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经济下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论文摘要:公平与效率是经济发展中永恒的话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差距也越来越大,由此所反映出的公平让位于效率的不平等现象日益引发起人们的关注。
人民群众对于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要求也日益强烈。
本文从“公平与效率的含义及其一般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原则”三个方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既阐明了二者在根本上的统一性和一致性,分析了二者的对立和矛盾,并提出了如何解决这些矛盾的原则和措施。
论文关键词:市场经济;公平;效率
一、公平与效率的含义
1.公平:是一个既有主观性又有客观性的价值评价尺度,它是衡量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规则。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包括两重含义,即生产领域的公平和分配领域的公平。
生产领域的公平是指人们在生产要素的占有和投入上具有平等的地位;分配领域的公平则是指人们投入同等的生产要素,能够取得相应同等的报酬,即个人收入分配上的平等合理,个人收入的多少与其投入的多少直接相关,即按劳分配,因此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
2.效率: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一般是指经济活动中所消耗的劳动量与所获得的劳动成果的比率,即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也可以认为是劳动的绩效。
经济活动是有效率的,体现的是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反映的是人与物的技术结合和组织形式,呈现的是客观事实而不是人们的主观评价。
效率的高低并不能直接影响分配方式,更不影响人们对分配问题作出是否公平、公道的判断,只有通过所有制形式才会对分配方式产生影响。
二、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对效率与公.平的阐述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公平与效率是对立统一的,是一对矛盾统一体。
其矛盾性表现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市场主体为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必然不断地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率。
这种经济效率的提高是在竞争中实现的,而竞争的结果必然使个人收入差距逐步扩大,最终形成收入分配上的两极分化。
这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效率关系的矛盾与对立。
其统一性表现在:一方面,效率的提高需要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而公平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当效率提高到一定程度,物质方面极大化,人民各取所需,社会公平得以实现。
(二)从社会主义本质看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从社会主义的本质来看,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提高效率的经济范畴,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公平的范畴,因此可以说社会主义是效率与公平的辩证统一。
1、没有效率就没有公平,没有公平就没有效率
公平和效率作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追求的两大目标,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一方面,没有效率就没有公平。
只有效率提高到一定程度,使物质财富极大化,才有可能实现社会的公平。
另一方面,没有公平就没有效率,公平是提高效率的前提保障。
只有财富和收入分配公平合理,才能激发各阶层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有经济的持续高效率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对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正好经历了这样一个认识和实践的过程。
改革开放之初,受文革时期绝对公平观的影响,人民生活水平低下,但这种公平的分配方式使得社会能够保持长期的稳定,人民仍然有极大地热情建设社会主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紧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高度重视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使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上了一个大台阶。
2 、效率是手段,公平是目的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了鲜明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可见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上,我们必须先解放、发展生产力。
体现在公平与效率的问题上,即为了实现公平的目的,必须先提高效率。
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什么是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上赋予共同富裕以科学的内涵,“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即效率的体现;“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也是对社会公平的体现。
因此,我们可以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提高经济效率来增加社会财富,为实现公平、合理的分配方式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也就是说,效率是手段,公平才是最终目的。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得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效率的相对统一的关系是矛盾的主导方面”这一结论。
也就是说虽然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体,但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不盲目追求效率,也不过分讲究公平,二者相辅相成,在矛盾运动中趋于统一。
我们发展市场经济,就应该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的特点。
市场的优势在于其内在的竞争机制能够有效地激发效率,因此它更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但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自发性所带来的收入差距过大、资源地过分集中,也对社会的稳定造成威胁,从而直接威胁经济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并有悖于“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不利于公平的实现。
自八十年代末来,我们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和分配政策的调整,实行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悬殊、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这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矛盾的一面,这种矛盾在近年的发展中越来越明显。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方针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和鼓励“先富”。
党的十四大以来,相继提出了兼顾公平和公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方面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党的十七大更是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把公平问题提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党对效率与公平辩证关系在不同时期的认识,因国内实际情况而定,为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我们一直在追求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只有二者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之路才会畅通。
可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在矛盾运动中趋于统一。
总之,社会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坚持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结合及统一才能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本质,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公平与效率在矛盾中统一。
二、现阶段如何处理公平和效率之间的关系
我们在前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就是过于重视效率而忽略了公平,从而导致了社会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而且已经达到了社会所能容忍的极限。
经济总量的急剧膨胀往往带来收入差距拉大和贫富分化,因此,我国在公平与效率问题上,根据当前的社会形势与客观国情,作出了新的调整。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这表明我国政府已将宏观管理与调控的操作重心从效率转向公平,为我国今后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中,如何正确认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指明了方向。
注重效率是我国经济社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关键所在。
公平起着稳定社会情绪,为经济社会的后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地后续力量的作用。
因此我们不应只看到效率和公平之间的矛盾关系还应该看到公平和效率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我们不能只追求公平而牺牲了效率,这是我们早就丢弃了的“平均主义”;我们也不能只追求效率而不顾公平,这样只会引起社会贫富严重分化,整个社会动荡不安,一旦失去和谐安定的发展环境,更无效率可言。
因此我们应该追求的是公平和效率的和谐共存。
效率将整个社会的发展引领到更高的层面上去,公平使得整个社会的发展更加健康,为社会的后续良性发展奠定一个稳固的基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社会主体平等的经济关系,为公平与效率的相对统一提供了可能性,而改革开放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在客观上具有促进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经济功能。
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效率的这种相对统一的关系是主导方面。
在追求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我们也不否认其对立的一面,两者之间此消彼长,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不同时期总是其中一方面居于主导地位,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其矛盾的一面也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但究其本质,从长远利益看,效率是手段,公平是目的,二者相辅相成。
三、总结
效率与公平辩证统一的关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效率的提高是实现公平的前提和手段,同时社会公平是提高效率的必要基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两者此消彼长,最终在共同富裕的理想下,二者在矛盾中趋于统一。
共同富裕是我们的伟大理想,在追求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我们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正确认识在不同时期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努力追求效率与公平的平衡,来指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