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禁毒知识教育培训课件.ppt
禁毒知识教育培训课件.ppt
大麻: 大麻系列毒品主要有大麻叶、大麻烟、大麻脂和大麻油。
冰毒:冰毒主要成分为甲基苯丙胺,属安非他明类兴
奋剂的一种,是无臭、带苦味的半透明晶体,因其形状 像碎冰而得名。
甲基苯丙胺是1919年由一位日本药理学家合成的。 在二战期间,甲基苯丙胺作为抗疲劳剂广为在士兵中 使用,日本在战后曾经经历了全国范围的流行性滥用。 据估计日本在1945-1955期间全国滥用人数达55万,其 中约1/10(5.5万人)患苯丙胺中毒精神病。20世纪90 年代以来,甲基苯丙胺已成为世界上流行最快、滥用 最为广泛的中枢兴奋剂。根据国际禁毒署的统计,全 球滥用人数已超过3000万人。
毒品的特征
依赖性(也称药物成瘾性) 它分为生理依耐性和心理依耐
性两个方面。 毒品的生理依耐性是指使用毒
品带来的生理上的变化,主要表现 为一种周期性的或慢性中毒的状态, 需要继续使用毒品才能维持肌体的 基本生理活动,否则就会产生一系 列机能紊乱和损害的反应。
毒品的心理依耐性是指人在多次使用 毒品后所产生的在心理上、精神上对毒品 的主观渴求或强制性寻求毒品的心理倾向。 主要表现为吸毒者为不断追求以往吸毒后 所体验到的某种效果或感受而产生吸毒的 强烈欲望和为逃避停止吸毒时出现的烦躁、 不安等心理反应而渴望继续吸毒。毒品心 理依耐性的作用十分顽固,它是吸毒者在 生理脱瘾后复吸率居高不下的最重要的原 因。
“K”粉(氯胺酮)
“K”粉是一种麻醉药品,常被制成白色晶状粉剂或彩色药 丸形状。
研究表明,氯胺酮可抑制丘脑——新皮层系统,选择性地 阻断痛觉,故具有镇痛的药理学作用;另一方面,氯胺酮对 大脑边缘系统具有兴奋作用,由此造成氯胺酮的一些作用特 点,即意识与感觉的分离状态,这是造成氯胺酮滥用的毒理 学基础。滥用氯胺酮后主要导致神经精神中毒反应、幻觉和 精神分裂症状,表现为讲话含糊不清、头昏、精神错乱、过 度兴奋、幻觉、幻视、幻听、运动功能障碍、抑郁以及在药 物作用下出现怪异和危险行为。有些滥用者将氯胺酮与海洛 因、大麻等毒品一起使用,由此可导致毒品之间相互作用产 生的毒性相加的“协同”效应。这种“协同”效应较两种药 物单独使用产生的中毒要严重的多(即1+1>2)很容易导致过量 中毒甚至发生致命危险。
①诱发心脏病发作死亡(如室颤、心律失常、心肌缺血)。 ②高热综合征,包括代谢性酸中毒、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急性肾功 能衰竭。 ③中毒性肝炎导致肝功能衰竭。 ④药效作用下发生意外导致的死亡。 ⑤多药合并滥用(包括与酒精同时滥用)过量中毒。
“摇头丸”长期使用慢性中毒导致的精神障碍包括:分裂型精神病、 自杀倾向、自我感消失和环境失真感、幻觉、惊恐发作、认知障碍(如 记忆缺失)等。
以上三种我国流行滥用的“新型毒品”同海洛因、鸦片等阿 片类毒品相比,具有成瘾性强(精神依赖性强强),但身体依 赖性相对较弱的特点,表现在滥用后容易上瘾,从尝试性使 用很快发展到强迫性滥用阶段,但在突然停止使用后不出现 显著的戒断症状。目前社会上有“冰毒”、“摇头丸”等毒 品成瘾性小的传言。而实际上,由于这些“舞会药”具有很 强的精神依赖性,属于滥用潜力最大和成瘾性最高一类的毒 品。
毒品的种类
鸦片类毒品:
1、鸦片:鸦片也称“阿片”,俗称“大烟”、“福寿 膏”, 鸦片一般呈深褐色,手感光滑柔软,外形象牛粪。
2、吗啡:又被称作“黄皮”,一般被制成砖块状,呈白色、 浅黄色或棕色。 鸦片 中提炼,医学上用于镇痛有较好的疗效。
3、海洛因:又称“四号”、“白粉”,一般呈白色、浅灰色粉末 是吗啡经过精制后的产物。是我国滥用主要的毒品。
大量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苯丙胺具有很
强的成瘾性,其特点是既使偶尔或一次单剂量使用即 可产生“急性强化效应”从而导致成瘾,这同苯丙胺 促进脑内两种神经递质多巴胺作 用有关,因此滥用潜力很大。
甲基苯丙胺急性中毒的典型症状/体征包括:机械 性过度活动、面部发红、发热、出汗、心跳增加、 致命的心律失常、心肌缺血、血压升高(有时可 导致颅内出血)、精神亢奋、刺激性欲、焦躁不 安、震颤、惊厥、攻击或暴力行为、偏执行为、 偏执妄想、精神错乱和分裂症等。滥用苯丙胺后 的剧烈活动,加之食欲抑制往往导致体能处于极 度“消耗”“透支”状态,而本人并无感觉也不 能控制自身行为,对身心损害极大。流行病学调 查表明,滥用苯丙胺类可导致精神障碍。精神障 碍往往见于长期滥用的慢性中毒者。苯丙胺类慢 性中毒表现类似苯丙胺急性过量中毒,具有顽固 性失眠和包括分裂症、幻觉、幻听和失控的暴力 行为等精神障碍的典型特征。
禁毒知识培训
泸县嘉明镇罗桥中心小学校安全办公室
什么是毒品
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
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 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 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除传统 毒品海洛因、大麻外,近年来“冰 毒”、“摇头丸”、“K粉”(氯胺酮) 等合成毒品在全国不断蔓延在。青少 年在染毒品人群中的比例不断扩大。
摇头丸: 摇头丸属安非他明类兴奋剂的一种,因常被制成药丸形
状,其吸食后不停地摇头跳舞而得名。现发现部分摇头丸以 冰毒或“K粉”为主要成分。
动物实验表明,摇头丸(哪怕是一次单剂量使用)即可导致脑5-羟色胺 神经元损害。在人类,滥用摇头丸可导致神经精神系统的严重损伤,造 成认知障碍和精神病症状,如躁狂、焦虑、抑郁、睡眠障碍和记忆障碍 等;其它躯体障碍包括:肌肉活动增加、磨牙、震颤、出汗、高热、惊 厥、心血管功能障碍如血压变化和心律失常等严重致命损害。美国的一 项急诊室调查显示,因滥用摇头丸中毒死亡案例由1994年的280例上升 至2009年的6850例。常见的死亡原因是:
上述“舞会药”滥用反映的是一种追求强烈刺激和某种 社会时尚的行为。舞会药滥用者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或盲 从性,滥用者往往对此类毒品的性质和滥用后果无正确的认 知,滥用除导致严重身心损害外,受药物(毒品)作用影响, 在极度兴奋、纵欲和放松状况下易发生各种越轨和违法犯罪 行为,这对处于身心发育期的青少年危害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