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校本教研活动设计方案

高中语文校本教研活动设计方案

高中语文校本教研活动设计方案
一、指导思想
新的一轮课改,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提高了。

要树立大语文观,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现实中相当一部分学生一提起学语文就头痛,分析课文缺少语感,考评感悟能力差,写作文更是捉襟见肘,不知如何下笔。

在很多学生眼中,语文如同鸡肋,乏味而又难以丢弃。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分析能力,写作能力都有待提高。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激发学习兴趣,感知语文的美好。

我与几位语文教师为突破语文教学的瓶颈,成立课题组。

确定“课外阅读活动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的课题,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二、工作目标
1、为提高中学生的文化素质,有利于学生文化素质的养成,素质教育中素质的内涵是文化素质。

当前,中西二元文化是创造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必然之路;
2、健全中学生的心灵和人格。

语文教育除了教人识字,它还应该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基本东西。

许多国家对中学生课外阅读都有具体规定,着重的都是对健全一个人心灵有重要作用的经典名著;
3、对人类基本价值如理性,自由,公正等的认同和维护。

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才是最基本的,广泛而有益的课外阅读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

三、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健全中学生的心灵和人格,调动学生学
习语文的热情,感知语文的美好,我们确立此课题以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可借鉴的教学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四、研究的内容:
1. 分析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状况。

2. 研究提出本课题的基本内容。

3. 找出实施本课题的最佳途径。

4. 如何创设宽松的阅读活动的环境。

5. 适宜学生阅读的方法及如何落实。

6. 探讨课外阅读的深入展开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7. 以读促读,以读促写的途径探究。

五.研究方法:
(一) 实验对象:高一学年语文组为实验对象。

(二) 实验方法:
1. 调查法;
2. 对比法;
3. 抽查法;
4. 个案分析;
六.实验步骤:
本课题实验采取整体设计,分年段实施的办法。

在每一学段结束前运用评价手段检测实施效果,写出阶段性总结报告。

在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下阶段实施研究的侧重点,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

(一)理论学习提高认识阶段
(二) 1. 组织理论学习,提升观念;
2. 调查现状,分析论证;
3. 成立组织机构。

(二)组织实施阶段
1. 课堂实验,全面展开课外阅读纳入常规语文教学活动;
2. 在深入交流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寻找最佳操作模式。

(三)总结验收阶段
1. 实验教师每人一堂汇报课;
2. 总结经验,撰写论文及报告;
3. 请专家鉴定指导。

七.研究条件及保证措施
1. 课题组成员整体力量强;既有青年骨干教师,又有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中级教师。

2. 学校领导重视,亲自参加课题实验,从时间,人力和物力方面提供保证。

3. 拥有多方教育教学信息,并与市教研员,科研所密切联系,有良好的外部条件。

八、课题研究采用的方法和具体实施过程
在这个广泛深入开展阅读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起到主导作用。

在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的前提下,推荐适宜的读书范围,规定一定的阅读量,教给学生读的方法,及时交流总结,展示读书的成果等等。

使学生在读中热爱语文,主动走进语文,最终能得心应手的运用语文。

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实施操作。

(一) 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1.激发兴趣。

有很多学生不怎么爱上语文课,但极少有学生不喜爱阅读的。

如高尔基形容自己对书本的喜爱“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把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结合在一起,抛弃急功近利的教学思想,满足学生阅读的渴望。

这是让学生热爱语文的前提。

2.时间保证。

当代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是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

教师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校内尽量利用可调动的时间给学生自由充分的阅读。

如晨读时间,课前三分钟美文赏析活动,每周一堂阅读课等。

同时,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作业,并把写阅读心得纳入到作业中去。

使校内外的阅读活动统一协调起来,以达到良好的阅读效
果。

3.推荐阅读书目,限定阅读量。

教育学家的研究表明,人在18岁之前,阅读的影响很大。

向中学生推荐优秀读物,完善他们的心灵和人格,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是必要和有益的。

推荐书目应选取健康,积极向上的著作。

鼓励中学生热爱生活,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此奠定人生道路知识和情感的基础。

同时,限定阅读量,既不成为学生的负担,又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如果一本书平均20万字,30本书应是中学生课外的底线阅读量。

(二) 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1.“拿来主义”读书法。

倡导主动选择的读书策略。

选择的标准大致有:一是为成长而选读“非看不可的书籍”,有些书非看不可。

如《史记》,唐诗,宋词,水浒,西游,三国,红楼等,以积淀中华文化的底蕴;二是为生存和发展而选读与职业相关的书;三是依兴趣读书。

鲁迅“随便翻翻”说,疲劳的时候拿这种方法来消遣,既能增长知识,也可通过比较来医治受骗;四是为研究问题而选读。

朱光潜治学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以写带读”。

为写文章,带着问题进行研究性阅读,是读书的成功之道。

2.加强诵读。

品鉴诗文,精彩华段,应熟读成诵。

通过朗读,才能把主观感受同作品实际统一起来。

梁启超就曾经说过“不仅要阅读必要的经典,对那些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和“有益身心的格言”还需要熟读成诵。

那些传统经典中的好文学浇灌和滋养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有涵养和情趣;大纲中也规定了背诵古诗文篇目。

3.研究性学读。

在学生广泛的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中,应有针对性的对部分内容进行学读。

从而达到以读促读,以读促写的目的。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指导学生如下阅读步骤:通览全文,初步感知--精选美点,局部突破--熟读积累,学练语言。

4.批注式阅读。

就是让学生自行阅读,自我圈评,直接在阅读材料上画上思索的轨迹,打上认识的烙印!批注式阅读将未经咀嚼过的语言材料直接呈献给学生,以其浓厚的阅读兴趣。

由于不带任何负担,加上自由灵活的选择性,使这种审美活动变得轻松
愉悦。

“与其说是一个学生在阅读,毋宁说是一个国王在消遣”(拉伯雷语)。

其追逐审美愉悦这一本质特征正好顺应了学生内在阅读需求,极大地稳固了学生的直接兴趣,同时,批注充分展示了学生独到见解,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学生发散思维提供了纵横驰骋的独特阅读体验与真知灼见,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这比任何讲授都来得深刻而直接。

同时,面对当前普遍存在的弊端--现代语文阅读与写作处于半脱节的状态,读就专一读,写就单一写,缺少必要融合,批注式阅读能有效改变这一局面。

它以读为主,读写紧密相连,边读边写。

读时直接,写时具体,细读勤写,读写勾连,日积月累,成效斐然。

读因写而深化,写因读而丰富,既加大了阅读的深度,又扩大了写作的广度。

5.注重速读。

随着网络的介入,社会信息量特别大,社会需要的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速读能力,因而必须让学生掌握速读的方法,比如程汉杰的快速阅读法等。

6.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

为了准确理解文章,正确筛选信息,同时也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学生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诸如散文的借物抒情,古诗的鉴赏,新诗的鉴赏,说明文中科技知识的提取,议论文论点论据的理解,教师应以课本为例子,在阅读训练的过程中教给学生不同文体的阅读技巧。

7.学会浏览,检索,圈点,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

(三) 通过各种渠道让学生“读”起来,验收阅读成果。

1.抓好早读。

让学生在早读时间,将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品带进课堂大声朗读,制造“读”的氛围,感受“读”的乐趣。

像五柳先生那样“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上好语文活动课。

在教师的指导下办好“读书沙龙”,如集体阅读,复述比赛,读书卡片交流,新书介绍,名篇名段诵读比赛,读报征文比赛,读书知识竞赛,作品争鸣,办手抄报等等。

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交流阅读心得,合作撰写点评,大大促进了
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会感到有用武之地,分享学习带来的乐趣。

这种课堂,始终洋溢着时代气息,学生始终接触到当今社会新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知识,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变浓,学习的自觉性就会增强。

同时也验收了学生的阅读效果。

[语文校本教研活动方案设计(人教版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1.语文有效教学论文
2.语文的教学论文
3.语文教研活动工作计划
4.小学语文校本研修总结
5.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论文
6.职中语文教学论文
7.高中语文成语教学论文
8.初中语文有效教学论文
9.研究语文的教学论文
10.研究语文教学论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