳神、房劳三者。
劳力过度:指劳动用力过度。
《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素问·举痛论》曰:“劳则气耗……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
”在谈及与痹病的发病关系时,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曰:“夫劳倦之人,表里多虚,气血衰弱,腠理疏泄,风邪易侵……随其所感,而众痹生焉。
”汉张机《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重因疲劳汗出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
”劳力过度,主要伤及营卫气血,就腑脏而论,以脾、肺、肝为主。
临床上,痹病常有劳力过度或慢性损伤第二卷372史;农村劳力之人,农忙过后其患病率高。
因此,劳累过度是痹病的重要病因之一。
劳神过度:指思考过度,劳伤心脾而言,实际属“七情”可致痹病的一个方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脾在志为思”、“心主血藏神。
”思虑过度则耗伤心血,损及脾气,使人正气虚弱。
《素问·五脏生成篇》曰:“心痹,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
”东汉华佗《中藏经·五痹》曰:“气痹者,愁忧思喜怒过多……久而不消则伤肺,肺伤则生气渐衰,则邪气愈脏……注于下,则腰脚重而不能行。
”另外,思虑过度,气机郁结,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恚怒伤肝,肝郁气滞,气滞血瘀,痰瘀互结,也可致痹。
房劳过度:指性生活不节,房事过度而言。
《中藏经·五痹》曰:“骨痹者,乃嘻欲不节,伤于肾者,肾气内消……精气日衰,则邪气妄入。
”清代陈士铎《辨证录·痹症门》曰:“人有下元虚寒,复感寒湿,腰背重痛,两足无力,人以为此肾痹也。
而肾痹之成多非尽由于风寒湿也。
夫肾虽寒脏而其中自有火,有火则水不寒而风寒湿无从而入。
无奈人过于作强,将先天之水日日奔泄,水去而火亦随流而去,使生气之原竟成藏冰之窟,火不能敌寒而寒邪侵之矣。
寒气直入于肾宫,以邪招邪,而风湿又相因而至,则痹证生矣。
”因房劳过度引起痹病,临床腰膝痹痛中较为多见,所以房劳为痹病的又一发病原因。
房劳,男女皆可得之,其以损伤肾气为主,另外,老年之人易患痹病,也与少壮房劳有关。
如明代孙文胤《丹台玉案》曰:“衰老之人,无房劳而腰骨痛者,亦因少壮之时,自恃雄健,斫伤真元,遗病于暮年也。
”安逸过度,也称“过逸”,是指过度安闲,不劳动、不运动而言。
因为“生命在于运动”,若长期不劳动,不锻炼,易使气血运行迟缓,脾胃功能减弱,如出现呼吸气短,言语无力,纳呆食少,倦怠乏力等症状。
此即《素问·宣明五气篇》所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不事劳动则筋骨脆弱,以致肝肾虚弱,阳气虚,血行不畅,重因疲劳则汗出,体气愈疲。
此时加被微风,遂得而干之,则风寒外束,风与血相搏,阳气痹阻,血行不畅。
过逸,除引起正虚而致痹病外,还易引起痰浊瘀血内生,阻滞脉络而发痹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