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1、父亲的角色及其现状在传统意义上,父亲总是被视为家庭的供养者。
父亲的作用主要是保证孩子成长的物质条件,如学费、衣食、医疗等。
认为教育孩子,特别是家庭教育,主要应该是母亲的责任。
不知道这种观念起源于何时,但实在是一种误解。
在教子过程中,妈妈的确往往更有耐心和责任感,但是家庭教育不能只靠“半边天”,父亲的言传身教,更有利于完善孩子的气度、性格和思维方式。
如今社会竞争激烈,现在许多家庭里,父亲似乎越来越忙了,于是将教育孩子的责任都推给了母亲,有些妈妈索性当起“全职太太”。
一份来自济南数家幼儿园、早教中心的调查数据表明:70%的孩子上下学都是妈妈或保姆来接,50%的孩子在家大部分时间是跟妈妈或祖父母一起度过,20%左右的孩子,一天里几乎见不到爸爸。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呼吁“父教缺失是中国家庭教育的巨大隐患,已经到了必须引起全社会关注的地步”。
2、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1]在家庭中,父亲象征着一种雄性力量,具有雄壮、威武、勇敢、进取、独立、果断的个性品质,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比母亲更有计划性、目的性,知识面更广。
父亲的这些个性品质与特点,是母亲所无法模仿的,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也是母亲所无法替代的。
2.1父亲对于孩子的影响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由于这种影响无声无息,很难用很具体的数据来统计,广义上来说,影响主要体现在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
2.1.1父亲对于孩子性格和心理的影响孩子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社会是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是他的父母。
“天才常由父亲一手造就”这句话虽然说的绝对了点,但从父母的心理差异和育儿特点看,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家教中我们发现:父亲比母亲更理解孩子,对孩子培养目标更明确,更实际,要求更严格,方法更适宜,更有利孩子的发展。
有研究显示:父亲对宝宝的数理逻辑能力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
与父亲密切相处的宝宝,数学成绩佳。
相比之下,与母亲常在一起的宝宝,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对新事物的兴趣上,更擅长和人交往。
事实上,父爱对宝宝的影响远不止于智力,还涉及体格、情感、性格等方面。
父亲对孩子的爱、关心、照顾,情绪的感染,以至父亲的一举一动,一怒一笑都在影响着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独特的作用。
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与父亲接触少的宝宝,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的发育速度都会落后些,并普遍存在焦虑、自尊心不强、自控力弱等情感障碍,表现为忧虑、多动、有依赖性,被专家称为“缺少父亲综合症”。
因此,在家庭里应提倡加大父亲与孩子交往的力度,父亲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多与孩子接触,从婴儿早期父亲就要多抱抱、逗逗、喂喂孩子,满足孩子情感的需求,为孩子的体能、智力、社会性的发展创造条件。
2.1.2父亲对于孩子行为的影响经常有母亲埋怨自己的孩子,尤其是男孩过于害羞、女性化等等。
存在这种问题的大多数家庭父亲在孩子的教育中参与的很少。
造成这种现象原因除了工作忙等客观原因外,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是父母还未认识到父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父母教育的差异性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交往的内容上,母亲常花更多的时间照顾孩子的生活或辅导孩子学习,父亲则花较多的时间与孩子游戏或谈心;在交往的方式上,母亲常更多地搂抱孩子,与孩子进行一些温和的活动,父亲则更多地通过身体运动与孩子玩耍,做一些较剧烈的、冒险性的活动等;在交往的态度上,当孩子摔倒了,母亲常用“没摔坏吧?都怪石头!”“以后千万别乱跑,听话就是乖宝贝!”“有危险,小心!”来规范孩子,而父亲常会大声地说:“勇敢些,爬起来!”“为什么不看路,下次要注意!”,天长日久,这些点滴感受便会为孩子打下深深的烙印。
现代家庭教育在要求母亲参与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呼唤父亲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一方面,正是在父母教育差异性的衬托和对比之下,孩子才会更好地对男性和女性的作用与特点产生理解,使孩子性别角色健康、顺利地形成。
通过这种对比,男孩会更好地从父亲那里观察、模仿男性的语言和行为,逐步树立“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概;女孩则会更好地从母亲那掌握女性的特征,也会受父亲易于表现的冒险、进取、独立性的影响。
如果没有父亲的参与,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会因没有鲜明的对比易在性别角色形成过程中产生混淆。
另一方面,由于男性自身的特点,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参与能够更好地培养孩子许多优秀的品质,使孩子的个性更全面的发展。
当然这并不是说母亲不具备这些品质,而是说这些品质更多地见之于男性。
一个好的父亲会把母亲生活领域之外的东西尽可能地展示在孩子面前,并成为孩子探索新领域的向导和力量的源泉。
2.2称职父亲的做法心理医生在考察了一些家庭教育较为成功的家庭后认为:“父亲在培育儿女上的作用不可替代,他们有着特殊的力量。
”根据专家们的意见,称职的父亲应该同时成为下面四种人:2.2.1善于对孩子表达爱心的人许多孩子都“希望爸爸能对我说或向我表明他真的爱我。
”事实上,不少孩子甚至成年子女都希望父亲能把对自己的爱表达出来。
因为,爱的表达能赋予信心和勇气。
一位动力专家是从儿子说的话里体验到这一点的。
一天,他给4岁的儿子买回一辆三轮脚踏车,安装时一个讨厌的螺栓怎么也套不进螺母,他想不干了,在旁边一直看着的儿子突然充满感情地说:“爸爸,我太爱你了!”不用说,这位父亲一口气把车装好了。
不善言语表达的父亲可以通过特殊的方法做到这一点:把爱意留在便笺上、卡片上或写成字条贴在孩子用的抽屉面上,或给孩子一些爱的暗示。
2.2.2愿意与孩子共度时光的人父亲能给予孩子的两样最珍贵的东西,除了爱心,就是时间了。
偏偏这两样,对男人们来说都不太容易“出手”。
美国一位作家苏珊·杰克比在书中充满温馨地回忆“夏天午后,我跟着爸爸来到后院园子时,天南地北聊个不休,直到妈妈喊我们进屋吃晚饭”。
她说:“爸爸从未对我说过:‘走开!让我静一会儿。
’”一位工作很忙,经常在外的父亲只要回家,总要抽空陪儿子玩个痛快。
他的儿子回忆道:“对父亲我记忆最深的就是和他一起打猎了,就猎技来说,他并不出色,但那是父子共度时光的一种方式,不一定要说很多话,一起在林子里本身就够迷人的了。
”2.2.3能够用儿童眼光看世界的人一位父亲给女儿买回一个昂贵的玩具,却见她对玩具置而不顾,倒对装玩具的盒子爱不释手,他感到难以理解。
可是,当他忆起自己幼年把玩具小车当真正的马车、把小床当成宇宙飞船时,也禁不住笑了。
父亲们还要记住:好奇和幻想是儿童的天性。
儿童的兴趣和成年人也是不同的。
一位英语教授回忆:有一次他和4岁的儿子去看棒球比赛,才看了一会儿,儿子就说:“棒球看够了,我要回家。
”他只好带儿子出了运动场。
回家路上经过科学博物馆,做父亲的想起上次参观这里时,儿子兴致很高,极愿再来一次,于是父子俩走了进去。
“他进了博物馆,就从一个厅奔到另一个厅,差不多每个地方都有新发现,高声呼唤我去分享他的喜悦”,过后这位父亲回味这一天,感到很有意义,因为,他不但通过儿童的眼光看到了生活中过去忽略的美,而且认识到:与孩子在一起,成年人最好放弃“事情应该怎样”的先入之见。
2.2.4有力量设立“限制”的人儿童对他们可以享受什么自由和应该接受什么限制有着敏锐的直觉,这一点常常被不愿“限制”孩子的父母们忘记了。
其实,合理的限制不仅孩子需要,也是他们欢迎的。
儿童怎样理解“限制”和自己行为间的关系呢?心理医生比喻:一个孩子走进黑暗和陌生的房子里时,只有当他触摸到四周的墙壁,置身空间的“限制”时,他才能消除恐惧,满怀好奇地去探索这个世界。
专家们认为:“限制”是爱的基本方式之一,只要纪律执行得坚决、合理而又从爱护出发,孩子最终会心悦诚服并从中受益。
反之,对孩子放弃“限制”的父母最终不得不求助于惩罚。
儿童问题专家阐述惩罚与限制的区别时说:惩罚是你不得已对付孩子的,而限制则是事前告诉他的。
它也可能涉及到惩罚,但有着明确无误的、出于爱的目的。
即使体罚,只要是按“章程”执行,孩子也不像被父母乱打乱骂一顿那样愤愤不平。
在考察的这些家教成功的家庭中,70%在家规上都订有体罚的条目,他们的老师却一致反映:来自这些家庭的孩子“道德观念强而且敏感”。
3、缺失父爱的家庭对孩子成长不利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长期在父亲缺席的家庭中度过其童年和青少年时期。
父亲淡出家庭生活的原因可能是外出打工挣钱,可能是因职业的特殊性而无法常回家,可能是离婚把孩子留给了女方,也可能是另有新欢而拒绝归家。
总之,今天事实上的单身母亲与缺少父爱的孩子相依为命的情形,在城市和农村都屡见不鲜。
[2]不久前,在广州召开的第八届家庭问题研讨会上,天津社会科学院关颖教授的一篇调查报告中谈到,在少年犯罪者中,认为父母关系不好的占34.89%,而对照组的普通孩子中只占9.9%。
2007年12月初重庆晚报登了一则消息,称发现12个离家出走而落入毒犯之手的少男少女,组成了一个“荡在社会上的团伙”,他们全都来自无父的家庭。
上世纪90年代的一项抽样调查,发现夫妻离婚后85%的孩子是由女方抚养的。
当然,仅仅根据这些零星的数据,是远远不能说明现存实际问题的。
查阅国外的这类研究资料,发现美国社会科学界已有一项极为令人惊叹的发现。
[3]那是2003年2月14日西方情人节之际,13位来自美国几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权威学者联名发表的一个研究报告,题为《Why Marriage Matters ? 》(婚姻为什么重要?)。
该研究报告对儿童和青少年丧失父爱的后果所做的几点结论是发人深省的。
例如,第一,在种族、母亲教育、邻里条件及认知能力都相似的情况下,单身母亲养育的男孩犯罪率比双亲家庭的男孩高出一倍;第二,与继父生活在一起的学龄前儿童,遭遇性强暴的人数比与亲生父母生活的儿童高40倍。
性强暴当然不完全来自继父,而是因为继父不象亲生父亲那样注重保护孩子。
该报告的撰写者之一,美国新泽西州罗杰斯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大卫·波彭诺(David Popennoe)还引述了一项研究结果:美国60%的强奸犯来自没有父亲的家庭;72%的未成年杀人犯是在父亲缺席的环境中长大的;70%的长期服刑犯人没有父亲来探视过。
波彭诺教授指出,许多年来,人们对父母共同抚养孩子的优势已持有相当一致的看法。
尽管双亲家庭也有父母不尽责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也有健康成长的,但这少数情形却无法否定普遍规律。
他认为,对父亲角色的重新认识既不能忽视传统的家庭养育与教育模式,更不能忽视现代社会的那些独特与复杂的因素,例如妇女的新型角色以及抚养孩子对父亲具备某种特殊素质的要求等等。
父亲到底有多么重要,这很难一下说清。
但孩子是心中有数的。
一位危重儿童病房的护士说:“有很多次,当孩子们痛苦难忍或濒临死亡时,他们都大声呼唤爸爸到身边。
最近,一个气息奄奄的小男孩毫不含糊地告诉妈妈他渴望见爸爸;虽然他极爱妈妈,但他仍需要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