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的特征

动物的特征

动物的特征
河口镇月形学校杨婷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资料查询获取与动物特征有关的科学事实。

2、能从动物的身体结构与它的运动方式、生活环境的适应性方面来进行
研究。

3、能将搜集的信息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清晰地表达,并且能够倾听其他
同学的不同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活动中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体验“不同的动物却具有相同点,
同是动物或同类动物却又有不同点”的辩证的观点。

2、能意识到动物器官对动物生存的重要意义。

科学知识
1、知道动物的构造特征是与它的运动方式、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2、认识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的有关动物的运动方式和身体结构方面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那你都知道哪些动物的名字呢?下面老师请每一名同学都说出一种你喜欢的动物或知道的动物的名字。

同学们想不想了解和学习更多的有关动物的一些知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动物单元的第一课(板书:动物的特征)
二、模仿动物的运动方式,了解动物的身体特征
1、观看各种动物的运动录像(思考、回答)
说一说这些动物与植物有什么区别,这些动物区别植物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2、出示不同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动物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

3、学生模仿各种动物的运动方式,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4、讨论:1)为什么在一般情况下,鸟适合在空中飞,鱼适合在水中
游呢?
2)动物的运动方式与它们的身体结构有什么关系呢?
(解释流线型的意义)
5、播放录像,进一步说明,动物的运动方式是与它们的身体结构是相
适应的。

三、比较动物的生活环境,了解动物的特征
1、用玩游戏的方式(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
环境中。

2、课件出示(鸭足、鸡足、鹰足、鹤足)
观察、分析、讨论:这些鸟足有什么特点,这些身体的特点对它们在不同环境中生活有什么好处?
利用课件进行分析讲解,引导学生说出,动物身体上的特征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四、信息交流、巩固练习
把搜集到的有关动物的身体结构与运动方式和生活环境相适应的事例,与全班学生分享。

五、全课总结、布置任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动物的身体结构是与它们的运动方式和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课后请同学们再搜集一些有关动物的捕食方式资料。

《动物的特征》说课
《动物的特征》是湘版四年级上册《多种多样的动物》单元中的起始课。

教材安排了“模仿动物的运动”、“比较动物的生活环境”、“认识动物食性”三个活动旨在引导学生从动物的运动方式、生活习性及食性这三个方面初步认识动物的特点,感受动物的多样性,尝试从这三个方面用新的标准对动物分类,关注动物的身体结构与这几个方面的关联,获取与这三个方面有关问题的事实,为后面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设计思路:
我根据后面的课文和学生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本课认知目标定位在“初步了解”,抓住“身体结构是与运动方式和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这一主线,把本课各项活动巧妙地串联起来组织教学。

但是,因为本课内容不便实验和观察,不宜采用发现式探究的方法,所以我着力在接受式探究方面去进行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资料查询获取与动物特征有关的科学事实。

2、能从动物的身体结构与它的运动方式、生活环境的适应性方面来进行
研究。

3、能将搜集的信息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清晰地表达,并且能够倾听其他
同学的不同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活动中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体验“不同的动物却具有相同点,
同是动物或同类动物却又有不同点”的辩证的观点。

2、能意识到动物器官对动物生存的重要意义。

科学知识
1、知道动物的构造特征是与它的运动方式、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2、认识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动物的运动方式和身体结构方面的资料。

教学方法与手段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学习科学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因此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因为本课教学内容不便于实验和观察,不宜采用发现式探究的方法,所以我让学生采用了接受式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手段上,我借助大量的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讨论教学内容,并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讲解一些重点难懂的地方。

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录像导入、激发兴趣
开始上课时,我就让每位学生都说出一种动物的名字,让学生感受到动物种类的多样性,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然后出示各种动物活动的录像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让学生通过观察从中归纳总结出动物区别与植物的共同特点是——动物可以自由运动。

二、模仿动物的运动方式、了解动物的身体特征
本环节重在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在有趣的活动中亲身体会结构和功能的关联,由“说出动物的各种运动方式”“模仿动物的运动”、“思考动物运动方式与身体结构的关系”,等几个小活动组成,其中“搜集动物运动趣事”的活动,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也是以特例的形式进一步使学生了解构造特征与运动行为的关系。

1、交流
首先,我用不同的运动方式的动物图片(如教材中的蜘蛛、雕、熊、马等),引导学生描述图片上动物的运动特点,再让学生交流见过的其他动物的运动方式,让学生从动物的多种多样的运动方式来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2、模仿
模仿动物运动的游戏,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比角色扮演应该更合适一些,因此接下来,我让学生自选其中的任一种进行模仿,也可以模仿教材以外的动物的运动,相信这一活动是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

模仿之前,我提出要求,开展竟赛,组织评议:谁模仿得最逼真?并说说有什么感受,以此过渡到下一环节的教学。

3、讨论
通过前面的交流和模仿,学生已经对动物可以自由运动这一共同特点形成共识,这时候,我可以插问:它们的运动方式可以互换吗?当学生给予否定时,我通过课件演示动物的运动器官让学生观察,并要求他们说出否定的理由。

接着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一般情况下,1、为什么鸟就适合在空中飞、鱼就能在水中游呢? 2、动物的运动方式和它们的身体结构有什么关系呢?而这,正是整个活动要达到的目标——动物的运动方式是与它的身体构造密切相关的,以此引导学生关注事物间的相互联系,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

在讨论的时候,学生也许会出现就事论事的局面,停留在动物个体而不是站在类群的角度看问题,或者会出现以偏概全、忽视特例的状况,比如“会飞,是因为有翅膀,所以有翅膀的就都会飞”,又如“鸟都有翅膀,都会飞”等。

为此我特地提出了“所有的鸟都可以在天空中飞吗?”针对这个问题,我以搜集“动物趣事”的形式给予引导,不但提供了关于驼鸟不能飞却能善长跑的一则趣事,而且要求学生搜集、补充这样的动物趣事。

进一步说明动物的运动方式与身体结构的关系。

三、比较动物的生活环境,了解动物的身体特征
我用两个过程来组织该活动。

1、对不同动物的生活环境进行比较
我首先安排了一给动物找合适的生活环境的个游戏,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让学生对着各种动物的图片,相互说出它们各自生活环境的不同。

在这里,我主要通过多种多样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图片,和采用师生对答的形式来丰富比较的内容。

让学生充分了解在不同的环境里生活着不同的动物。

2、交流动物的生活环境与身体结构的关系
为给学生打下思维的基础,教材以鸟类的足为例来启发他们将动物的生活环境与身体结构之间联系起来分析,分别出示了鸭足(游禽类)、鸡足(陆禽类)、鹰足(猛禽类)、等图片。

四、巩固、小结、拓展
最后我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然后布置学生课后去搜集动物捕食方式的资料,为第2课时的学习做好准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