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


一、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一)震荡中的法国(阅)——共和与帝制的反复较量
2.法国共和之路历程艰难曲折原因
1)小农经济长期大量存在,是君主制长期存在的经
济基础。 2)法国是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封建势力强大, 君主思想作为封建残余长期存在; 3)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共 和国缺乏相应的经济基础;(根本) 4)法国大革命时,欧洲大陆基本上还是封建国家,反 法同盟势力强大。
2、发展: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小密室的演变)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A、君主‚统而不治‛(虚君); B、议会居权力中心; C、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首相是政府首脑。
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过程;
(1)根本原因:工业革命推动政治民主化。 工业资产阶级要求享有政治权利的局面; 新兴工业城市要求增加议会的席位。 (2)内容: 第一,选举资格的改革,有产阶级获得更多的选举权。 第二,议会名额重新分配。 新兴的工业城市增加席位。
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作用
1)政治:结束了英国封建专制制度,走上了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 2)经济: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英国迅速成为世界强国;
3)世界:它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为各国提供一种政治体制发展模式。
一、英国代议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完善 1、前提(背景):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光荣革命) 2、确立和完善(过程): 确立标志 《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 发展: 责任内阁制形成---(君主立宪制的核心) 完善: 1832年议会改革---(选举权扩大) 强化: 19世纪末,内阁权力膨胀,凌驾于议会之上,形 成“第三院”。
3)债务问题:无力解决大量债务。
4)安全问题:无力维持常备军以解决内忧外患。
二、美国1787年宪法
1、主要内容:
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1)确立联邦制(政府与地方的分权) 美国由参议院按州分配、众议院按人 13个主权州组成的松散联盟,变成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各州保持一定程 度的自治地位,拥有一些州权。 口分配,协调了大州与小州的 关系 (2)政府的权力构建 (政府内部的分权)高考ຫໍສະໝຸດ 析近年课标试题 分值 题型
选择题
选择题 选择题
考点
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与作用
1787年宪法;《独立宣 言》 英国君主立宪制
2015课标全国卷Ⅰ 4分
2014课标全国卷Ⅰ 4分 2013课标全国卷Ⅰ 4分
2012课标全国卷Ⅰ 0分
2011课标全国卷Ⅰ 4分 选择题 美国三权分立原则
单元课标
1.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 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和作用
从近代世界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来看,《权利法案》 颁布的主要意义在于 A、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B、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逐渐取代了王权。 C、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权力被架空。 D、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
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责任内阁制运行的基本原则有 ①内阁由议会多数党组成 ②内阁实行集体负责,与首相共进退 ③内阁必须得到议会的信任否则就要辞职或解散议会, 重新选举 ④内阁名义上对议会负责,实际上对国王负责,由国王 任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①中央集权原则 ②分权制衡原则 ③民主原则 ④专制主义原则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C
比较英国君主立宪制与美国总统制的异同
1、相同点:
(1)都是资产阶级代议民主制度,同属于资本 主义国家政体,其核心特征是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 (2)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2、不同点:
项目
英国君主立宪制 国王 世袭 终身制 “统而不治”的虚君
总统
一、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一)震荡中的法国(阅)——共和与帝制的反复较量
1.法国共和之路历程艰难性的表现
1)过程复杂: 经过了帝制与共和制的反复斗争, 最后才确立了共和制. 2)时间长:从1789年到1875年,长达80多年,法 国社会处于动荡之中. 3)内外矛盾交织:既有国内斗争,又有法国与欧 洲其他国家的斗争。
2)局限性:
承认奴隶制,打上种族歧视的烙印
•美国两党制


形成:19世纪中期;
民主党代表南方种植园主;(驴) 特点: 共和党代表北方工业资产阶级;(象)

作用: 是美国分权制衡体制的重要组成; (国会两党对垒;总统选举受两党控制)

本质: •资产阶级政党,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参加1787年制宪会议的核心人物麦迪逊说:“如果人人 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 要对政府有外来或内在的控制了。”麦迪逊说这番话的意图是
美国总统共和制 总统
国家元首 国家元首 的产生方式
国家元首任期 国家元首的权力 政府首脑
民间接选举产生
任期制 掌握国家的实权
首相
议会产生
总统
总统任命 以总统为首的政府与 国会(参众两院)是 制约与平衡的关系
政府的产生
以首相为首的内阁是 政府与议会的关 由议会中取得多数席 系 位的政党组建,并对 议会负责 议会 国家的权力中心
最高行政长官:总统(行政、军事) 三权 协调了南方与北方 最高立法机关:国会(财政、立法) 分立 的关系 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 (3)保留黑人奴隶制和折算黑人人口 2、体现的基本原则: A、中央集权原则(联邦制原则) 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制衡 B、分权制衡原则(核心):
总统、议员由民选产生 C、民主原则: 3、评价(进步性和局限性):
①立法权 ②宣战权 ③征税权、铸造货币 ④弹劾总统权 ……
★最高法院
最高法院中的大法官任职是终身制的。 最高法院行使最高审判权,有权解释包 括联邦宪法在内的所有法律条款,它认 为某些法律或条约有违反宪法的精神,可 以宣布其无效。
1787年宪法的制定;
4、评价:
1)进步性: ①地位: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 ②制约了权力: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经济发展。 ③平衡了利益:为美国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资 本 主 义 国 家 政 体
君主立宪制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英国)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日本;德国) 议会制民主共和制 ( 1875-1940年法国) 总统制民主共和制(美国)
民主共和制
考点一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课程标准】 1、知道《权利法案》制定的历史背景;了解《权 利法案》的内容及其作用;了解责任内阁制形成的史实; 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答:赞同。集体负责,共同进退。
B、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如果反对,布莱尔会不会为此而撤兵?为什么?
答:不会。首相掌握行政大权,不对国王负责。 C、议会中大多数极力反对,结果又会如何? 答:议会可以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要求内阁下台;内阁要么下台, 要么宣布解散下院,重新选举。
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过程;
力?
《王位继承法》
英国王位的继承是根据长子继承权来决定的,即王 位应先由现任君主的长子继承,然后才依次序轮到其 他儿子,最后才轮到女儿。但是根据法律,英国王位 的继承不是自动的,1701年通过的《王位继承法》 (Act of Settlement)规定,王位的继承是由议会来 决定的,而非君主本人。
A美国不需要建立统一的政府
B政府权力不能受任何力量的控制 C美国应建立开明君主制国家 D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绝对权力的出现
D
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起草人汉密尔顿曾引用孟德 斯鸠的话“假如人类没有创造出一种政体,它既具有 共和政体的内在优点,又具有君主政体的对外力量, 那么很可能,人类早已被迫永远生活在一人统治的政 体之下了”。汉密尔顿意在说明1787年宪法应具有
它是保皇派和资产阶级共和派相妥协的产物
从专制到民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历史总是在曲折发展中前进的。
一、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1、标志: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2.内容
•任职7年,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可以连选连 任,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命一切文 ①行政权 武官员、缔结条约、实行大赦等; •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 (总统) 解散众议院。 责负 出选 •间接选举,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案, 参议院: 内阁对参议院负责。
B
B
美国总统共和民主制的确立
【课程标准】 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一、年轻美国的窘境(背景):
松散软弱的邦联政府无法 保障美国利益
制定一部宪法 加强中央集权
1)政治问题:邦联体制—邦联制的松散和中央政府的软弱。
2)经济问题:无法保护本国工业和美国商人的海外利益, 无法促进国内商品流通。
3、完善:1832议会改革
(3)积极作用: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英国议会制度 更趋民主化。 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过程; 4、强化:内阁专横(19世纪70年代后)
立法方面: 几乎垄断立法提案权;控制部分立法权; 财政方面: 篡夺议会的财政权; 行政监督: 加强对议会下院的控制;使得行政监督的有效性减弱; 内阁权力膨胀,形成议会中的‚第三院‛。
(3)结果:实际权力转移到议会手中,确定了议会权力高于 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标志着)奠 定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确立)。
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过程;
2、发展: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小密室的演变) 光荣革命前,枢密院是国王的最高咨询机构 光荣革命后,内阁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 汉诺威王朝时,国王不出席会议成为惯例行政大权 内阁掌握 1721年,下院领袖沃波尔开创组建内阁的先例 18世纪中叶,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 19世纪70年代以后,内阁权利不断膨胀,成为英国 议会中的“第三院”,凌驾于议会之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