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作文教学改革之我见
中学作文教学改革在今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
然而总观作文教学现状,学生的作文构思平庸、人文苍白、文理不通、词不达意、书写潦草、应用文体格式不规范等现象,表明了学生作文从习惯到能力都还需要加强训练;而教师的作文教学行为大多混乱无序,训练效率低下。
我们不禁想问,作文教学改革要有所突破,路在何方呢?
一、在生活中积累材料,迁移运用,开放教学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樵夫难为无米之炊。
”有的同学平时很少课外阅读,缺乏写作材料,对作文望而生畏。
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
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的素材。
从教科书中积累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学习课文的写作技巧(如文章的命题、开头、结尾、主体结构、过度照应等)。
从优秀的作文中积累,让学生阅读和积累一些优秀的作文资源有助于学生语感的训练,教师要协助学生收集和整理一些优秀的学生作文片段有计划地让学生朗读、积累、模仿、写作。
作文教学要凭借开放的教学模式,使作文教学形成全方位的立体的教学空间,这是作文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
二、拓展写作空间,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因此作文命题设计应贴近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可谓就地取材,两全其美。
如,学过《社戏》一文后,设计以“童年”为话题进行作文,很多学生无形中就模仿了《社戏》的写作风格,以质朴的语言表现童年时的天真烂漫、纯真无私。
以课文为范文,迁移思维,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去写作,为学生更好的展现自我架构了桥梁,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品尝到了写作的乐趣,增强了写作的信心。
三、建立科学的作文训练体系
训练是教学的重要手段。
训练体系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训练的效果。
作文训练涉及的知识体系是一个比较繁杂的系统,建立科学性强的训练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几十年来,语文界在作文训练体系上进行了艰难的探索,仍未形成最适合对学生进行作文能力培养的完整有序的训练体系。
建立一个科学的作文训练体系,已是当前作文教学改革面临的当务之急。
作文活动的实践证明,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产生于作文主体的思维。
作文活动自始至终都离不开思维活动,由“物”到“意”,由“意”到“文”都是思维的结果。
很明显,作文过程其实就是一种思维过程,即是作文主体用语言来实现自己的思维的过程。
语言为实现思维的物质形式,直接服务于内容,构成文章的结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文章体裁等形式。
因此作文最重要的因素是思维和语言,思维为能力,语言为技法。
综上所述,作文能力的培养应
着眼于思维上,而技巧的训练才能有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由此可知,科学的作文训练体系,应建立在“以思维为能力线,以语言为技巧线”这个基础上,否则,便不能正确有效地引导中学作文训练。
四、充分发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应努力营造写作的氛围,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
比如:作文题目的命制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是否有话可说。
作文课是否一定要在连续的两节课内完成。
可否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及时进行写作实践等。
教师应加强学习,积淀相当的文学基本功。
我们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该率先做到,而且要做得比学生更好。
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前列主动收集作文教学的相关前沿信息,加以归纳、综合、整理,使之适应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还应该多进行写作训练,要求学生写作的文章,教师应该先“下一下水”,这样才知道“水”的深浅,不要老是站在岸上呼来喝去,怨这怨那。
同时,在平时的教学环节中积极鼓励学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金口常开,更要注重作文的批改环节,相互借鉴。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行也”,在比较中找出自己的优势和差距,而后再经过老师的批阅之后,自己再认真思考和总结经验教训,好的作文可以在班里相互传阅,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在写作上的浓厚兴趣。
总之,初中作文教学应该着重抓好“变要我写到我要写”,“写什么”,“怎么写”这几方面的工作,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不断反思,
不断创新,作文教学的路就在我们自己的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