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药基因,其中含32个外排基因。已在此菌中发现转座子携带 的I类整合子,也发现菌中的插入序列IS Abal,可过表达
78、oXA-79、0XA.80、oXA一82,并且新的酶仍不断被发现。 oXA酶首先与药物底物相互作用形成复合体或组成一个短暂 的酰基酶中问体,继而ro丝氨酸位点攻击p内酰胺环碳酰基 的碳原子,随后中间体迅速脱酰基化释放出完整的酶和一个开
形成的生物被膜的耐药屏蔽作用。4)药物靶位如青霉素结合
蛋白(PBPs)的变异导致与药物亲和力降低。5)产生多种灭活
另外还有DHA_1型酶等。侯天文等[53等发现此菌携有bla DHA-l基因,同时还有bla TEM-1型基因。其DⅡA_1型 AmpC酶是一种质粒介导的头孢菌素酶,与摩氏摩根菌染色体
AmpC酶氨基酸序列一致率达98.17%~99.10%。首次发现
4.氯霉素酰基转移酶(catFra bibliotek)索外排基因(cmll)可增强外排泵的作用,从『『|j造成对氯霉素的 耐药。据史伟峰等【l¨报道,该院鲍曼不动杆菌对氯霉素的耐 药率高达92.7%。
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
米卡星等的敏感性减低。日本发现此菌的AdeM系统可能是 多药及毒物外排(multidrug
and toxic compound extrusion,
的存在,故名金属酶。IMP类金属酶在此菌中已发现有IMP-
1、IMP-2、IMP-4、IMP.&、IMP-6、IMP-1。此外还发现有VIM一2 型种SIM-1型金属酶等。3)C类酶:代表酶为不动杆菌来源的 头孢菌素酶(acinetobacter_derived cephalosporitinases,AI)Cs),
对抗此菌有希望的药物。
就是由不动杆菌发现的。此菌的外排泵以Adc ABC为主【l“。 其结构与耐药结节分化(resistance nodulation division,RND)
的三联多药外排系统相似,由AdeA(()RF4),AdeB(0RF5), 可钝化氯霉素而且氯霉 Ad以(oRF6)组成,分别位于细菌的细胞膜内、膜E和膜外。 此系统可排出多种底物,有氨基糖甙类、氟喹诺酮类、四环素 类、米诺霉素、氯霉素、红霉素、甲基苄胺啼啶等。但对利福平、 磺胺、阿莫西林、头孢他啶没有排除作用。此外。还发现有Ad— eDE系统,可使对喹诺酮类、哑胺培南、庆大霉素、奈替米星、阿
MATE)系统的成员,可使对喹诺酮类、庆大霉索、柔红霉素、阿 霉素等的敏感性减低。另有发现AbxM外排系统的报道。 鲍曼不动杆菌如此复杂的耐药机制常使临床对感染者,尤 其是重症患者可选用的药物非常有限。常用药物包括阿米卡 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他定和喹诺酮类。曾有的推荐治 疗方案包括:单用美罗培南或亚胺培南;联合使用喹诺酮类种 阿米卡星;或联合使用喹诺酮类和头孢他定。多黏菌素是治疗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有效药物。但因其肾毒性和神经毒性而限 制r临床应用。Tigecycline可能是一种有希望的药物。 对于泛耐药株,在体外的抑菌试验证明多黏菌素和亚胺培 南及与利福平间有协同作用,此三者合用也有协同作用。黏菌 素与利福平间,哑胺培南与氨苄西林一舒巴坦间、利福平与氨苄 西林一舒巴坦间有协同作用,可依患者情况选用。在临床上以
kDa的外膜蛋白缺失。这类耐药机制常与其他机制
共同形成多重耐药。
外排系统的重要作用
受氨基糖苷类药物攻击H].
3.四环素的耐药酶
此菌耐四环素的基因TetA和
鲍曼不动杆菌可形成药物的外排泵使进入菌体的药物浓 度明显减低而失效。外排系统(acinctobacter
drug cfflux,Adc)
TetB基因与它的外排作用有关。它的TetM基因有保护核糖 体免受四环索类药物攻击的作用,可同时使多西环素,米诺环 素失效。新型四环素类药物Tigecycline可抵抗酶的作用,是
2.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
AMEs分为乙酰转移
酶(AAC)、核苷转移酶(ANT)和磷酸转移酶(APH)3大类共
50余种,可修饰氨基糖苷类的特定基团,降低或丧失对靶似核 糖体的亲和力。此类基因借助于整合子、转座子、质粒等町移 动性遗传元件在同种或不同种细菌间传播。酶的修饰作用导 致了高水平耐药[”]。现已从鲍曼不动杆菌中检出aac(3)一I、
染者的重要杀手。
酶的基因:1)A类酶:此菌町产生以TEM-1酶为代表的多种超 广谱酶,以CTX_M-2为代表的CTX-M型酶。以SHv_12为 代表的SHV酶。常见的酶还包括SHv-12、PER.1、VEBl
等,多为超广谱酶。国内外报道已很多,不再赘述。2)B类酶: 主要为耐碳青霉烯的金属酶(MBLs)。此酶的活性依赖锌离子
酶,如争内酰胺酶中的金属酶、AmpC酶、碳青霉烯酶、超广谱
8-内酰胺酶等【2]。氨基糖苷类修饰酶、氯霉素水解酶以及氟喹
诺酮类耐药基因。多重耐药株均为数种机制共存。现就此方
向的进展综述如下。 鲍曼不动杆菌的基因组较大:可容纳多种耐药基因移动元件‘3】 近期测得该菌的基因组为3.98 Mb,有3 830个开发读码
Ampc酶和oxA 51/69酶。鲍曼不动杆菌较大的基因组是其 易出现多重耐药的结构基础。 产生多类药物的灭活酶或修饰酶 1.p内酰胺酶
动杆菌属对湿热、紫外线、化学消毒剂和外界环境有较强抵抗
力。该菌可引起血流感染、肺炎、软组织或伤ll感染、插管相关
此菌具有或可获得编码各类}内酰胺
感染、尿路感染等。感染的致死,率呵达30%,是危、急、重症感
Perez F,H
或机体黏膜表面后,分泌多糖基质、纤维蛋白、脂蛋白等多糖蛋 白复合物,使细菌相瓦粘连并将其自身克隆聚集缠绕其中形成 的膜样物。其中的藻酸盐多糖可吸附部分抗菌药物;同时,许 多易于固定在BBF多糖蛋白复合物上的细菌产生的水解酶等 也吸附其上而水解或钝化一部分抗菌药物,从而使渗入菌体的 抗菌药物明显减少,达不到抑菌、杀菌浓度,而使药物失效。另 外,多糖蛋白复合物还可以延缓大多数抗菌药物的扩散。有研 究表明,某些抗生索可诱导BBF内细菌产生p内酰胺酶的水 平显著升高,而使细菌显示出高度的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可
・1021・
・综述・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李新综述王金良审校
【摘要】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医院和社区感染日益增多且耐药性严重,给临床治疗带来严重挑 战。它有多重耐药机制,现已出现泛耐药荫株。其在世界各地的蔓延已对全球构成威胁。本文对近 年来国内、外有关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相关资料进行归纳,以期根据耐药机制,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
细菌生物被膜(BBF)是细菌为适应自然环境、有利于生存
而特有的生命现象,系指细菌吸附于惰性物体如生物医学材料
参考文献
[1]乇金良.密切注视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发展趋势[J].中华检验医 学杂志,2005,28(4):355—356. [2]王辉,孙宏莉,廖康,等.北京和广州地区网家医院不动杆菌碳青 霉烯酶基因型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6):636—641. [3]
鲍曼不动杆菌易发生多重耐药且已出现泛耐药菌株…,已
有“革兰阴性杆菌中的MRSA”之称。其耐药机制复杂且多种 耐药机制共存。大体上包括:1)设菌的基因组较大,可容纳下
万方数据
众多的携有多种耐药基冈的移动元件,如质粒、整合子、转座
子、插入序列等。2)膜耐药。如外膜蛋白丢失从而造成通透性 下降以及主动外排系统形成使细菌内有效浓度减少。3)细菌
44、47、43
数种基因同时存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细菌的修饰酶基因分布
有很大差异,如美国以ant(2”)、aac(3)、aac(6’)最为常见,而日
本则以aac(6’)多见。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与B-内酰胺类药物 合用过去曾作为治疗此菌感染的一线药物。然而近年国内的
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它可以通过获得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免
3’端为sul I(耐磺胺基因)和qacE△1(耐消毒剂耐药基因)。
细菌获得qacE△l基因并表达可将季铵类化合物(如新洁尔 灭、苯扎溴铵、苯扎氯铵、度水芬)、双胍类化合物(洗必泰等)、 腙类化合物、碱性染料等排出菌体。周月清等[‘]等检测鲍曼不 动杆菌qacE△1基因的携带率为90.o%。 国外的研究表明,鲍曼不动杆菌的基因组中有AbaRl耐 药岛,含45个耐药基因。一株多重耐药株的耐药岛有74个耐
aac(3)一Ⅱ,aac(3)一Ⅲ、aac(3)一Ⅳ、aac(6’)一I、aad A1、髓d B、ant (2”)一I、ant(3“)一I、aph A1、aph A6等多种修饰酶基因。多为
制生物膜的形成,可提高喹诺酮类药物刘BBF的渗透性和对
被膜下细菌的杀菌活性。
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和外膜蛋白的缺失 已有研究表明鲍曼不动杆菌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昏 Ps)可因基因变异而改变,如PBP2的表达减低,使青霉素和头 孢类药物无结合位点而难以进入菌体。 对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研究发现其可有22、33、37、
的产DHA-l型AmpC酶细菌是1992年白沙特阿拉伯Dha— ham医院一个患者大便标本中分离的肠炎沙门菌。产质粒介 导的AmpC酶革兰阴性杆菌临床可选用第4代头孢菌素和碳 青酶烯类药疗¨】。4)D类酶:即Bush分类的2D类酶。0XA- 23型酶是第1个从鲍曼不动杆菌中分离出来的D类碳青霉烯 酶'bIa0XA-23基因位于质粒或者染色体上。目前在耐碳青霉 烯的鲍曼不动杆菌中已经发现了20余种0XA酶[7’8],主要有 位于质粒的0XA.23、oXA-58,位于染色OXA-24、OXA-25、 oXA-26、0XA_40和可自然出现的类似0XA・51/69酶的
用利福平与黏菌素并用较多。
酶,阻断了细菌的生长和分裂,起到杀菌作用。当编码DNA 回旋酶gyrA基因和编码Ⅳ型拓扑异构酶的pa以基因发生突
变时,细菌产生耐药。GyrA的基因突变多数发生在氨基酸密
码子第67~106位,因此该区也被称为喹诺酮耐药决定区
(QRDR)[”]。国内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研究大多集中 在gyrA基因突变。而对parc基因突变较少报道。gyrA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