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赏析汉乐府中的《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名《孔雀东南飞》)和北朝民歌《木兰诗》,并称双璧,一向被视为我国古代民间叙事诗的两大高峰,而《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长三百五十六句、一千七百八十言,更是蔚为大观,为唐诗以前所仅见。
它虽不像古希腊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萨》那样,反映波澜壮阔的战争风云,但它通过封建家长制一手造成的婚姻悲剧,猛烈地抨击了封建礼教。
其对根深蒂固的礼教统治的震撼作用,实不亚于荷马史诗所表现的战场的厮杀。
深刻的思想内容决定了它的史诗的地位。
《孔雀东南飞》这部长篇叙事诗,并没有复杂的情节,取材也很一般,那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屡见不鲜的家庭纠纷——婆媳不和。
一般又一般的情节中却具有着扣人心弦的效果,千百年来激荡着读者的灵魂,这全归功于它的不朽的艺术魅力。
诗中女主人公兰芝(诗中不曾交代她的姓氏,所谓“刘”氏,系后人所加,如同《木兰诗》中附会木兰姓“花”一样),是个美丽、聪慧而又勤劳的妇女,与丈夫庐江小吏焦仲卿互敬互爱,感情日笃。
不料,小夫妻的恩爱却招来婆母的不满,并以另结美眷为诱饵,强令仲卿与之离异,尽管仲卿百般哀求也不肯改变初衷。
二人依依惜别,相约不日重聚。
然而兰芝回到家中,又置于其兄的摆布之下,硬逼其改嫁名宦之子。
兰芝无法与不自主的命运抗争,为了表示对仲卿的忠贞,为了表示对家长包办婚姻的抗议,投河自尽。
焦仲卿闻讯自缢殉情。
二人都以一死表示了对封建家长、封建礼教的控诉。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结尾一语,乃作者提出的对后来者的警告,势必会引起读者对这种剥夺婚姻自由的罪恶制度的不满和痛恨。
而这一切,都是通过诗中情节的巧妙编织、人物的鲜明形象、语言的活脱生动,以及渗透于字里行间的作者的倾向而最终完成的。
下面我们就循着诗中叙事的线索来探讨。
“起兴”作为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意在“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此诗即用“孔雀东南飞”起兴,由双鸟的生离死别引起一对年轻夫妇因封建家长的粗暴干涉而离异的故事。
由“五里一徘徊”的踌躇不前、恋恋不舍,也影射着夫妻二人的感情的深厚。
借助起首两句的起兴便铺染了一种惨惨凄凄的悲剧气氛。
正是这种通过起兴铺染气氛的手法,使故事的介绍可以不用一字交代情节,直接推出女主人公的叨叨絮语,开始人物形象的塑造。
手法极为简洁。
从女主人公的倾诉中可以知道,她受过很好的家教,读书明礼,织素裁衣,以至赏音弹奏,举凡闺中操作都是从小训练出来的。
按说这该是一个合格的妻子和儿媳,却不料嫁到焦家以后,磨难却接踵而至。
磨难并不是来自丈夫——丈夫乃州府小吏,常住衙内,只是相会时少,不能经常向他倾诉衷肠;而婆母最难侍候,以至无法再忍受下去。
婆媳间摩擦一定很多,诗中只举一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古代纺织品以宽二尺二寸、长四丈为一匹。
刘氏能够三天织成五匹一二十丈,又是白色的生绢,已是难得的快手。
古诗《上山采蘼芜》,曾将新人与故人的织工相比:“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可见最出色的女工尚不及这位女主人公的成果,其夜以继日的辛劳,不难想象。
但如此劳作却仍得不到婆母的欢心,犹嫌织得慢。
婆婆的故意刁难,兰芝的难以忍受,何待赘言?焦家的媳妇太难做,兰芝要求离异,是实在忍无可忍的事。
从中也反映出女主人公的一种反抗压迫的骨气。
但是,这一主动请求离异的行动,却曾招来封建卫道者的非难。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曾说:“母不先遣而悍然请去,过矣。
”首先,母不先遣,并非事实,这在下文已交代明白。
其次,责之以过,正是出于对兰芝的叛逆性格缺乏了解。
兰芝并非不遵守三从四德,不听命于婆母的调遣。
但如果婆母刁难太过,则媳妇亦可“过”之而“悍然离去”。
这一点,恰恰是兰芝性格的典型性所在。
看来倒是焦仲卿相当了解自己的妻子。
他知道责任全在自己母亲方面,所以听完妻子的诉说之后,并不加安抚和劝导,而是立即去到母亲跟前。
而且,到母亲那里也不是去了解婆媳不和的因由,而是照直质问:“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凡此都说明他对妻子的了解和笃爱,其倾向完全在妻子一边。
这一点在向母亲陈述时也毫不掩饰,甚至将夫妻之间的山盟海誓也和盘托出。
这种举动依照封建伦理的准则,是过分的。
大概这位母亲也没有想到平日唯唯诺诺,唯己命是从的孝子,今日竟敢如此为媳妇张目,所以一开始就数落起对儿媳的不满来。
说来可怜,她的最大的不满竟是“举动自专由”。
从兰芝的自叙中知道,“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在婆母的督促下,兰芝是整日不得休息的,又哪里有工夫再在婆婆跟前搞那套繁文缛节?“无礼节”、“自专由”,如果指的是这些,其根源不正在婆婆身上吗?从这一点上看,婆婆对儿媳的刁难、虐待,已是不打自招。
更为可气的是,凭着家长的意志,这位母亲竟要自己的儿子停妻另娶,硬要拆散这对小夫妻,为自己儿子另择配偶,而且要以“体无比”相引诱。
在儿子不为所动之后,她竟然动用家长的淫威,槌床大怒,坚决要将儿媳赶出家门。
这是焦仲卿与其母的第一次交锋,也是封建家长的狰狞面目的第一次暴露。
从下文知道,焦仲卿不得不屈服于家长的意志,固然反映其软弱性,但是在同母亲的答辩中他又丝毫不掩饰自己对妻子的真挚感情。
性格的复杂性,使他成为这一婚姻悲剧的受害者,所以值得同情。
问题的症结所在,依旧是母亲的蛮不讲理,一意孤行,硬要逼儿媳离去,为子另择称自己心意的配偶。
母命自不可违,妻子又委实为自己所爱,焦仲卿遂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
最后他想出了一个折衷的办法,既遵母命,遣送妻子还家,又让妻子放心地委屈一时,准备不久把她再接回来。
但是这一番苦心又能否得到妻子的谅解?在遭到婆母的虐待之后,又要受到丈夫的遣回,妻子能否忍受得了?所以焦仲卿欲言又止,以致泣不成声。
见此情景,聪明的兰芝一切都明白了,知道事已无可挽回。
她更不愿意使心爱的丈夫为难,做他所做不到的事情。
“勿复重纷纭”,一句话,表明她对事情的发展已不抱任何幻想,毅然下定离开焦家的决心。
对她来说,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因为从打进入焦家,两三年的时间里,一步一个脚印,极尽孝道,备受苦辛,“谓言无罪过”,她是心安理得的。
使她为难的是和丈夫的分离,而且她也深知丈夫此刻的痛苦。
丈夫仍爱着自己,又对自己爱莫能助,既然如此,作为妻子就应当为之排遣,兰芝终于把嫁妆留下来给丈夫留作纪念,这是多么有见地而又多情的女子呵!为什么她对过于懦弱的丈夫没有一丝怨言?这固然是基于对丈夫的了解和谅解。
但更重要的是,她清楚地知道决定婚姻前途的并不是夫妇间的情爱,而是那封建家长的意志。
没有这种见识,是采取不了这断然的措施的。
而这也正是兰芝这一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的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思想内涵。
兰芝对丈夫非但没有怨言,在离别之际反而更加体贴。
她将自己的珍品郑重地留给丈夫,为的是使丈夫“久久莫相忘”。
生动地体现了两人之间的一往情深。
而这样一对夫妻被活活拆散,不也正反衬出封建家长的乖悖事理、冷酷无情么?兰芝终于要离开焦家了,这是在她因不堪忍受婆母的虐待而毅然作出的决断,所以离别的一切动作都显得有条不紊,周到而得体,刻画出一个作为妻子、作为儿媳、作为嫂嫂的完美的妇女形象。
这是通过三件事表现的:一是梳妆,这是表现她的形态美。
诗中不惜笔墨,从头上戴的、身上披的、脚上穿的,以至手指纤细白嫩、口唇艳若含丹,纤纤步履、翩翩风度等多方面加以形容,兰芝完全是作为美的化身出现在诗人的笔下的。
论者都注意到了“事事四五通”一句的含意。
余冠英《乐府诗选》认为:“或是心烦意乱,一遍两遍不能妥帖;或言其极意装束,一遍两遍不能满意。
”何者为是,未曾断言。
程千帆、沈祖棻选注的《古诗今选》取前者,而我们认为在后者基础上加以解释,似乎更符合诗意。
首先,婆媳不和,刘兰芝心里已经明白“君家妇难为”。
当丈夫到婆婆跟前去回护自己而不成,她更清楚“被驱遣”势不可免。
于是坦然安排别后,毅然决定离去。
始终不曾低头,她又怎肯在婆母面前披头散发、哭哭啼啼,去乞求怜悯呢?她严妆打扮,正是要在恶婆婆面前表现自己完美的形象。
因而,“事事四五通”,打扮的是外貌,反映的却是内心——身受迫害而又不肯屈服的铮铮硬骨,从而达到了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
这一艺术典型,不正是通过沉着冷静、不厌其烦的“事事四五通”的细节描写体现出来的吗?这种冷静,在与恶婆婆告别时达到了极点。
告别的话一共八句,前四句表明自己门第低微,没有受到很好的家教,乃自谦之词。
最后两句,兰芝被休弃了,还希望婆婆主持家务,多多保重,表明很有修养,很有家教。
所以,主要意思是中间两句,即“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
短短两句,十分深刻地揭示了买卖婚姻的实质:接受的财礼多,媳妇付出的劳役也应该多,婆婆的役使和虐待就成了天经地义了;如果媳妇不能胜任,得不偿失,便理所当然地可以休弃。
买卖婚姻的残酷性由此可见。
《礼记·坊记》上说:“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相见。
”《颜氏家训·治家篇》上说:“近世嫁娶,遂有卖女纳财,买妇输绢,比量父祖,计较锱铢,责多还少,市井无异。
”前书成于西汉,后书成于南北朝,都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此诗成于汉末,与上述情况也是不无关系的。
凡此都说明,兰芝离开焦家时是十分冷静的。
但是,冷静并不是冷漠,两三年的新妇生活也有其感情之所系,这在同小姑流泪告别时表现得很明显,她甚至天真地回想起妯娌之间的嬉戏,甚至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逢年过节,再度嬉戏时,不要忘记她,更为动情的是跟丈夫的分别。
轧轧车轮,呼应着这对夫妻的离愁别恨;唯因主人公的默默无言,沉浸在极端的苦痛之中,因而那隐隐甸甸的车轮声,愈加沉重而使人心烦。
到了大路口,不得不分手了,也不能再沉默了,强抑的感情犹如洪水冲破闸门而不可收拾。
焦仲卿翻身下马,奔向车中,絮絮叨叨地表明心迹说日后还要接她回来,以安慰兰芝那创伤的心灵。
兰芝自然为丈夫的诚心所感动,不过,她的考虑要比焦仲卿现实得多,这是通过以下三重意思表达清楚的。
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这仅仅是给丈夫那过于天真的想法的一点呼应、一点安慰而已,实际只是奢望。
二,所以才进一步以比喻表示自己的希望:“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意思是“还归”即使无从实现,我们的爱情还可以如磐石般坚、如蒲苇般韧,达到永恒,从中表示出来的正是旧势力重压下的一种坚韧不拔的反抗意志。
其中着重的还在于对丈夫的期待,因为丈夫在母亲压力下的动摇是完全可能的,所以更希望他能如磐石般坚强。
在和旧势力的抗争中,丈夫的爱情已经成为她的唯一的精神支柱了。
三,她回到娘家要面对兄长的胁迫,丈夫在爱情上的坚贞,对她来说更是不可或缺的,否则,她的抗争也就完全失去意义了。
在依依惜别之后,重重压迫立即铺天盖地向这一对恋人分头袭来,首先对准的是兰芝。
尽管在焦家,兰芝是受害者,是无辜的,但是被驱遣回家,对娘家来说,依旧是奇耻大辱。
在这种不问青红皂白的礼教制度面前,兰芝似乎又成了做了什么坏事的恶妇,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自己也觉得脸上无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