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
【摘要】法院调解,又称诉讼中调解,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双方当事人在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和协调下,就按争议的问题进行协商,从而解决纠纷所进行的活动。
法院调解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长期以来都是我国法院民事审判权的主导型运作方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法院调解制度的弊端逐渐显现,人民法院的调解制度也应伴随着新的形势不断地得到改进与完善。
【关键词】法院调解;弊端;改革完善
一、法院调解制度概述
(一)法院调解的含义。
法院调解,指在人民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对双方当事人就争议的实体权利,义务自愿协商,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活动。
又称诉讼中调解,包括调解活动、调解的原则、调解的程序、调解书和调解协议的效力等。
是当事人用于协商解决纠纷、结束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审结民事案件、经济纠纷案件的制度。
(二)法院调解与诉讼和解的异同。
诉讼和解是指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通过自行协商,就案件争议问题达成协议,并共同向法院陈述协议的内容,要求结束诉讼从而终结诉讼的制度。
1.性质不同。
前者含有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性质,后者则是当事人在诉讼中对自己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的处分。
2.参加的主体不同。
前者有人民法院和双方当事人共同参加,后者只有双方当事人自己参加。
3.效力
不同。
根据法院调解达成协议制作的调解书生效后,诉讼归于终结,有给付内容的调解书具有执行力;当事人在诉讼中和解的,则应由原告申请撤诉,经法院裁定准许后结束诉讼,和解协议不具有执行力。
(三)法院调解的价值。
法庭调解有利于提高法院工作效率。
调解在程序方面体现为简便、非形式化,不必严格遵守举证、质证等规则,有利于民众进行诉讼活动。
可以较大地提高审判工作效率,实现案件的繁简分流,有利于法院资源的合理分配。
法院调解对于及时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国的民事权益之争日趋多样化与复杂化,法院调解在当前中国的司法运行模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国外法院调解制度
(一)美国诉讼外调解。
从20世纪70年代起,替代性纠纷解决运动兴起,调解、仲裁以及其他非诉讼解决纠纷方法的使用得以重视,法院开始涉足adr(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以减少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减缓诉讼迟延。
对于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导致法院诉讼程序发生变化。
美国许多法院鼓励法官帮助当事人和解,鼓励当事人利用非诉讼纠纷解决的方式。
如果当事人无法通过这些方式达成和解,案件将恢复至诉讼程序。
至于选择哪种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由法院自愿裁量。
(二)德国起诉前强制调解。
《德国劳动法院法》规定了起诉前强
制调解制度。
根据规定,在须进行言词辩论的劳动法一审判决和裁定程序之前,必须经过司法调解。
争议双方如想继续维持双方的劳动关系,和解的成功率就会比较高。
法官在此项调解中有较大权力,能采取一切可行的手段查明事实已达成调解目的。
但由于担心法官可能处于费用和时间问题对当事人施加压力对办案质量有影响,引起了一定的反对声潮。
(三)日本民事调停及裁判和解。
1951年日本以议会立法的形式制定了作为一般性纠纷处理制度的《民事调停法》,确立了解决纠纷的司法调停制度。
调停制度被固定为常设的法律制度,由相应的民事法律调整,并且由专门的人士进行调停。
法律规定法院不管诉讼进行到何种程度,都可以尝试和解。
三、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弊端
(一)当事人自愿原则得不到落实。
法院调解中应该充分尊重当事人的自愿选择权,选择调解时机、调解方式、调解地点等,但在调解实践中并没有充分尊重自愿原则,侵害了当事人的自主选择权,任意扩张解释自愿原则,导致当事人的诉求无法得到解决。
从而造成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保护力度不足,阻碍了司法公正的实现。
(二)法官职权主义过剩,角色定位不准确。
由于调解过程中法官的主导作用,导致了法官主动而当事人消极,法官不由自主的扮演了“主宰者”角色,随意控制调解的指挥权,忽视当事人权利保护,强迫当事人接受调解,异化了以当事人自愿和解为本质特征的调解程序,而调解的职权性过强以及调解的随意性,又软化了审判程
序,导致程序公正理念在司法实践中难以确立。
(三)效率得不到保障。
案件数量的逐年增加和审判工作负担加重,使得法官很少有更多的精力从事调解。
案件负担逐年加重,这一矛盾也直接影响了调解率。
调解可以避免上诉、再审、减少了金钱成本、关系成本和社会稳定成本,因此具有效率。
但从整体看,当前法院的案件负担却制约着调解的高效率,结案总数与调解的比例成反比,调解所花费的时间多于判决的时间。
(四)调解无担保,效力不能保障。
中国《民事诉讼法》还规定:“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调解书送达前一方反悔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判决。
”据此,人民法院依据协议制作的调解书在送达当事人签收前,任何一方无需任何理由均可反悔对调解的效力造成一定影响。
四、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一)完善对自愿原则的规定。
在不同的调解阶段,法官对于调解前的准备工作可以灵活掌握。
提高调解规范性,加强对法院调解的约束和监督。
要正确理解和适用自愿原则,不仅要求我们在司法实践中给予自愿原则充分的尊重,也要求我们不能逾越必要的限度,应设置一定的制度框架,给予自愿原则的行使加以适当规范。
(二)健全制度规范法官行为。
在调解程序中,弱化职权主义色彩,强化当事人对诉讼的支配权,对法官的地位进行准确定位,法官应作为中立人,确保协议双方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表达真实意思,参加调解过程,引导当事人合法达成调解协议。
法官在诉讼中处于
公正、中立、消极的地位。
(三)提高效率。
在法院调解中,查清事实、分清是非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应该严格调解时限以提高效率,建立健全法院调解机制和程序制度,实行案件繁简分流。
(四)建立调解担保。
当事人、担保人在对调解协议达成一致意见后,法院根据协议内容制作调解协议,要求当事人、担保人同意各方及审判人员、书记员在调解协议上签字后协议即生效,在调解书中载明,调解协议已经生效,如当事人、担保人不履行调解协议义务,调解书作为申请执行的依据,当事人、担保人如果拒收调解书,不影响调解协议的效力。
结语:
中国的法院调解制度是一种连接着传统现代的社会机制,要适应现代社会,又要进行改革,以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
随着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人心,人们要与时俱进,既要深刻理解法院调解在民事审判中独立价值,坚持这一制度,同时要避免出现随意调解、强制调解和久调不决等问题,坚持调解、判决并重,确保法院调解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俊峰.论法院调解[z].选自北大法律网:http:
///article_
print.asp articleid=1378
[2]王松.刍议法院民事调解制度[z].选自北大法律网: http:
///article_detail.asp?
articleid=1143
[3]扈纪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释义及实用指南[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2:184.
[4]张庆东.试论调解担保[j].人民司法,2007(6).
[5]何兵.纠纷解决机制之重构[j].中外法学,2002(1).
[6]杨波.试论建立民事诉讼调解担保制度[j].法学与实践,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