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贵阳市“十二__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

贵阳市“十二__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

贵阳市“十二·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贵阳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局2010年10月贵阳市“十二·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第一章前言1.1规划背景及意义“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

为继续贯彻市委、市政府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决定、实施中心城区“畅通工程”目标要求,为完成“十二五”期间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生态文明城市整体服务水平,建设宜居贵阳的目标,“十二五”期间我市将不断完善以路网、慢行系统、公共停车场、污水和垃圾处理等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使贵阳市城市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因此,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十二五”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指导贵阳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规划编制的依据编制主要依据为:《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年)》、《贵阳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各区(县、市)总体规划、“十二五”规划前期调研相关课题及相关专项规划。

1.3 规划范畴本专项规划包括贵阳市城市规划区范围,东起南明区永乐乡,西至清镇市红枫湖镇,南起花溪区青岩镇,北至修文县龙场镇、扎佐镇,含金阳新区、南明区、云岩区、白云区、高新区、花溪区、乌当区、小河区及清镇市青龙办事处、红枫湖镇、百花湖乡和修文县龙场镇、扎佐镇开阳、修文、息烽、清镇(三县一市)的城市规划区范围,总面积3121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东起小碧乡、永乐乡、东风镇,西至朱昌镇、金华镇、久安乡、石板镇,南起党武乡、孟关乡,北至麦架镇、沙文镇、都拉乡,总面积为1230平方公里。

1.4 规划领域城市基础设施包括:城市道路、排水、供水、综合管网(电力、电讯、燃气)、公共交通(停车场、轨道交通)、慢行系统、垃圾处理、防灾减灾、园林绿化等设施。

1.5 规划期限:2011 ~2015年。

第二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和评价2.1 城市基础设施现状近十几年来,贵阳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城市面貌有较大的改观,人民生活条件、居住环境得到较大的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根据贵阳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贵阳市大力紧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贵阳市中心城区,金阳新区,以及各区(县、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都有较大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城市道路骨架网基本建成贵阳市城区“三环十六射”的骨架路网大部分已建成通车,形成骨架路网。

中心城区与金阳新区之间建成黔灵山路、北京西路、中心环北线三条快速路,以及百花大道一条主干道,南北部均可快速到达,行驶时间仅需十几分钟,以老中心城区,金阳新区共同构成的城市核心已基本形成。

中心区与各区之间联系主通道基本建成,包括连接花溪区的花溪大道,新建的甲秀南路;连接龙洞堡片区及机场新建的机场路,汤巴关路(原机场高速);连接新添寨片区的贵开路,新建的水东路;连接白云、金阳的云峰大道;在建的白云至高新区的金苏大道等;连接小河区的沙冲路、黔江路、珠江路;连接贵阳市各片区的三环路已建成通车,二环路正在建设中;打通了贯穿中心城区东西的北京路,北京西路至金阳已建成通车,北京东路至三环在建;甲秀南路继续向北延伸,与正在开工建设的甲秀中路、甲秀北路贯穿贵阳市南北向,北京路与甲秀路形成“一纵一横”的主骨架结构。

至2009年底,贵阳市城区面积为495平方公里,全市已建市政道路913.22公里,道路面积1684.8万平方米。

金阳新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建设区域,作为市委、市政府行政办公属地,经过十年来的建设,近期规划的17平方公里范围的路网建设已基本完成,“三纵六横”主干道已建成通车,内部服务功能为主的次干道、支路网在进一步完善中,40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全面铺开。

其他各区根据各自的区域情况,加大片区路网建设力度。

小河区依托小河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区内五纵四横道路交通网络构架正在加快形成,新建和改造了黄河路、长江路、盘江路、清水江路等一批城市道路。

白云区在金阳新区建设的带动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近几年来建设的主次干道有云峰大道、白云中路、云环路、金大路、白云北路、建设路等,区域路网格局形成。

新天片区随着贵开路、航天大道的建成通车,与中心区联系紧密,交通十分便捷,同时拥有优越的自然环境,位于南明河下游河畔,区域温泉资源丰富,区域城市化进程较快。

龙洞堡片区长期受交通瓶颈制约,城市基础设施落后于其他片区,现机场路、油小线已建成通车。

三桥马王庙片区近年新建改茶路、三桥南路、北京西路、金西大道延伸段等道路,逐步改善片区基础设施落后,居住环境差的现状。

花溪区随着甲秀南路、南环线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道路路网建设初具规模,城镇化进程较快。

高新区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于2009年正式启动建设,金苏大道和麦沙大道两条城市主干道正在抓紧施工。

连接三县一市的道路,目前主要通过已建成的贵黄、贵遵高速公路,贵开二级公路等到达,交通十分便利。

贵阳市“三县一市”依托便利的对外交通,城镇化进程取得较大的发展,但相对贵阳市各区,城镇内部路网密度相对较低,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市政配套设施逐步完善贵阳市市政配套基础设施正在逐步完善,老城区和金阳新区较为健全。

老中心区城市人口密集,城市基础设施相对较完善,供排水、综合管网(电力、电讯、燃气)等覆盖中心城区。

为解决人车混行,贵阳市在老中心城区加大了慢性系统的建设力度,近几年来在主干道人口密集处修建了大量的人行立体过街天桥,过街地道等设施,加设无障碍坡道,完善交通指挥系统。

金阳新区绿化、景观、路灯、公交设施、环卫设施、交通指挥等城市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较为完善,城市绿化率高,城市环境美观,打造了宜居环境。

各区(县、市)供排水、供电、通讯等配套设施需加大建设力度。

至2009年底,贵阳市供水综合生产能力116.5万立方米/日,排水管道长度1798公里,煤气(人工)供气总量22851万立方米,天然气供气总量844.26万立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5925.79公顷。

为实现污染减排,近年来我市以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为突破口,大力加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力度,确保了我市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的顺利推进。

到2010年6月底全市建成污水处理厂已达到15座,实现各县均建成投运污水处理厂的目标,城镇污水处理能力从1999年日处理污水2万吨提升至日处理污水65.1万吨,其中城区建成污水处理厂8座,污水处理能力为58.05万吨。

同时,配套城镇污水处理厂完成污水管网建设147.91公里。

城区通过对南明河、市西河、贯城河、小黄河、松溪河等河道治理,逐步提高城市水环境质量。

2.2“十一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绩“十一五”以来,贵阳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城市道路交通路网的通行能力、给水系统的供给能力、污水及垃圾的处理能力等以及行业管理的组织调控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为贵阳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十一五”期间贵阳市全力以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基本建成了“一横一纵一环”、“三环十六射线”的城市道路交通主骨架路网,道路面积率达为%,人均道路面积为平方米;大力完善慢行系统,营造以人为本的绿色交通环境,老城区人均拥有人行道面积4.24平方米,共设置人行过街设施257处,其中人行天桥25座,人行横道185处,地下通道47处;全市已建成投入使用的污水处理厂共有15座,污水日处理能力达65.1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逐步完善,垃圾处理率达到32.45%;雨污分流系统正在完善;轨道交通设施建设开始起步;;实施了饮水安全应急工程,新增日供水能力2079立方米/天,同时,新建、改扩建了部分乡镇供水工程,基本满足了我市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的需要;先后有7项煤气工程和液化石油气工程建成投产使用,有效提高了我市燃气供应和保障能力;每年新增绿地30万平方米以上的速度完善我市绿地系统,生态恢复面积7266平方米;启动实施将军山物流中心、改貌集装箱物流中心、龙洞堡物流中心;启动金阳客运站、贵阳客运东站、贵阳客运西站、贵阳客运南站;开展了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预案、监测预报等工作落实情况专项检查,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工作,开阳县、息烽县的“十有县”创建试点工作已基本完成;推进信息化建设。

组织开发了矿产资源开发及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系统,已通过测试和验收并正式应用。

城市建设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金阳新区开发建设是贵阳市抢抓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实现强市升位的重要举措。

金阳新区新型现代化城区雏形初步显现,“十一五”以来,金阳新区认真按照“十一五”规划制定的“完成17平方公里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并向40平方公里延伸”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目标任务,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实现市政基础设施结构优化布局,加速城乡一体化建设。

云岩区“十一·五”以来,主要完成了黔灵东西路、飞山街、松山路等拓宽改造工程;黔春路及排洪大沟等改造工程、雅关截污沟改造工程,水东路及南明河截污建设工程、金工路(云岩段)建设工程。

道路建设改造投资21.86亿元,建设改造总里程25.58公里;大沟整治投资2.24亿元,建设规模全长5.27公里。

同时,协助“三马”片区改造开发指挥部推进“三马”片区开发建设工作;北京东路、北二环、东二环、甲秀北路建设拆迁工作正在有条不絮地进行中。

南明区“十一五”期间,以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发展总体水平为目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推进龙洞堡新区开发步伐,大力推进“城中村”改造,城市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配合贵阳市顺利完成了机场路建设,实施完成了南明区城市综合模块化管理系统项目。

龙洞片区整体开发方面,按照规划先行、项目支撑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龙洞堡片区开发建设,积极推进片区内基础设施建设,龙洞堡片区排污综合治理一期(排污隧洞)工程顺利完成。

龙水路、兴业西路、兴业南路、十号路及党校排水大沟、鱼梁河截污沟、龙水路1号大沟、龙水路2号大沟等“四路四沟”项目前期工作正加快推进。

乌当区“十一五”期间,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理念,围绕“黔中秘境,自然乌当”城市品牌,城市道路网络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

水东路(乌当段)、四光路、新添大道(乌当段)、北衙路、观溪路、环溪路等道路工程建成通车。

加快推进松溪河、环溪河流域污水收集市政工程。

新庄污水处理厂乌当段南明河截污沟工程全面完成。

花溪区“十一五”期间,完成了将军路、河滨路、民主路等城区多条道路的改造,为开展“十二五”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