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脾脏细胞原代培养及观察计数
陈素君
200900140007
实验目的:了解原代培养的基本方法及操作过程。
学习细胞消化、细胞计数、营养液的配制
及酸碱度的调节。
初步掌握无菌操作方法。
学会分辨死活细胞,掌握细胞计数。
实验原理:细胞培养是用无菌的方法将动物体内的组织(或器官)取出,模拟动物体内的生理条件,在体内进行培养,使其不断生长、繁殖,人们借以观察细胞生长、繁殖、细胞分化以及细胞衰老等过程的生命现象。
细胞培养的突出优点,一是便于研究各种理化因素对细胞生长发育和分化等的影响,二是细胞培养便于人们对细胞内部结构(如细胞骨架等)、细胞生长及发育过程的观察。
因而是探索和显示细胞生命活动规律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实验技术,但是不可忽略它脱离了生物机体的一些变化。
细胞培养分为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
原代培养是指直接从动物体内获得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经体外培养后,直到第一次传代为止。
这种培养,首先用无菌操作的方法,从动物体内取出所需的组织(或器官),经消化,分散成单个游离的细胞,在人工培养的条件下,使其不断地生长及繁殖。
要细胞能在体外长期生长,必须满足基本要求:一是供给细胞存活所必须的条件,如适量的、无机盐、氨基酸、维生素、葡萄糖及其有关的生长因子、氧气、适宜的温度,注意外环境酸碱度与渗透压的调节。
二是严格控制无菌条件。
台盘蓝氧化与还原型颜色不同,活细胞由于新陈代谢产生较强还原力,染色后呈无色,死细胞染色后呈蓝色。
细胞计数以显微镜计数法进行,即将少量待测样品悬浊液置于特定的具有确定容积的载玻片上(计菌器),于显微镜下直接观察计数。
细胞浓度(个/ml)=4个中等方格内的细胞总数÷4×10000×稀释倍数。
实验用品:
一、器材
解剖剪、解剖镊、眼科剪、眼科镊、培养皿、纱布块、吸管、橡皮头、烧杯、移液枪、注射器、针头、Eppendorf管。
上述器具彻底清洗、消毒、烤干、包装好
倒置相差显微镜、酒精灯、酒精棉球、试管架、解剖板
二、试剂
PBS缓冲溶液、培养液、台盘蓝
三、小白鼠
实验方法:
1. 细胞的原代培养
1.1断头法处死小鼠,将血放掉洗净,在酒精中浸泡3min消毒。
1.2在超净工作台无菌操作,将小鼠背朝下放在解剖板上,用镊子提起腹部皮肤,剪开。
沿
开口向两侧斜着剪开,翻起皮肤露出腹腔,即可看到白色的胃。
提起胃,找到后面条状的脾,用弯头镊子取出脾,将周围的脂肪组织去除。
PBS缓冲液清洗1-2次待用。
1.3在无菌培养皿内加入PBS缓冲液30滴,用L型针头吸取PBS0.2mL注入小鼠脾脏,用针
头在脾脏上戳几个小孔,顺脾脏轻轻刮,从小孔挤出分散的细胞。
1.4将培养皿倾斜,使大块组织充分沉淀,吸取分散的细胞悬液2mL,1000r/min离心5min。
1.5取塑料培养皿一个,用“枪(1mL)”加入细胞培养液2mL,在盖上加标记后待用。
用“枪
(200μL)”吸取塑料皿中的培养液400μL,加入离心后并弃去上清液的Eppendorf管中,用枪头吹散并混匀细胞,然后吸取200μL接种于上述塑料培养皿中,混匀,放入37℃,5%CO2培养箱中培养。
2. 原代细胞观察、死活鉴定及计数
2.1取出培养物,观察培养液的颜色。
然后将培养皿置于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状况。
2.2取0.5mL细胞悬浊液于试管中,加1-2滴台盘蓝染液混合均匀,染色2min。
2.3将细胞悬液滴在计数器两边V字形槽内。
细胞悬液依毛细作用扩散到计数区。
在镜下计数。
取中间和四个角上的中等方格,计数每个方格内死活细胞的数量。
(注意:当遇到位于大格线上的细胞,一般只计数大方格的上方和右方线上的细胞。
)先计数总细胞,再计数死细胞(蓝色)。
计算细胞死亡率。
实验结果:
1.细胞原代培养形态观察
原代培养后的培养皿呈粉红色,未出现异味,未被污染。
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可看到聚集生长的细胞,形态不明显。
计数时观察到游离的活细胞膜完整,形态多为近圆形,细胞质均匀。
活细胞浓度(个/mL)=(20+18+11+17) /4*10000*1=1.65*106
活细胞浓度(个/mL)=(11+10+5+10)/4*10000*1=9.00*104
活细胞率=活细胞浓度/活细胞浓度*100%=54.54%
分析与总结:
1、取小鼠脾时注意保持其完整,注入缓冲液要慢而准且适量,不要撑破脾脏,保证细胞分散
游离出来。
2、培养液PH为7.0~7.4,其中加有酚酞,正常状况细胞生长过程代谢物使PH下降,培养液
的颜色改变呈黄色,因此可通过培养液颜色变化初步判断细胞生长状况。
3、生长状况良好的细胞膜和核完整,细胞质透明,而细胞质出现较多颗粒状或空泡证明细胞
衰老。
除游离期和衰退期外细胞一般贴壁生长。
游离期细胞一般圆形,折光率高,而衰退期细胞皱缩,透明度下降,立体感很差,较易区分。
4、倒置显微镜将物镜与载物台间的空间解放,可以允许连同培养皿一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