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政学整理2.0

财政学整理2.0

财政学复习提纲前言:财政学的理论渊源重商主义财政理论盛行时期的基本思想:(1+5)认为一国积累的金银越多,就越富强,也就是一国的国力通过金银数量来衡量。

主张扩大商品出口,限制商口进口,通过贸易顺差换回大量金银货币。

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

主张政府管制农业、商业和制造业,发展对外贸易垄断;通过高关税率及其它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并利用殖民地为母国的制造业提供原料和市场。

古典政治经济学财政理论盛行时期的基本思路(1+5)斯密的财政理论基本理论主张自由竞争的经济制度在市场自发调节下能保持理想的秩序,每个人在追求最大私利的同时,社会利益也能得以最大限度地实现。

关于政府问题,主张小政府,廉价政府。

国家的职能就是保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抵御外敌入侵,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等一些对社会有益而又不可缺少的活动,充当守夜人的作用。

关于财政收入问题,提出以受益者负担为中心的收入理论,即按享受国家经费开支利益的大小和方向来筹集经费。

关于税收问题,提出了平等、确实、便利和征税费用最小的税收原则关于公债问题,提出公债有害论,不主张发行公债。

关于财政支出问题,主张严格限制、量入为出的理论。

财政支出必须严格限制在国防、司法、公共工程建设和维护公共机关的需要。

大卫李嘉图的财政理论基本理论主张(3)第一,同意斯密关于国家职能、公债和财政收支方面的观点。

第二,提出自己赋税理论。

包括赋税总论和赋税论关于赋税总论:认为任何形式的赋税都来源于利润、地租和其它形式的收入,都会减少资本积累。

为了减轻赋税对生产的破坏,主张尽量减少对最终由资本来承担的赋税,认为最好的赋税就是最轻的赋税。

关于赋税论:他研究了地租税、利润税、工资税、农产品税和黄金税等当时主要税种的转嫁、归宿以及各项赋税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第三,李嘉图等价原理。

认为发行国债和税收融资没有任何区别,认为二者等价。

德国的瓦格纳财政理论基本理论主张;瓦格纳法则;瓦格纳的赋税原则(四端九项)他的财政理论是建立在其国家职能理论和社会政策思想基础上的。

认为:第一,国家职能不仅仅是维持国内秩序和防御外敌入侵,还要为社会的经济、文化、福利的发展服务。

因此,主张扩大国有财产,实行铁路、保险和银行的国有化。

第二,瓦格纳法则:瓦格纳是在对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等国的资料进行分析后,认为当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长。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支出占GNP的比重将会提高,这就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这一思想是瓦格纳提出的,又被后人归纳为瓦格纳法则。

他认为这种财政支出增长的趋势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解释。

政治因素:随着经济的工业化,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关系也愈加复杂,由此引起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要求建立司法组织,这样就需要增加政府公共支出,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的和法律的设施,此为政治因素。

经济因素:工业发展带来人口居住密集化,由此将产生外部拥挤性等问题,需要增加公共部门进行管理。

此外,瓦格纳把对于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与福利服务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归因于需求的收入弹性,即随着实际收入的增加,这些项目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将会快于GDP的增长。

瓦格纳的公共支出理论为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资料所证实。

第三,在财政收入方面,他提出“社会政策的赋税”的观点,认为赋税不仅仅是满足财政需要为目的,还应该增加社会政策的目的。

因此,主张在所得税中采用累进税制,对奢侈品、财产课以重税。

第四,瓦格纳的赋税原则:四端九项财政收入原则充分原则:即税收必须能充分满足财政的需要。

弹性原则:即税收必须能充分适应财政收支的变化。

国民经济原则(即如何保证国民经济正常发展的原则)税源选择原则:即税源选择要适当,以所得作为税源最适宜,以免侵及资本。

税种选择原则:即要考虑税负转嫁问题,最好选择不宜转嫁的所得税作为税种。

社会公平原则普遍原则:即对一切有收入的国民都要普遍征税。

平等原则:即根据纳税能力的大小征税,多收多交,少收少交,无收不交。

税务行政原则确实原则:税收法令必须简明确实便利原则:政府征税应为纳税人的方便考虑征税费用节约原则:征收管理所开支的费用力求节省庇古的财政理论(4)第一,基本观点:国民收入总量越大,社会的经济福利越大;国民收入在个人之间分配越平等,社会经济福利越大。

第二,关于财政收入,提出最小牺牲原则,对所得税实行累进税制,实现收入均等化最小牺牲原则:庇古给最小牺牲原则下的定义是:“为了获得最小的总牺牲,各项赋税应该如此分配,使纳税的货币边际效用,对一切纳税人都是相等的。

如果甲纳税人所付的最后一个便士税款的效用,小于乙纳税人所付的最后一个便士税款的效用,则把对乙纳税人的一部分课税额转到甲纳税人的肩上,则能得到总牺牲的减少。

所以,符合最小总牺牲原则的税收在纳税人之间的分配,是使所有纳税的社会成员的边际牺牲-而非总牺牲-均等”。

第三,关于财政支出,他主张增加失业人员、贫困家庭补助的社会福利支出,缩小贫富差距,以及利用财政支出的变化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充分就业。

第四,庇古税:当存在负外部性问题时,应对企业征收特别的税收;正外部性时则应给予一定的补贴。

凯恩斯主义财政理论盛行时期主要政策主张(1+4)19世纪末期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到20世纪初形成了垄断资本主义制度,从而要求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逐步取代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理论。

由于各种社会矛盾激化,1929-1933年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波及最广、最深刻、最剧烈的经济危机。

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把经济危机归结为“有效需求不足”,要求政府放弃自由资本主义原则,实行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提出政府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刺激消费,以实现充分就业的一整套理论政策体系。

财政政策:政府支出、税收、公债、赤字主要政策主张:第一,财政支出方面,他论证了政府支出有“倍数效应”扩张社会总需求,以及政府投资的乘数原理拉动经济增长第二,在税收方面,他突破了仅就增加财政收入和税负转嫁进行研究的传统界限,着重分析了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变动私人部门需求,进而调节经济运行的作用,并拟议出一套以直接税为主和累进税为特色的税收体系。

第三,论证了财政赤字的经济合理性,突破了“量入为出”的理论原则。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后,以萨谬尔森、汉森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对凯恩斯提出的财政理论与政策进行了发展和完善,使以加强政府干预为特点的西方财政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凯恩斯理论的指引下,马斯格雷夫于1959年出版了《公共财政学理论:公共经济研究》,把财政的职能由资源配置扩大了到了调节收入分配和稳定经济等三大领域,从而在美国建立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财政学。

新自由主义财政理论主张20世纪60-70年代,赤字财政政策被信奉凯恩斯主义的美国总统们发挥到了极致,由此破坏了宏观经济的总体平衡,出现严重的失业与剧烈通货膨胀交替作用同步上升的“滞胀”问题。

面对“滞胀”的局面,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即不能做出理论解释,也不能提出政策有效解决,引了凯恩斯主义革命,使其主流经济学的地位发生了动摇。

来自以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货币学派的攻击:认为政府对经济的大规模干预窒息了市场经济的活力,而且所谓流动性陷阱也得不到实证的支持。

因此,他们认为必须抛弃“财政最重要”的政策主张,用“货币最重要”来取代。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

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以阿瑟·拉弗为代表供给学派的攻击:政府应从需求管理转向供给管理,即刺激生产、投资以增加供给,还提出了著名的拉弗曲线。

拉弗曲线并不是严肃的经济学家精心研究的结果, 而是拉弗1974 年为了说服当时福特总统的白宫助理切尼, 使其明白只有通过减税才能让美国摆脱“滞胀”的困境,即兴在华盛顿一家餐馆的餐巾纸上画的一条抛物线, 这就是著名的“拉弗曲线”, 所以被戏称为“餐桌曲线”。

这个理论得到同来赴宴的《华尔街日报》副主编、综合经济分析公司总经理贾德·万尼斯基极大的赞赏, 他利用记者身份在报纸上大肆宣传, 很快“减税主张”便博得社会各界的认同, 最终被里根政府所采纳, 从此其影响遍及欧美大陆。

卢卡斯所代表的合理预期学派,哈耶克为代表的伦敦学派等都提出了反对的观点。

但这些反对者们并未建立起一套足以与凯恩斯主义相抗衡的财政学说,他们只是力图在这个框架内恢复古典学派的传统。

后来,凯恩斯主义的追随者对其理论的缺陷进行了修正,并汲取了对立学派的营养,形成了新凯恩斯主义,至此使凯恩斯理论又重新回到主流地位。

当代公共财政理论主张当人们围绕着凯恩斯理论无休止争议时,以布坎南和图洛克为首的一批经济学家在财政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中取得了重大的理论进展。

他们将财政作为公共部门经济,并从市场失灵理论角度,集中研究社会公共需求及满足这一需求的产品——公共商品问题,分析了决定公共商品的生产及分配过程,以及生产公共商品的机器——国家的组织和机构,创立了公共选择理论。

他们认为,自由市场制度是建立在交换的等价原则之上的,只有那些具有排斥性质的私人产品才能进行市场交易。

而公共产品不具有这些性质,所以公共产品的交换行为难以产生,消费者与供给者之间的联系由此中断,虽然存在市场需求,但却没有市场供给,这时政府应予以介入,提供这种产品,弥补市场的这个局限性。

由此,产生了公共财政理论。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第一节政府与市场1、市场:市场效率与市场失灵什么是市场失灵,有哪些具体表现?(5)市场失灵:市场机制无法把资源配置到效率状态垄断问题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负外部性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2、政府:政府干预与政府失灵什么是政府失灵,有哪些具体表现?(5)政府失灵:指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而进行干预时,没有实现预期社会与经济目标或给社会带来额外的经济损失。

政府决策失误寻租行为政府提供的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政府职能的越位与缺位。

政府热衷于竞争性生产领域的投资,替代了市场职能政府干预的政策工具立法和行政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财政手段3、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公共物品的定义公共物品的特征,如何理解这些特征?公共物品可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国防、天气预报)只能由市场来提供准公共物品:非排他性+竞争性(地下水流域、牧区、森林、灌溉渠道等)排他性+非竞争性(有限电视、高速公路等)第二节财政概念1、财政产生的条件剩余产品是财政产生的经济基础――经济条件国家的存在是财政产生的政治前提――政治条件公共需求是财政产生的根源――财政分配的目的2、财政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稳定和发展经济的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