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章 犯罪心理学课件
终身。
第一节
对犯罪人的认识
第一节 对犯罪人的认识
对犯罪人的污名化
为什么难以客观公正 犯罪人特征的含义 研究犯罪人特征的意义
一、对犯罪人的污名化
给犯罪人贴标签:“十恶不赦”“丧尽天良”“不 耻于人类” 不良影响
对该类个人的群体排斥,增加了他们通过再社会化融入环
境的心理与现实成本,甚至可能据此产生对社会的仇视与 恐惧 刻板效应往往将个人特征替代整体特征,用个别案件衡量 所有案件
如何减少刻板印象?
经典回顾:罗伯斯山洞实验
1954年夏天,谢里夫等人(Sherif et al.,1961/1988)带着两组男孩去了位于俄克 拉荷马的罗伯斯洞穴公园举行夏令营。这两组小孩分别被命名为“老鹰队”和 “响尾蛇队”。每组人有自己的营地,并在那里举行一些活动,例如徒步旅行、 游泳、共同准备饭,这样过了大约一个星期。然后把两个小组的孩子放在一起, 并让他们完成一系列竞争性的活动,像篮球、足球和拔河比赛。结果发现,从一 开始,两个组的竞争就变得激烈起来,他们烧毁对方的组旗,争夺营地,一场几 乎是混乱的抢夺食物的战争也爆发了。在这样的情境下,研究者尝试了一种宣传 教育的办法,让他们互相称赞,结果没有起什么作用。接着研究者又试图让他们 在非竞争的条件下把他们组织起来,也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当这些男孩一起看电
二、为什么难以客观公正
人们区分并标签人类的差异 主流文化的观念将被标签人与不受欢迎的性格特征(即消
极的刻板印象)相联系
主流群体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把“我们”从“他们”中分离 出来,将被标签的人置于独特的类别中 被标签的人经历着不公平的处境,丧失了地位和遭到歧视 被污名的程度完全视社会经济和政治权力的可得性而定, 只有一个群体有足够的影响力来左右公众对另一个群体的 态度的时候,污名才会存在
第二节 犯罪人特征分析的基本视角
人的物质属性 人的生物属性
四、研究犯罪人特征的意义
如何看待犯罪人涉及犯罪心理学从什么角度开展犯罪研究 对犯罪人的认识不能将他们与守法者进行简单的比较 从发展的角度综合所有因素及其互动过程 从人的物质属性、生物属性、心理属性、
社会属性四个层面综合性建立认识犯罪人
特点,建构犯罪个人原因的假说
第二节
犯罪人特征分析的基本视角
影时还是充满了敌意。最后研究者尝试,采用分享共同目标的合作行为,例如,
实验者故意把野营的卡车弄出故障,两组的男孩不得不共同把车推向陡峭的山坡 上。当他们相互依赖时,敌意消失了,孩子们通过群体合作成为好朋友。该实验 为接触性假设提供了重要证据。
学术前沿
哈佛大学生物学家爱德华兹· 威尔逊认为人类的“二分的本能”
三、犯罪人特征的含义
犯罪人特征是一个综合概念,其定义可以有三个层次 一是犯罪人群(假设群体)与守法人群在社会适应过程中表
现出的各类差异。
二是统计学上,更容易产生犯罪行为的某些特殊人群
三是某一实施了犯罪行为的具体个人所具有的个人特点
以上分别表达犯罪人在整体、群体、个体三个层面上 的特征,它们可以从差异变量的角度解释犯罪的原因 ,也是我们认识个体犯罪风险系数的基本视角
是利用一种既迅速又简单的思维规则系统来创造世界的秩 序。否则的话,人类将会被淹没在不断的变化和细枝末节 之中。 威尔逊还提到,“我们—他们”是天生的二分过程的一个重 要因素,涉及到人类采用简单二分法对待社会各种重大问 题的倾向。所有社会都把人分为内集团—外集团、儿童— 成人、亲人—外人、已婚—单身等等,或是将人们的活动 分为神圣和亵渎,善意和邪恶。而且,社会还利用各种各 样的禁忌和礼仪进一步强化各种区分的界限。
经典回顾
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包达列夫,将一个人的照片分别给两
组被试看,照片的特征是眼睛深凹,下巴外翘。向两组
被试分别介绍情况,给甲组介绍情况时说“此人是个罪
犯”;给乙组介绍情况时说“此人是位著名学者”,然 后,请两组被试分别对此人的照片特征进行评价。评价 的结果,甲组被试认为: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凶狠、狡 猾,下巴外翘反映着其顽固不化的性格;乙组被试认为: 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具有深邃的思想,下巴外翘反映 他具有探索真理的顽强精神。
新编21世纪心理学系列教材
犯罪心理学
马皑 章恩友 李婕 编著
第三章
犯罪人特征
第三章 犯罪人特征
第一节 对犯罪人的认识
第二节 犯罪人特征分析的基本视角
第三节 犯罪人特征
第三章 犯罪人特征 教学目标
认识对犯罪人的偏见在当时社会与司法中的负面效应。 掌握分析个体间特征的基本视角,进而了解犯罪人与守法者的 区别,学习分析个体犯罪风险的基本方法。 在建立对犯罪人客观、公正认识的基础上,发现犯罪心理学研 究的价值。
学术前沿
美国著名记者小拉什· 多兹尔认为:“我们” 和“他们”的
刻板化印象,直接源于初级神经系统的基本生存反应。
它属于一种类化的思维方式 ── 类别之间相互排斥。对于
人脑的初级区域来讲,一个人非我即他,不能两者兼得。 这种非此即彼的分析结果似乎源于前意识警报系统迅速 处理信息的需要。它要求人脑尽量简化地处理情况,并 将外界各种现象一一归入明确的类别。
对犯罪人的偏见还是刑讯逼供的主要原因
学术前沿 偏见(prejudice)是针对特定目标群体的一种习得性的 态度,它包括支持这种态度的消极情感(厌恶)和消 极信念(刻板印象),以及逃避、控制、征服和消灭
目标群体的行为意向。偏见的观念起着过滤器的作用,
一旦人们对这个目标群体的成员有偏见,就会以一定 的方式看待和对待他们。
第三章 犯罪人特征
学习重点
认识犯罪人与守法者之间是否存在差异
理解影响犯罪人社会化水平的特点或特质 犯罪人与守法者相比较,其主要特征表现在社
会 章节导引
2013年9月25日,北京市第一中级 人民法院对公众关注的韩磊摔婴案 进行一审判决。以犯故意杀人罪, 判处被告人韩磊死刑,剥夺政治权 利终身,与其前罪尚未执行完毕的 剥夺政治权利七年二个月零十天并 罚,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