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科技成就
一、填空题
1.为了让历法更好地配合天象和自然季节,用以安排农业生产,中国古代创制了“________”。
(厦门大学2011年研)
【答案】二十四节气
【解析】古人创制“二十四节气”的目的是让历法更好地配合天象和自然季节,用以安排农业生产,中国最早出现的是“二分”与“二至”,即春、秋分,冬、夏至。
2.北魏贾思勰所著的《________》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农学著作之一。
(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案】齐民要术
【解析】北魏时的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系统总结了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阐述了古代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农学思想,根据北方农业生产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精耕细作、保墒施肥的方法,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农学著作之一。
3.最早详细记述珠算的是《________》。
(北京大学2012年研)
【答案】数术记遗
【解析】“珠算”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徐岳撰的《数术记遗》。
书中云:“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
”该书曾记载了十四种上古算法,其中有一种便是“珠算”。
4.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________》,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厦门大学2010年研)
相关试题:
(1)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是________。
(北京大学2010年研)
(2)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是________。
(南开大学2010年研)
【答案】黄帝内经
【解析】《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全书分《灵枢》、《素问》两部分,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联合创作。
《黄帝内经》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5.自汉代,我国著名医书有《________》、《金匮要略》、《脉经》、《千金方》。
(北京大学2012年研)
【答案】伤寒杂病论
【解析】张仲景(约公元150年~219年),名机,南阳人,因当时伤寒流行,死亡者很多,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写成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即今《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
6.中医四诊法是指望、闻、问、________。
(中山大学2011、2010年研)
【答案】切
【解析】中医诊治强调“四诊”、“八纲”。
“四诊”即“望(望色)、闻(闻味)、问(问情)、切(切脉)”,“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7.在中医看来,在人体这个错综复杂的生命网络中,有直行和横行的部分就是________,它们上下左右贯通起来就是人的生命体的隐藏系统。
(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答案】经脉
【解析】经脉是中医所指的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
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
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8.《________》是被称为“药王”的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的著作。
(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案】千金方
【解析】唐代名医孙思邈耗毕生的精力从事治疗和著述,他先后编成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载方6000余条,涉及中医百科,被称为中医百科全书式的巨著。
9.《梦溪笔谈》记录了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________。
(北京大学2012年研)
【答案】指南针
【解析】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其原理主要是将钢针磁化。
北宋科学家沈括(公元1031年~1095年)在其著作《梦溪笔谈》中详细描述了指南针的四种使用方法。
10.通过________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火药和指南针传到了欧洲。
(南开大学2012年研)
【答案】阿拉伯
【解析】中国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火药、指南针都是通过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从而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造纸术是在公元8世纪时传入阿拉伯,后经阿拉伯传人欧洲,欧洲人才结束了用羊皮书写的历史。
火药是在13世纪左右,经由商人传入阿拉伯地区,后来欧洲人又在与阿拉伯人的战争中学会了火药和火器的制造方法。
指南针在宋代就已传入阿拉伯地区,公元1180年左右,指南针又从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人手中,才有了后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的可能。
11.古代把每月的第一日叫“______”,把最后一日叫“______”。
【答案】朔;晦
【解析】古代把每月的第一日称为“朔”,把最后一日称为“晦”,每月十五日或十七日称为“望”,即太阳和月亮此升彼落,东西相望。
12.从西汉开始把一昼夜分为12辰,也叫时辰。
每日24小时,每2小时为一个时辰,如上午7时至9时称为________。
【答案】辰时
【解析】古人将一日分为12个时辰,用地支纪辰,一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上一日23时至次日1时为子时,依此类推:1时到3时为丑时,3时到5时为寅时,5时到7时为卯时,7时到9时为辰时,9时到11时为巳时,11时到13时为午时,13时到15时为未时,15时到17时为申时,17时到19时为酉时,19时到21时为戌时,21时到23时为亥时。
二、判断题
1.中国古代天文学将天上的星宿划分归纳为“二十八宿”。
(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案】错误
【解析】“二十八宿”,是指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每个星宿都是若干颗星的组合,而二十八宿又以方位分为四组,以中国古代四方保护神相配。
2.《九章算术》中记载的直角三角形“勾三股四弦五”的关系,是世界上关于勾股定理最早记录。
(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案】错误
【解析】《周髀算经》记载周代的商高提出了直角三角形的“勾三股四弦五”的关系,即所谓“勾股弦定理”,成为世界上关于勾股定理的最早记录。
三、选择题
1.南北朝时期的农书是()。
(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农书》
【答案】A
【解析】北魏时的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系统总结了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阐述了古代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农学思想,根据北方农业生产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精耕细作、保墒施肥的方法,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农学著作之一。
2.我国用以记录自然季节的二十四节气,到西汉初年已经完整地出现在()一书中。
(北京大学2010年研;北京外国语大学2010年研)
A.《吕氏春秋》
B.《尚书·尧典》
C.《史记·天官书》
D.《淮南子》
【答案】D
【解析】为了让历法更好地配合天象和自然季节,用以安排农业生产,古人还创制了“二十四节气”。
从史料来看,中国最早出现的是“二分”与“二至”,即春、秋分,冬、夏至。
《吕氏春秋》又出现了立春、春分、立夏、立秋、秋分、立冬等节气。
到西汉初年的《淮南子》,则出现了全部的二十四节气。
3.对宋代以来农桑经验和种植建设进行了全面总结的著作是()。
(厦门大学2010年研)
A.《农政全书》
B.《农书》
C.《齐民要术》
D.《氾胜之书》
【答案】A
【解析】徐光启所著的《农政全书》规模宏大,达70万字,60卷,内容涉及农业耕作、土地开垦、水利建设、食品制造、果树技艺等众多方面,尤以系统而集中地叙述了屯垦、水利工程和备荒为一大特色,是对宋代以来农桑经验和种植建设的全面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