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理论A》(022074)实验教学大纲学科部(系): 车辆工程执笔人: 李旭审核人:张为春一、课程基本情况:1开课基本情况《汽车理论A》课程教学计划总学时为48学时、教学计划实验学时为4学时、实际可开出实验学时为8学时;不是独立设课。
2所属类型及服务专业《汽车理论》是车辆工程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3本大纲修订时间:2005年9月11日二、实验教学目的和要求:1 目的随着《汽车理论A》课程的进程,结合教学内容环节,安排相应的实验内容,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汽车理论A》教学内容和掌握《汽车理论A》的测试原理和方法,了解《汽车理论A》的测试内容及汽车的使用内容。
2 要求通过实验教学,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汽车测试仪器的工作原理,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要根据实验获得的数据,能够进行性能分析。
三、学时分配及实验项目表本课程实验共安排8学时,教学计划要求学生完成实验学时数为4学时。
编码实验项目名称学时数/学分每组人数实验类型必选/可选首开时间022074 01 汽车动力性经济性测试分析3 10 综合必选1985022074 02 汽车转向轻便性试验1 10 演示可选198502207403汽车制动性实验 1 10 演示可选1985022074 04 汽车平顺性脉冲输入行驶试验2 10 演示可选1985022074 05 汽车最小转弯直径测定试验1 10 演示可选1985四、实验课的考核:按实验内容的完成情况,分为动手能力和实验报告考核,以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记。
五、实验指导(参考)书和实验报告汽车动力性经济性测试分析实验教学大纲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课程属性:专业课学分:3 总学时 48 实验学时 3 实验学分开出时间:年级学期适用专业:车辆工程专业实验项目名称:汽车动力性经济性试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数: 1个 3学时一、课程简介本实验课是《汽车理论A》课程的组成部分,在学生学完汽车理论有关内容后安排进行,使学生掌握汽车动力性经济性试验的基本内容以及测试方法,并训练学生综合应用理论力学、发动机原理以及本课程等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实验教学目的和要求目的:使学生掌握汽车动力性和经济性试验的基本内容以及试验方法,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通过本试验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专业知识对所学理论知识进一步巩固。
要求:掌握有关汽车动力性和经济性测试的基本内容并会分析影响因素。
三、实验方式和要求主要在以道路试验为主。
要求:1、掌握汽车动力性和经济性试验的基本内容以及试验方法;2、对汽车动力性和经济性进行预测;3、根据预测值和试验值的差异,分析影响动力性和经济性的因素;四、考核方法考核方式: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态度、操作技能和实验结果的完成情况综合评定成绩。
评分标准:根据学生试验报告的情况,用百分制进行评定。
一次严重错误扣5-10分,一次一般错误扣2-3分,一次小错误扣1分。
如果学生的分析有新的见解,可以额外增加10—50分五、主要仪器设备非接触式光电速度传感器、综合气象观测仪、五轮仪、汽车综合测试仪、综合气象观测仪及实验车等六、配套教材和指导书[1] GB/T12534 汽车道路试验方法通则[2] GB/T12536 汽车滑行试验方法[3] GB/T12543 汽车加速性能试验方法[4] GB/T12544 汽车最高车速试验方法[5] GB/T12547 汽车最低稳定车速试验方法[6] GB/T12545 汽车燃油消耗量试验方法[7]余志生. 汽车理论.第3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七、实验项目设置表项目序号实验项目名称内容提要实验学时实验要求实验属性1 汽车动力性测试与预测直接挡最低稳定车速和最高车速实验直接挡加速实验测试结果起步连续换挡加速实验测试结果滑行实验1.5 了解动力性测试的内容和方法,分析试验值和预测值综合性试验2 汽车经济性测试与预测直接挡加速燃料消耗量实验等速行驶燃料消耗量实验六工况燃料消耗量实验1.5 了解动力性测试的内容和方法,分析试验值和预测值综合性试验八、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简介项目一:汽车动力性测试与预测1、指导思想学习汽车理论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能对汽车的动力性进行评价,并在设计阶段进行预测,让学生通过道路试验获得实际数据,即贴近工程实际,又能应用汽车理论中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
通过该实验,能让学生掌汽车动力性指标测试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2、实验目的及要求目的:要求学生掌握汽车动力性测试的主要内容,熟悉汽车动力性测试的方法,并加深对汽车动力性的理解。
要求:对动力性预测值和试验值的差异进行符合逻辑、符合实际的分析,找出出现差异的主要因素,并从理论上提出解决方案。
3、涉及的内容或知识点汽车动力性指标、汽车结构使用参数、汽车发动机特性、理论力学。
4、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先行现场讲解,阐明试验的主要目的以及测试仪器的工作原理和的主要试验数据,然后进行动力性指标的测试,随后让学生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并对动力性指标进行理论预测;对动力性指标预测值和试验值的差异进行符合逻辑、符合实际的分析,找出影响的主要因素。
项目二:汽车经济性测试与预测1、指导思想学习汽车理论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能对汽车的经济性进行评价,并在设计阶段进行预测,让学生通过道路试验获得实际数据,即贴近工程实际,又能应用汽车理论中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
通过该实验,能让学生掌汽车经济性指标测试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2、实验目的及要求目的:要求学生掌握汽车经济性测试的主要内容,熟悉汽车经济性测试的方法,并加深对汽车经济性的理解。
要求:对经济性预测值和试验值的差异进行符合逻辑、符合实际的分析,找出出现差异的主要因素,并从理论上提出解决方案。
3、涉及的内容或知识点汽车经济性指标、汽车结构使用参数、汽车发动机特性、理论力学。
4、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先行现场讲解,阐明试验的主要目的以及测试仪器的工作原理和的主要试验数据,然后进行经济性指标的测试,随后让学生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并对经济性指标进行理论预测;对经济性指标预测值和试验值的差异进行符合逻辑、符合实际的分析,找出影响的主要因素。
汽车转向轻便性试验指导书和实验报告一、实验内容测试汽车在低速转向时的轻便性。
二、实验目的要求1)掌握汽车转向轻便性的主要测试内容和试验方法。
2)根据实验记录处理和分析实验结果,评价汽车的转向轻便性。
三、测量变量和仪器设备3.1 测量变量a.转向盘作用力矩;b.转向盘转角;c.汽车前进速度;d.转向盘直径。
3.2 试验仪器设备3.2.1 试验仪器设备按GB/T 12534中3.2条规定,其试验仪器设备测量范围及误差应满足表1要求。
表13.2.2 各种传感器按各自使用说明书进行安装。
3.2.3 标明试验路径的标桩16个。
四、试验条件4.1 试验汽车4.1.1 试验汽车是按厂方规定装备齐全的汽车。
试验前测定车轮定位参数,对转向系、悬架系进行检查,按规定进行调整紧固和润滑。
只有认定试验汽车已符合厂方规定的技术条件,方可进行试验。
测定及检查的有关参数的数值,记入文后数据表中。
4.1.2 试验汽车若用新轮胎,试验前至少应经过200km正常行驶的磨合;若用旧轮胎,试验终了残留花纹高度不小于1.5mm。
轮胎气压应符合GB/T 12534中3.2条的规定。
4.1.3 试验汽车的转向盘中间位置的自由行程,应符合各类型汽车的通用技术条件的规定,如该类型汽车的通用技术条件无明确限值规定,则其自由行程应不大于±10°。
4.1.4 试验汽车为厂定最大总质量状态,乘员和装载(推荐用砂袋)的分布应符合GB/T 12534中3.1.3表1规定。
4.1.5 其余条件按GB/T 12534 汽车道路试验方法通则4.2 试验场地与环境4.2.1 试验场地应是干燥、平坦清洁的水泥混凝土或沥青铺装路面,任意方向上的坡度不大于2%。
在试验场地上,画出颜色鲜明的双纽线路径(见图1),双纽线轨迹的极坐标方程为:(1)轨迹上任一点的曲率半径R按下式计算:(2)时,双曲线顶点曲率半径的最小值为:(3)双纽线的最小曲率半径(单位:m)应按试验汽车前外轮的最小转弯半径(单位:m)乘以1.1倍,并据此画出双纽线。
在双纽线最宽处,顶点和中点(即结点)的路径两侧各放置两个标桩,共计放置16个标桩(见图1)。
标桩与试验路径中心线的距离,为车宽一半加50cm,或按转弯通道圆宽二分之一加50cm。
4.2.2 试验时风速应不大于5m/s。
4.2.3 试验时大气温度在0-40℃范围内。
五、实验方法5.1 按4.2.1条的规定,画好双纽线路径并放置好标桩。
5.2 接通仪器电源,使之预热到正常工作温度。
5.3 试验前驾驶员可操纵汽车沿双纽线路径行驶若干周,熟悉路径和相应操作。
随后,使汽车沿双纽线中点“0”处的切线方向作直线滑行,并停车于“0”点处,停车后注意观察车轮是否处于直行位置,否则应转动转向盘进行调整。
然后双手松开转向盘,记录转向盘中间位置和作用力矩的零线。
5.4 试验时,驾驶员操纵转向盘,使汽车以10±2km/h的车速沿双纽线路径行驶,待车速稳定后,开始记录转向盘转角和作用力矩,并记录行驶车速作为监督参数。
汽车沿双纽线绕行一周至记录起始位置,即完成一次试验,全部试验应进行三次。
在测量记录过程中,驾驶员应保持车速稳定和平稳地转动转向盘,不应同时松开双手,并且在行驶中不准撞到标桩。
对每一测量速度,取左右轮的平均值,记录测量结果在实验报告中。
六、试验数据处理与结果表达6.1 试验结果处理根据记录的转向盘转角和作用力矩,按双纽线路径每周整理成图2所示的一条M-θ曲线,或者直接采用计算机采样所得的上述参数,确定出汽车转向轻便性的各项参数。
图26.1.1 转向盘最大作用力矩均值,用下式确定:6.1.2 转向盘最大作用力均值,用下式确定:(5)式中: —转向盘级大作用力均值,N;D-试验汽车原有转向盆直径,m.6.1.3.转向盘的作用功6.1.3.1 绕双纽线路径每一周的作用功,用下式确定:(6)式中:-绕双纽线第i周(i=1-3)的转向盘作用功,J-绕双纽线第i周(i=1-3)的转向盘往返作用力矩之差随转向盘转角变化曲线作用功,J;-绕双纽线第i周(i=1-3)的转向盘向左、向右最大转角,°。
6.1.3.2 转向盘的作用功均值用下式确定:(7)式中:-的转向盘作用功均值,J6.1.4.转向盘平均摩擦力矩和平均摩擦力6.1.4.1 绕双纽线路径每一周转向盘平均摩擦力矩,用下式确定.(8)式中:-绕双纽线第i周(i=1-3)转向盘平均摩擦力矩,N.m。
6.1.4.2转向盘平均摩擦力,用下式确定.(9)式中:-绕双纽线第i周(i=1-3)转向盘平均摩擦作用力,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