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知识结构:
[课标要求]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3)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4)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
(一)“光荣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
第一阶段:1640年革命爆发,此后,一度建立共和国。

第二阶段: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国王查理二世实行反对英国国教和恢复天主教的宗教政策,违背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意愿,丧失了人心。

第三阶段:“光荣革命”。

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二)限制王权的法案(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发展过程:确立)
1、限制王权法案制定的条件
“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当时的有利形势,尽量扩大自己的政治、经济势力,利用他们所控制的议会,通过一系列的法案来限制王权。

2、限制王权的法案:
(1)《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
(2)《王位继承法》的内容
3、限制王权法案制定的结果
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了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从而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三)小密室的演变
1、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发展过程:发展)
内阁起源于“光荣革命”前的枢密院。

乔治一世时,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惯例,并开创了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阁的先例。

到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

2、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特点
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首相有控制内阁决定的发言权;一切内阁成员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联合起来集体负责;内阁必须得到下院议员的支持,一旦内阁受到下院的反对,首相就要辞职以向议会谢罪,或解散议会而提前大选,由新选出的下院决定内阁的去留。

3、内阁制的作用
内阁制的建立使英国的立法机关得以控制行政,但又不降低后者的行政效率,从而有力地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四)议会选举规则的制定
1、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发展过程:完善)
(1)原因
a.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激起工业资产阶级的不满
b.欧洲大陆革命潮流的冲击
c.英国群众斗争的高涨
d.工业资产阶级为谋取参政权进行积极斗争
(2)内容
放宽对居民财产的限制
重新分配议席
(3)影响
积极: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
局限:工人.贫民的政治权利受到限制
2、19世纪后期的议会改革
(五)英国议会中的“第三院”
1、英国议会的黄金时代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通过了一系列法律文件,使议会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议会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权等一切大权,成为英国政治权力的核心。

至19世纪70年代前,这一时期是英国议会的黄金时代。

2、内阁权力膨胀
(1)内阁几乎垄断了全部的立法提案,而且在许多问题上,议会只规定一般原则,而由内阁去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这使一部分立法权直接转入内阁手中。

(2)内阁还篡夺了议会的财政权。

(3)议会通过投不信任案来监督和控制内阁的做法的有效性大大削弱了。

第二节美国1787年宪法
(一)年轻美国的窘境
美国1781年按照《邦联条例》建立起来的邦联体制,使刚刚独立的美国很快遇到了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

1、经济:对外贸易方面无法保护本国工业和美国商人的海外利益;
国内市场商品流通不畅。

2、财政:无力偿还8年独立战争所欠的巨额债务。

3、政治:国家主权受到威胁;社会矛盾需要解决。

(二)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宪法
1、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的产生。

2、依照三权分立原则构建的中央政府:
总统(最高行政权) 国会(最高立法权)最高法院(最高司法权)
3、对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的评价
重要进步意义:
(1)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2)“制约与平衡”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民主。

(3)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矛盾,为美国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局限性
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
(三)从“邦联”到“联邦”
1、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任总统——华盛顿
2、美国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3、联邦体制的作用
(四)两党制的雏形
1、独立战争时期的民主派和保守派
2、建国初的联邦党和民主共和党
3、19世纪50年代的的民主党和共和党
项目 美国总统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 总统 国王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 选举 世袭 国家元首任期 任期制 终身制 国家元首有无实权
有 无 政府首脑 总统 首相 政府官员如何产生 总统任命 议会产生 国家权力中心
总统
(议会)内阁
&7.3
(一)法国近代政体演变:
(二)“一票共和”
2、法兰西共和国之路为何如此艰难?
内因:第一:法国的封建势力强大,不甘心退出政治舞台。

在这78年间,资产阶级与封建复辟势力,共和派和帝制派之间斗争不断。

第二:共和国时期政局动荡、缺乏威信,引起人民不满。

第三:法国小农经济发达,君主制传统还很浓厚。

第四:由于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致使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而法国同一时期的大资产阶级与金融贵族的力量比较强大,所以法国共和制的确立相当不易。

外因:周边国家都是君主制,法国率先废除君主制,必然遭到反对,甚至外来武装干涉。

3.一票共和:1875年1月,国民议会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而使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

4、《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5--1941)
a.内容:行政权--总统、7年、连任(两院联席议会选出)
立法权-两院制议会:(众议院-普选、参议院 9年-间选) 内阁-议会中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
b.意义:确立共和政体,促进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脆弱的德国民主: 1、 德意志的统一:
三次王朝战争(1864-1871)
法兰西第一共国
(1792-1804年)
法兰西第一帝国 (1804-1814年) 波旁王朝复辟(1815-1830七月王朝 (1830-1848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年)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普丹、普奥、普法战争
2、德意志帝国的建立:1871年--第二帝国
3、《德意志帝国宪法》 1871年
①、联邦制的君主国家:
皇帝(元首):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
内阁首脑: 宰相(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 ②、立法机构--两院制议会:
联邦议会(上议院)-首相为议长
帝国议会(下议院)-立法权
1、 意义:特点: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封建残余重
作用:完成统一、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国家,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近现代国家政治制度比较一览表
国家 项目
中国 英国 美国 法国 1875-1940 德国
1871-
1918
日本
1889-1945
国体
(国家性质)
社会主

人民民主专

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
政体 (政权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 议会制 君主立宪 总统制 共和制 共和制 二元制
君主立宪
二元制
君主立宪
国家结构形

单一制度 联邦制 联邦制
政府组织原则 民主集中制 原则 分权与 制衡
政党政治 一党执政 多党合作 自由党保守党工党民主党
共和党
立法机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议会 国会 议会 君主
议会 议会
国家元首 国家主席 世袭君主 总统 总统 世袭君主 世袭君主 政府首脑 国务院 总理
首相
总统
总统
君主 宰相
首相
国家元首及其 产生方式 总统 选举产生
议会的权力和地位
国家政治的中心, 有立法权
作用较小
皇帝(权力中心) 皇位世袭 法国共和制 德国君主立宪制 立法与行政机总统及其内阁政府对议会
皇帝集行政和立法区 别
代议制特征:选举和议会立法。

欧洲大陆代议制确立的意义: 其一 有利于欧
洲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
其二 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其三 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 其四 对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英国
德国
美国
法国
政体 (国家制度) 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制
行政权
首相内阁 皇帝宰相 总统 总统内阁
立法权 上下两院 议会 国会 国民议会
权力中心 议会 皇帝 总统 议会
特点 君主虚位 议会至上
军事封建 皇帝权重
总统共和制 议会共和制
相同点
都有形式上民意选举的议会; 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原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