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周边经济外交(教案)

中国周边经济外交(教案)

中国周边经济外交近年来,中国外交本着“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总体战略,依据“睦邻、富邻、安邻”的政策,与周边国家的相互依存关系不断加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密切联系,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塑造出极为有利的区域环境。

这其中,经济外交功不可没。

一、中国经济外交的演变(一)何谓经济外交经济外交有两层涵义:一是指由主权国家或国家间经济组织及其代表以本国经济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二是指一国政府或代表以经济力量为手段或依托,为实现和维护本国国家战略目标而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

经济上的联系和交往,已经越来越成为各国之间最主要的交往和联系,因此经济外交愈来愈受到各国的重视。

经济外交是经济与外交的辩证统一,既可“以经济促外交”,也可“以外交促经济”。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经济外交已成为各国谋求合作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日益受到重视。

在不同时期,随着国际时局的变化,经济外交的侧重点也会不同,一般说来,在世界经济萧条时期,为促进经济复苏,各国政府会侧重“以外交促经济”。

从国际上经济外交上的实践来看,日本和美国比较典型。

日本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以外交为手段,而把经济增长和重新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作为战略目标,美国则是以经济为手段,而把外交政策的实现作为目标。

美日两国的经济外交实践表明,随着国家实力增长,经济外交从注重经济结果渐渐转向由外交政策目标主导。

但也需注意,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两种传统也能并存,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这有些类似17、18世纪欧洲的重商主义,即权力和财富都可以作为手段和目的,尽管短期内有所矛盾,但长期而言都是一个大国所需要的。

(二)中国经济外交的演进作为当代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部分,经济外交体现在中国全方位外交格局中,成为促进中国国家利益的手段,加强中国与相关国家关系的基础。

为中国发展营造良好宽松的国际环境,提升本国国际经济地位,扩大影响力,提升话语权,做出了重大贡献,产生了显著效果。

经济外交内容已涵盖对外经济关系的所有方面,成为促进中国国家利益的手段,加强中国与相关国家关系的基础。

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与西方大国发展合作,不搞对抗,维护关系总体稳定,推动经济外交,加强经济联系,是中国经济外交的主要方面。

欧盟、美国和日本三大经济体已成为中国在世界的三大贸易伙伴。

中国与美欧日三大经济体的经济合作成为了中国经济外交的主体和基础。

第二、经济外交是增进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友好关系的重要手段和重要内容中国政府重视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外交,在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同时,中国近年来还加大了对外援助的力度。

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成为增进中国与之关系的重要方面。

第三,中国的多变经济外交更加活跃,形式多样。

加入WTO后,中国在世贸框架内积极参加多边贸易体制,为拉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积极参加多边经济对话。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继北美、欧盟之后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第四,中国经济外交的内容不断扩展,领域广阔。

伴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能源外交、气候外交等新的经济外交形式在中国外交中逐步展开,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在能源、气候、环境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外交的新内容。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外交实践,中国经济外交的内容日益丰富、手段日趋多元、领域不断拓展,层次更加清晰,在整体外交中的地位有了极大提升,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上升,国际交往的增多,国与国之间经济相互依赖的加深,中国经济外交的内涵和外延还会不断扩展,在中国总体外交中的地位也会不断提高。

二、互通互联,安邻富邻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周边地区是中国的安全屏障和战略缓冲地带;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周边地区是中国主要经贸和重要市场之一;从大国关系的角度看,世界主要大国都在中国周边,又是稳定周边、立足亚太的重要一环。

1.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成效显著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大幅增加,成为大多数国家的最大贸易市场,周边国家对中国市场的倚重增加,尤其是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趋缓,国际市场环境恶化的情况下,中国市场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维护与扩大同中国的经贸关系成为周边国家重要的政策取向。

第1,近10年来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形成了深度依赖关系。

周边国家仍然是中国国际贸易的重要对象,但地区贸易比重的下降显示中国正从区域性贸易大国朝着全球性贸易大国迈进。

陆上邻国对中国国际贸易的重要性日渐上升,而海上邻国由于日本一国的下滑、韩国份额基本不变而整体上处于下降趋势。

这一变动说明了近些年陆上邻国基础设施和贸易便利化的进展。

总体而言,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频繁,中国周边国家分享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国也不断调整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关系。

第2,中国周边地区与中国的贸易形成了不同的模式。

2002年至2008年,中国占周边国家贸易的比重不断上升。

从周边国家在中国贸易中的地位变化来看,比重也有所变化。

第3,中国的亚洲贸易格局在过去几年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是中亚、南亚与东南亚是中国周边双边贸易关系增长迅猛的三个区域。

对这三个区域的国际贸易而言,中国重要性上升;而这三个区域在中国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也有所上升。

二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国际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东北亚地区地位下降。

这一变化意味着:中国正日渐成为周边国家的贸易中心,日本的地区地位迅速下降。

2.中国与周边四大区域的经贸关系(1)在东北亚地区:中日、中韩间贸易频繁,中国对日韩的贸易是入超状况,已连续多年成为日本、韩国最大贸易伙伴,日本、韩国在中国贸易伙伴中分别位居第四位和第六位。

日本、韩国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外资来源地。

中国与俄罗斯贸易虽然并不是很理想,不过,中国已经成为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国,随着俄罗斯于2011年加入WTO,和中国对俄投资力度的增大,中俄贸易将会取得比较大的进步。

由于蒙古和朝鲜经济欠发达的原因,中蒙、中朝间的贸易量都比较小,但中国对蒙古国的政策主要是通过搞好关系来获得中国需要的资源,并帮助蒙古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对朝鲜的经贸政策根据“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互利共赢”的原则进行。

近年来,中国正逐步增加对俄罗斯、蒙古、朝鲜的直接投资。

(2)在东南亚地区: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实现了与所有东南亚国家建交或恢复外交关系。

1992年,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

针对与东盟的合作,中国提出了“睦邻”、“安邻”和“富邻”的外交理念,并且试图通过经贸合作,缓和地区内矛盾、促进中国与东盟区域合作水平的提升。

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令人瞩目。

其中,双边贸易一直是最活跃的。

目前,中国已是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时,东盟也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3)在南亚地区:中国与南亚国家保持着良好的双边关系。

但是南亚地区局势动荡,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中国与南亚各国的经贸和投资总量仍然偏低,与近30亿人口的庞大市场不相匹配,未来中国与南亚的区域贸易发展潜力巨大。

由于南亚国家经济落后,各国均存在对华贸易逆差,改善贸易不平衡现象是中国与南亚经贸关系发展的重点之一。

此外,南亚地区一直是中国海外重要的工程承包市场之一,不过,我国在南亚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以承包工程为主,设计咨询以及技术服务金额小,高技术人才输出少。

在投资方面,中国对南亚国家的投资规模尚处于起步阶段。

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尼泊尔等长期是中国的主要受援国。

中国的长期援助对于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并进一步巩固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双边友好关系。

(4)在中亚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初建交以来,中国与中亚五国的经贸关系进展迅速,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进出日增速明显。

中国通过参与和推动东亚多层合作机制(东盟、东亚峰会、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包括自贸区)、上海合作组织、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等,构筑了一种基于现实利益,具有包容性和灵活性特点的周边合作关系框架。

主要挑战:(1) 东部:强大与挑战东部主要是美、日、韩、朝等国家和居于中国东方的外部力量。

在相当长时期内东部都将是中国主要威胁和主要挑战的来源方向,但也是中国最大的机遇和最大的利益方向。

但是它们的挑战和威胁更多地表现为如何压制和围堵中国的崛起、维护它们的既得权益上,而难于有大幅度的权益扩张。

(2) 南部:联系的加强与明显的忧患并存:一方面,东盟十国与印度诸国与中国保持着高度的经济合作,想要搭中国经济发展的顺风车,另一方面,中国的崛起让他们感到明显的压力,把中国作为潜在的敌国加以防范,甚至拉拢区域外的强大势力抵制中国,为中国在南部、西南部的发展增加了不稳定因素。

(3) 西部:腹地广阔,宝藏丰富,现实贫瘠,动荡不宁:西部是中亚国家、巴基斯坦、阿富汗等。

西部地区的局势长期动荡,与中国的经济政治联系相对薄弱,由于恐怖主义势力和极端宗教势力等的存在与活跃,加上大国势力的介入,将长期威胁中国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安全。

但是,在政府关系上,中国除了有巴基斯坦这一全天候的朋友以外,同中亚国家的经济政治联系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加强,还存在着巨大的开发潜力与扩大合作范围、规模的长期机遇。

在该地区的关系上,中国需要稳中求进,步步为营,以经济合作为务实合作的基础,扩大在该地区的全面影响。

(4) 北部:比较稳定,潜藏痼疾:这一地区(俄罗斯,蒙古)对中国蕴藏着巨大的机遇,但是,如果经营不当,很有可能成为接近中国腹地、长期潜在的威胁,甚至在50 年以后,这一地区有潜力可能重新上升为中国最大的威胁——北方威胁。

对策:对于日本、韩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我国应主要通过搞好政治安全关系,疏通经济关系来保障中国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外部环境,比如参与生产网络的建设,加速推进地区一体化。

中国应该在地区合作问题上有大的突破性战略,如建立中韩、中日、中俄、中印等双边、或东北亚多边自由贸易区、或紧密经济合作区,建立东亚共同体等,甚至不妨考虑或倡议建立中美自由贸易区。

对于东盟、中亚、南亚等周边小国,我们应该研究系统的怀柔战略。

这种战略既要有充分的道义性,着重于长远的战略利益,重视长远的战略效果,同时,也不能完全忽视眼前利益,尤其要防止出力不讨好的支援与外交,要有正确的战略眼光和战略判断。

中国在对弱势发展中国家紧密经济合作的同时,也要建立制度性的优惠政策,尽可能做到索取与给予的平衡,也可以在全局道义制高点和长远战略利益的通盘考虑之下,多予少取,多予不取。

中国在进行对外经济援助外交时,应把为受援国家培养人才置于首要地位。

培养人才有助于发挥更长远的效益,能够带动施援国的文化的输出,还有助于维系施援国和受援国紧密的政治、经济、民间关系等全面的联系和交流。

通过培养人才架起双边沟通的桥梁,加强相互联系的纽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